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共16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本文共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篇2: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
本书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梁臀鞣秸苎В美学于一炉,以发作用中国古典文廖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此书是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化表作,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境可谓之,景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梅圣俞“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我者,词清神秀,调高乐雅,字句间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鱼嘻鸟乐,境之自然,情之俊丽。故观者如观临其境,读者若听聆其景,非“真纯”二字不能盖也。若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夏竦“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冯正中“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苏州“流萤度高阁”。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写真情者在乎字切,绘真景者在乎神合。即真情者思虑其字之准,能吐其境、诉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词之切,能绘其丽;描其秀;传其神乎?
无真情写真情者无,无真景写真景者无。故真情乃沉郁于心,积于胸,而发于喉,方执于笔,志于纸。真景见于眼,思于心,形于辞,而得神秀,绘其真,显其纯。
凌空造情、造景者,余未见也。太白,屯田亦不可为也。因其所造之情、景,必为其所历或取自自然,则必合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虚,无中生有。
境界明隐,优劣在乎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淡烟流水画屏幽”、“柳外秋千出画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其高低显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八字则盖领全词,境界独绝,非常人能道。
盖《人间词话》全册,可言王国维其论词可归而四字;“境界”、“境字”。有境界则格调自有、名句自显。然境界托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飞华升,全情尽染。
余言王国维才高绝巅,乃于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句一出,才盖晚清当足以。此三词风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写所言异然不同。盖能化三词为己话,则才情可见也。(马向月)
篇3:《人间词话》读后感
自参加工作以来,心多浮躁,人多功利,常以现实聊以慰藉,但深夜反思,常叹学生时代之理想已渐行渐远。
如今,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却拿不出时间读一本书;健身的器械越来越多,却找不回在学校土操场夜跑的感觉;联谊的渠道越来越多,却静不下心去了解一个人。
组建读书会的目的,是想有一个角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养成坚持做一件事的习惯。
一直想读传说中的《人间词话》,但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推迟,这次把《人间词话》当作计划书单中的第一本,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告诉自己,这本书坚持读完了,那书单里的其他书也能坚持读完,这本书半途而废,那自己也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
初读《人间词话》,由于内容为文言文,并且涉及到的诗词背景太多,理解上有些吃力,感觉也很枯燥,数次想过要不要换本容易理解的书。但每到换书的临头便告诉自己,如果这本书啃不下来,那其他书也会半途而废。
说实话,最后读了两遍,也查了相关诗词资料,仍然似懂非懂,但对王国维以境界点评诗词的方式,十分认可,闲暇之余,重读之前喜欢的诗词,别有一番感觉,尝试点评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一、李白之孤独
李白之狂妄,众人皆知,杨贵妃斟酒、高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非岂是蓬蒿人。狂妄之态,无出其右。但李白之孤独,整个盛唐,也未曾有一知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非体验过刻骨铭心孤独之人,难以想象李白,独自月下醉酒乱舞之孤独。李白,一生以月为友,以酒为伴,最终也因二者而死。李白一生,狂妄且孤独,孤独也灿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二、苏轼之洒脱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人,入世则济世为民,出世则修身养性。是中国文人人格魅力之巅峰。苏轼之于北宋,犹如李白之于盛唐。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三起三落,被贬黄州之后,大彻大悟,看透人生。词中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终其一生,于感情,于生活,何曾不是在找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最喜欢苏轼的一首词: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自己生活或工作中偶有不如意之时,常会想起苏轼,以洒脱态度处之,人生在世,怎能一帆风顺,逆境更能炼人心。苏轼被贬黄州,王阳明被贬龙场,皆是在逆境中,完成人生之升华,又何必为单位效益、职位高低,影响自己心境。
三、感情之凄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古往今来,诗词中多凄美之感情,很多时候,一转身就错过一生。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如白话,但诗中之人,诗中之事,诗中之情,何尝不是身边之人,身边之事,身边之情。
篇4:人间词话读后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三境界如此划分。以世间最浪漫而热烈的情爱拟喻生活,本身就对生命有着真挚的崇敬和热爱。第一境是浓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与目标;第二境是挣扎后依然倔强地坚守,是不悔一路走来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彻悟,不经意间便得到了生活的馈赠。
其实,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经历此“三境”么?每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在父母和长辈的殷殷期待下成;长大后,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不懈坚守;不管最后成为怎样一个人,也无论各自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成就,到一定年纪后,会忽然顿悟: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王国维大师的人生三境界,划分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如诗,天地间自有诗情画意。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析和赏论都收录书中,与其说这是他的作品,不如说是诗评如诗。而《人间词话》中所提出来的“诗词当以‘意境’为上。”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本身虽然是评论性文章,却仍有意境、仍有境界,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读《人间词话》,与单独读诗、读词完全不同。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诗词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优美的平仄韵律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世界。虽然有一些评述过于高深晦涩,有如“雾里探花”般虚虚实实不清,但我在通读之后仍能从中受益,甚至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而其中所说的“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之类的观点,于我而言。也很有启发。它将中西艺术融合,将文学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也是王国维大师自身的`一个境界吧。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必须满怀真情,教育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真正实现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大话,不说套话,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章,必能走进读者的心。
《人间词话》是女儿推荐我阅读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匮乏。说来惭愧,阅读《人间词话》时,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不时会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经常借助字典小老师。虽然如此,每每读到特别喜欢的诗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朗读,这时,女儿总会投来诧异的目光。虽然只通读了几遍,特别是读第一遍时,确实比较累,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态构建都有很大帮助。接下去,我准备尝试背诵里面的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可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人间词话》一书。相信,一定也会像我这样收获满满!
篇5: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每天我们会分享一篇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分享活动,用阅读点亮人生!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极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所以我将此书推荐给你,让我们一起与诗词来一场酣畅淋漓里的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潇洒的风景,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但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种境界,这句话引用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这句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者,要达到第三种境界,只有在经过万水千山寻寻觅觅后,在不经意的回首间,才发现豁然贯通。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述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不谋而合。洞悉人生所有成功的个案,无不经历这三个过程: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执着追求,最终才能获得顿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的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重境界的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重境界是教师要对教育、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一个愿景。第二重境界是教师要不忘初心,虽经磨练,但终生不悔,之后才能达到第三重境界。这一境界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之所在。看到学生成长,我们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历经磨练后豁然开朗,祝愿每一位老师都能享受看到学生成长后那份喜悦欣慰!
篇6:人间词话读后感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最宏博的文明,而“国学”就是这片炽热大地上的血脉,穿越千年时光,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于是,怀着对祖**亲的一腔热血、对中国国学的满怀仰慕,前几天便拜读了王国维先生笔下的《人间词话》。
朱光潜曾评价过——“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亲自读来,确是如此。开卷有益,王国维先生的心意是在文学中能够寻觅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与目标,身处其间,文学本身的非功利给他带来了审美的愉悦。于是乎,读到这本作品的一字一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我仿佛也能看见这位国学大家可敬又睿智的模样。
沉浸词话人间,对我影响最深、最重的,莫过于最成名之段——“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年幼之时牢记于心却是似懂非懂地理解,而今已是而立之年,方才从《人间词话》中领悟了三种境界的奥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取自晏殊的《蝶恋花》,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昨夜猛烈的西风,袭在翠碧的树上,百叶凋零之际,思绪难免迷茫又凄凉,可又如何是好呢?天涯路遥遥,无尽迷惘涌上心头。恰如你我走过的人生路,莫问天涯路几重,唯有勇敢的探路者,也只有忍得了寂寞的“战士”,才能无论事态变迁都付出甘之如饴,得来归于欢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种境界取自柳永的《凤栖梧》,人瘦削了许多,衣带也愈发的宽了,可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真理与梦想,即便容颜憔悴也不曾怠慢。王国维是执着地,他坚守着心中的真理与无悔的理想,夜以继日,哪怕瘦削,哪怕憔悴,都是值得的。你我尚且应如此,生命里总有太多美好的梦,又怎能让它们被现实晒成枯槁呢?于是,一往无前的人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战胜,都不会挫败,无论摔倒过多少次,都仍有站起来的顽强,筑梦,无疑需要更多的坚守,哪怕瘦削,哪怕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种境界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千百次寻觅,倏然一次回头,便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不理会喧闹的人群,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奋斗无获后,突然接触困惑的喜悦,这是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昔日追逐过程中的苦楚,在一瞬间得到升华,这也是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有偶然的运气,也有必然的运气,通过努力踏踏实实地达到某个境界,方才能换取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此乃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人带着《词话人间》的三境界解析人生,仕途也罢,命运也罢,都经历着三重状态——追梦,遇挫折而不言弃,关键时刻获转机。王国维先生带着士大夫的背影逝去,《词话人间》却永不褪色地留在了人间,听——最是人间留不住,唯有词话驻吾心!
篇7:人间词话读后感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尤是如此。记得初次读王国维撰写的《人间词话》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如果说有一本书陪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那《人间词话》之于我可谓是当之无愧。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因曾经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而为人所熟知。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是为数不多的以全身心的力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归宿,并从事学术研究,而彰显出特别纯粹的学术品性和思想品性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而且进行了多次学术转向,比如从开始的哲学思想研究转向文学创作,又从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词尤其能够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转向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然后又转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术领域,尤以最后的学术领域驰名海内外。而《人间词话》的撰写,就是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国维基本上停止了文学领域的研究。
《人间词话》的基本性质是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而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研究与理论创造相结合的形态,但以理论创造为主,在书中王国维系统地提出了“境界”说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体系性质。由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文论主要受到西方的影响,主要移植和介绍、阐释西方文论到中国,并利用西方文论来进行文本研究与阐释,迄今为止再也没有产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论话语体系,从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论“失语症”,这就使得《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文论的绝响。正是这些性质,使得《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声誉日隆,成为了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
从时间节点与思想内核来看,《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乃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意境”理论——在理论体系层次的最终理论成果,因而被誉为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由此可见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王国维系统受过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训练、熏陶,比如叔本华、康德等人,这又使得其“境界”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一丝“现代性”的意味,即虽然属于归结过去的性质,但却能够指向未来,虽然在书中他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不应该由王国维负责。
“境界”说以“境界”作为核心的范畴,但其具体的理论构成则是复杂的,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是兼收并蓄的,比如“自然”“气象”“不隔”等等。读后感但“境界”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非常明晰的,当然,由于其与所吸收的传统文论范畴之间的交错关系,使得后人对于其中的一些范畴的理解存在问题,比如《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是“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理论从整体上来说则属于中国传统文论“意境”理论的范围,如此前者才成为后者的集大成理论形态,即既总结了“意境”理论,又强化了其理论体系的性质,使得此一理论的理论含量和内涵等方面较之古代都大大深化和提升了。因此,在《人间词话》中除了“境界”,还会出现“意境”字眼,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后者不能掩盖前者作为“境界”说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话语的身份或地位。
《人间词话》虽然是文论的经典著作,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了,比如著名的“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是应该有所追求的,而在追求的历程之中,是一定会经历第二境这样的过程的,这都是自然的。当一个人处在第二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要有坚持下去的意识和勇气,否则就是功亏一篑,是很可惜的;第二,要有超出一定的人生时期的更加高远的眼光,注意从束缚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当然,王国维这里所指出的第三境,也仅仅是初成,不是最终的境界,不是到了第三境就可以停止作为了。实际上,第三境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或初境,沿着这个境界再走下去,就会发现或获得更多更好的风景。佛教有顿悟和渐误的辨正,第三境相当于顿悟,顿悟之后,仍然是要坚持向前走的。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何一些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很聪明,但最终成就却不大的原因——无论何时,只有向前走才是对的,生命不息,前进就是没有止步的道理的。
篇8:《人间词话》读后感
打开书柜,一排排的书映入眼帘,很多我都读过了,在书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着一本不起眼的书,它的名字叫《人间词话》。
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说。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词名句,以抽象为具体,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和思维逻辑道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谓匠心别具,独出机杼。
这本书除了写诗词,还写到了对人生、理想,充满了警醒与启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气秉性,他说过,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备“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过:“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静夜里,月色如水,虫声唧唧,翻开“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受益匪浅。
篇9:《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一部佳作。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的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而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位大儒词创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情语不能当面表达,那么景语成了最好的传情方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的《竹枝词》这样写道,到底是“晴”还是“情”呢,怕是只有当时的刘禹锡才能体会吧。景中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的新事物,它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情感,这点在诗词中体现挺多。一说及春夏,便感到生机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肃杀之境,可见词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景是他们情感独白的载体。
真所谓“人间词话,词话人间。”
篇10:《人间词话》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王国维老师的著作《人间词话》,感触颇深。尤其是于涟老师讲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当我看到这句的时候,文字里隐藏着一股直击我灵魂深处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每每合上书,“无娇柔妆束之态”这句话总是让我惭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尝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也是于涟老师一生作品最真实的写照,它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老师对待文学的真诚和率性。“无娇柔妆束之态”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和领悟的朴素真理。
王国维老师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如何解读这句话,我认为需要阅历,更需要年岁,此当意会,难言传。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大推境界,并以”国家不幸诗家幸”开释苦闷,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方向,我们对于美好以及诗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这本书句句箴言,虽着力于词评,其美学观点却普适于文学艺术各门类。所言独到、犀利、通透,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惭愧的是本人诗词积累过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过此书值得多次品读,定有更大的收获。我认同书中对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煜、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的评价,我也很欣赏这几位诗人、词人。作者言必谈境界,这几位的诗词即胜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余虽不能词,但喜读词。诗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若无景无情无境只知一味仿效,写出的东西无异于东施效颦。
轻轻合上《人间词话》,情景交融,整个诗词长廊中辨析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乐此哀也!读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浅,只是学识、阅历有限,不能细细品味,今日暂且浅尝辄止,他日再来细嚼慢咽。每位词人、诗人各有千秋,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们或内敛含蓄,或豪放旷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读透此书,须得烂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词作,可惜吾不能为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坚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相信经过不断的仔细回味与思考,我对《人间词话》也能拥有更深的理解。新时代的我们,需得牢记祖先的文化传承,将古代文化与文学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递给子孙后辈。
篇11:《人间词话》读后感
诗中有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间是一个纯粹的词,尤其在《人间词话》中。正如其作者王国维先生,即使人生繁杂,仍以静观之,让自己的生命保持纯粹又高贵的样子。
傅雷曾在给其长子傅聪的信中提到:“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它的纯粹,作者的纯粹: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道德传统,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纯粹的人并非是不敏感的、无欲望的。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的心,这样的心又怎会是不敏感的呢?王国维本是纯粹的,却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间烟火的熏染,终于,他承受不住世道变迁的侮辱了,高声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虽然王国维溘然长逝,但他笔下的文字还是如他的本人般纯净,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着我们人生繁杂,不如以静观之。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谓是道出了他对人间的精辟的断论,多少文学大师由此灵性得到了开发。余秋雨曾赞美道:“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若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代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因此,这本书教会我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要有自己的灵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纯粹。就像书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的境界,而“自然”就是开发灵性最好的方式。身处自然中,灵性便会犹如一条潺潺流出的溪泉,发出悦耳自然的声响。
特别欣赏书中这么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着真,所知者深。”诚然,纯粹与灵性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两种品质,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实感才是灵魂,若是我们离开了生活,脱离了本心,变得肤浅无心,也是无法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净沙》虽寥寥数语,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却胜似天籁,是唐人绝句,曲之绝妙。由此可见,曲中的线条和浓淡,让王国维获得了冲击心灵的美,更加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让他在繁杂的人世,以静观望。
人生看似很长,其实不过须臾之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早在数百年前就完整的表达了现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杂的人世的我们,以静观之是王国维先生给予的选择。
篇12:《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人间词话》作于1908~19,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在本作中,王国维提到两个耐人寻味的概念,一个是“诗人之眼”,另一个便是“赤子之心”。
诗人之眼,是指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审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对美的感知之心。
诗人之眼,能观有我、无我之境,便是所谓“喜怒时有我,作诗时无我“,无我之境”的“无我”,即为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教育学说》一文中讲的“无欲之我”。
所谓“理想”与“写实”的提法,也是来源于叔本华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馆落疏桐”,“高馆”“疏桐”均是静景,以诗人之眼观之,是无我之境。
能发现美,能描述美,同样也是诗人之眼的重要特质。
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眼中所观的,笔下所铺陈的不同,也造成了缤纷各异的文风。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温词句秀,主要体现在时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双鬓隔香红,玉簪头上风”不以虚词划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显得脉络深隐。
韦词骨秀,“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清丽婉转,无怪静安评之“弦上黄鹂语”,情深语秀。
有一双敏锐的诗人之眼固然是作诗的一方面,然更为可贵的是词人的赤子之心。王国维曾评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诗人,一个好的诗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诗人,诗人却必是孩子。
同样,孟子也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过,王国维的“赤子之心”,并不是脱胎其中。
叔本华认为,“在儿童期,我们的整个生活诉诸知力远超过诉诸意志”。他们是单纯的――“天真与崇高的单纯”。
王国维曾引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首部之一的“灵魂如何而变为骆驼,又由骆驼变为狮,由狮而变为赤子”的“灵魂三变说。
接着,又引叔本华的”天才赤子’论旁证。
正因优秀诗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创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一颗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苏鲁支语录》中写道:“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经义。”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总能抒发血泪之情的。
诗词向来讲究“性灵”,没有诗人之眼与赤子之心的诗人是万难写出富有“性灵”,富有“神韵”的作品的。
我们还需记住,一个诗人的创作和批评家的评论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务必结合时代与个人进行分析。
篇13:《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主要赏评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词人词作,初读前几页时颇觉枯燥,随着诗词大会第五季的开播,就着细细读去,始觉饶有趣味。
王国维关于历代词人佳作的数句点评,仿佛为欣赏词作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聊聊数句即可领略和品味整首词的意境。
作者提出赏评诗词的主要标准乃是境界,或者说是自然之境界,即写词作诗不过多修饰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切皆自然流露。进而提出“隔”与“不隔”、“格调”、“雕琢句易而意难”等论断,皆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所谓不隔,就是词人以自然之笔触写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兴之所至即兴而发,读来使人感到自然流畅,意韵无穷,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词人,要么天赋异禀聪颖过人,要么学富五车厚积薄发,方能收发自如,均是才华横溢,性情自然,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畅怀佳作。
所谓隔,则指雕琢语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语句雕琢上下了过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谓隔的词人,在作者看来总是用力着错了方向,不能畅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体来说,人间词话对于词作的审美自成一格,虽有作者个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诗词探幽的入门好书。
篇14:《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阳光满满的午后,身边泡一壶香茗,打开《人间词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细细品读流传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绝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动。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
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实是不乏深奥的文学评论书,甚至涉及谈人生、谈哲学。我跟着飞快地通读了一遍。
王国维这本书里面最广为人知的片断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儿的所谓境界是指修养或者造诣。王国维的境界说我读中学时就知道,但那时似懂非懂,如今重读此书,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诉读者要学会享受孤独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诉读者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第三境是告诉读者成功往往青睐那些不轻言放弃者,在你困惑不堪时翩然来临。
《人间词话》是一本好书,岁月更是一本好书。()
篇15:《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间词话》
篇16: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这本书中,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结构严谨,内容新颖。
可能听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终将碌碌无为。第二阶段,我们拥有了理想之后,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阶段是说在我们辛勤努力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深刻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那种情怀,那种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得到那种境界,从而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