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于见字入面观后感大全"关于句子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见字入面观后感(一)
今天看了一个节目,感触还挺多的,它有一个颇有人文精神的名字——《见字如面》。
节目组挑选的信件非常有意思。其中有家书,有情书,还有绝命信。大多体现了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等老中青三代戏骨联袂上台,用纯熟的表演功底为观众带来深情地演绎,仿佛见了这些书信,如面见了作者一般。
书信的内容也非常值得研读。如中国绘画大师黄永玉写给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信中振聋发聩:“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再如林则徐写给夫人郑淑卿的告别信这样写道:“英夷最恨者,是我林某一人。只怕我这一走,鸦片流毒内地,再无禁绝之日。”
说到这档节目之所以为大众所接受的原因,节目中书信的翻译则是有力的“神来一笔”,一封封被译为现代语言的书信,直白的文字让大众更加易于接受。可以说,有了这些“神翻译”才有了节目成功的根基!
认认真真地看了《见字如面》,你也许会想仔仔细细学历史人文。不过,可别忘了,这少不了翻译者们的神助攻!翻译专业是一门“硬骨头”,需要大家用心去学,才能啃下来。
见字入面观后感(二)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如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等,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另外,该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不同于如今大部分电视或者网络综艺节目的大制作、大规模舞美声光电、高频复杂剪辑等处理手法,《见字如面》就好像一场小剧场话剧,观演关系简化到了仅仅保留“刚需”,在必要处以老照片、音乐等烘托气氛,而将大部分表现空间交给演员。
不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成功,更重要在于策划。在此前,英国伦敦有一个很出名的活动Letters Live(书信秀),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或许是被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当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电视工作者和观众都开始思考并发现,其实我们之前所担心的“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估计是个伪命题。一些节目或者演出,夸张且生硬地引用网络流行语和段子,铆足了劲儿吵吵嚷嚷,但从各项评分体系和论坛发言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话说回来,《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这也给了许多综艺节目一个启示,即请一个明星、玩一个极限、炒一个概念,其余制作环节却漏洞百出,也就不再能轻易受到观众欢迎了。
见字入面观后感(三)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 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m.taiks.com)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以上关于见字入面观后感大全的内容,由互汇语录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