原标题:"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5篇"关于随笔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篇1
暑假,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触触颇深。
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自己教书生活中那些生动典型的案例,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阅读这本用心灵浇灌的文字,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彻夜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在人生必经的岁月里,青春的印记弥足珍贵。在灿若繁星的时光中,流逝的是青春的光阴,记录的是思想的沉淀,而正是信仰支撑着青春的脚步。信仰是呼吸的空气,信仰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仰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正值青春的我,怀揣激情和梦想,走上了教学的工作岗位,工作七年有余,心中一直坚守者那最初的信仰——示人以美好,授人以希望。
在第一辑中有一篇名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如有学生迟到了,别为难他,让他进教室。因为学生迟到了,内心一定很不安,能站在教室门口,那也得需要很大的勇气啊!教师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举步维艰。这就让我想到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我刚看这本书时,还不以为然。现在走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不如意的事,有时不敢“冒尖”,有时不得不藏拙;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免不了要看小肚鸡肠们的脸色……然而,自己对别人,则尽可能地做到一片坦白。我的人生个样就是:简单做人,真挚待人,平凡人生。我对学生说过,我要说到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追寻着吴非老师那束光,品读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如沐春风,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心怀理想,不懈追求,追寻心中的那片光,朝着教育的理想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篇2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场病,住院治疗的时间,给了我机会静心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知名的杂文家,这是他告别讲台之作。
如果你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应该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那么这本书将不对你的口味。这本书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虽然全书结构算不上严谨,也没有诸多教育教学”兵法“可言,但这些零零总总的杂文,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这本书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寻理想,实现理想。
书中说: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誉为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要拯救别人的灵魂,那么就先拯救自己的灵魂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行业都在追求”更快“,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当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的理想和勇气,岁月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地压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当然,我们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也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请不要将我们拔到灵魂工程师的高度。但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所以我们先要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先磨炼自己的品行。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在时时刻刻的学校生活中慢慢渗透学生的言行中,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教师而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则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书中总结,教育的品行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慢!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这则小故事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还有外公一起出去郊游,在路上妈妈拿出两个苹果给小男孩,意思肯定就是让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过来就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男孩的妈妈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对小男孩批评了一通,小男孩子的眼里含着泪。这时外公很和蔼的问他:”能告诉外公为什么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吗?“”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外公吃。“小男孩委屈的回答。这时是男孩子的妈妈眼含泪了,为小男孩的懂事,为自己没有听孩子把话讲完。
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学生培养方面不可能求快,教育教学方面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如此,教育者也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艺术。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记不得。不能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彰而感到自己”进步太慢“,因而自卑,焦急;也不能因为上了一节课受到好评,而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不思进取;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欠佳“,而暴跳如雷。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
拯救自己,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作已经第6年。经历生活繁琐,也曾没有努力方向,慢慢摸索出工作经验。阅读,培训,比赛,开课,论文。我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不敢怠懈。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吴非老师说,青年教师讲台还没有站稳,为什么要急着去赛课?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比赛是动力,而不是功利。我认为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终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学校是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学习“的地方,教师是终生学习的最好的职业,所以我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更热爱学习。
拯救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感可以是衣着,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礼仪也是”范“。虽然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不可过分修饰因为凡事过犹不及。但平实的基础上,稍带时代感的流行元素,一下子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每个时代有其自己的文化氛围,也许现在的衣着在父辈的眼里不是最好看的,但却是学生能接受的,流行的,甚至是亲切的——穿学生喜欢的衣着,穿出自己的时代感。
时代感也可以是言行。清楚的表达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吴非老师说:相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作为80后的教师,除了上述的要求外,我们更应当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有时代性的话。现代的孩子不说”难过“或”不开心“,凡事都是一”郁闷“;批评人常常是”猥琐“到底;表示惊讶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些词或是自造的,或是网络上流行的,流行性广泛,具时代感。如果青年教师在语言上还停留在古代,那可真是out了。
吴非老师说: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教育永不止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遗憾的是,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标准。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说,他真希望还处在学生时代,上课睡着了,一觉醒来,老师的粉笔正向他扔来……多么美好的学生时代。所以,亲爱的教师们,拿出我们的激情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诗意的灯,并赋予他们发光的力量。
此外,吴非老师还对公开课,评职称等等青年教师头疼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了觉得受益良多。应该说,对于心态浮躁的青年教师来说,这确乎是一剂有效的镇定剂。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去电影院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么也请抽出时间,阅读《致青年教师》吧,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
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篇3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
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篇4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了。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已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述。它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前面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
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益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语文教师成为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高考、中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很难有威信。
教育者缺乏文明修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
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 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学生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矩,他的行走必然是战战兢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老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学生的尊严。
比这更是失败的,是教师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如果老师的工作辛苦,可是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老师的工作就没有价值。
他在“不要急”那一辑中说: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或是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同行的工作)。
一名在辛勤工作愚蠢的老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的不幸,把几十个本来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会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一节课究竟上得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反应。你不是为评委上课,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教育界最可怕的事情 是“一个愚蠢的校长事必躬亲”——用他们的自我标榜,就是“用心、用力、用命”,然而他们就是不肯动脑筋。同样,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工作。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无法辨析问题的价值,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
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也说过: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出人才,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阐释之中。
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你引导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了,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师的追求。你看那种从早忙到晚的老师,把自己累病的教师,学生离不了的教师,可能未必是聪明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老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教师,即使所换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学生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些老师不让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一顿批评竟然用了十多分钟。对于迟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批评,但无论如何不能羞辱迟到的学生。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
他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那一辑中说: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作业批改的标准可以因人而异。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
钱理群教授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学校给予的任何特权。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和同学们一样,对他的一生有好处。
教育所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
马卡连柯训斥过学生,他甚至也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
我认为,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一种教育。
不必自欺欺人,不要作秀,面对假丑恶,如果你是一名有健全情感教师,你就直率的表示你的愤怒吧!
他在“尊重常识”那一辑中说: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
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苦读”没有意思,钱理群教授子啊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懂”与“不懂”之间,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境界。全读懂了,一览无余,那可能只能说明这本书内容浅薄;而完全不懂,那有可能是你选错了书,或者是把今后才能读懂的书搬到今天提前读了。唯有“懂”与“不懂”之间,有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在阅读中一点点地感悟,或是如梦方醒,才算得上是一种乐趣。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也就在于一时不可能“全读懂”。也就是“全读懂”没有必要。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
他在“不放弃理想”那一辑中说:
理想,让我活着。如果没有理想,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
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
他在“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那一辑中说:
博爱,应当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
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看到别人跌跤不要笑,这就是教养。
书中的金言很多,故事也不少。吴老师如一位施善的大师,在给我们这些渴望学习盼望成长的年轻或不年轻的教师把一件件他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小事娓娓道来。他警告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要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要坚持和孩子们共成长。
诚然,我现如今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实践和思考教育,一个生活方式——读书和写教育随笔。感谢吴非老师,谢谢他让我认识到在不断地为自身充电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篇5
当我利用一周的时间读完《致青年教师》此书时,我不禁拍案叫绝。在书中,作者吴非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种精心的文字创设,实在令人折服。读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你是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中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记得2008级二班的孩子们毕业前对我说过的那句话:“老师,和您分别的时候,我们都不准落泪。”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们:“我一定会落泪。那种情况下,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其中一个孩子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并且问我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激动地说:“与每位孩子相处了六年,这六年之间的情感,用文字都难以描述,何况是在现实中。你们马上就要离开我了,叫我无动于衷,我怎能做到呢?”毕业典礼快结束时,孩子们唱起了李侠老师编写的那首《情谊》之歌,我情不自禁地落泪了。孩子们与我分别时,使劲地拥抱我,也落泪了,而且久久不肯离去。一个人的阅读积累只有越丰厚,他的人生感悟力才会越强。教师的阅读经验、人生的情感体验一定对学生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爱、悲伤与失望,真实地坦露在孩子们的面前。
在《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篇章中作者讲述道:“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
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细细咀嚼一番,我觉得这段文字说得很在理。我们的教学不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利益及精神追求。岁月悠悠,光阴辗转。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不要一味地为了考试。短短的学业路程中,我们不能让孩子们觉得脚步太沉重,心灵不快乐,更不能让孩子们再回首,就有沧海桑田的感觉。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请给孩子们的心灵更多轻松与自由的时间,抛弃那极度功利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引领之下,追求诗意的人生吧!
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怎么能当教师?当校长?一开始有道德情感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这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跟更重要》中的一段文字,从中我感悟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才华、修养对于孩子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与孩子们交流时,那副宽容可亲的面容和心态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令人轻松愉快的事。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教师,更能倾诉心中的烦恼与梦想。
书末,作者在《让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说道:“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与一群愿意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家里喜欢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游戏,读什么课外书籍、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会不善待他们,善待自己吗?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适当的环境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师讲大道理也无法取代的。尽管我们教师已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事业还是对待家庭,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如果爱的暖流在心中不断地涌动,就能像甘泉那样滋润身边的孩子们及家人们。每天到校,我们都应用自己充满爱的笑容给予孩子们一份好心情,并用爱的魅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出色,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快乐!
以上致青年教师读书记录随笔5篇的内容,由互汇语录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