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读后感(集锦20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读后感,本文共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读后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学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篇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翻墙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翻墙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篇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
关于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如果对于大人们而言,这个百草园是多么的平淡,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看这个百草园,就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节,就引人入胜,让人们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院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美丽的植物,然百草园显得越发充满美感。那当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就也不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没有任何的活力,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了动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动物和人类是十分好的朋友。鲁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给写进去了,同样写的'那么美妙,让人们立刻想去那边游玩,看看那些植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绿色的植物的包围下,在动物玩耍和鸣叫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难怪鲁迅先生会喜欢上,留恋这个地方。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篇4: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00字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00字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我原以为近代孩子的娱乐很少,可没想到,单是作者家后面一个普通的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就能为“我”带来无限的乐趣。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词语,写出了景物带给他的安宁以及昆虫带给他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朴实的、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鲁迅爱它的原因。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而“三味书屋”也并非那么无趣: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好一个生动地童年生活场景!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满是作者对童年的向往。正当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记得三年级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做了一个小碟子,装上了小米,放在阳台栏杆上。因为我们发现,最近有许多鸟儿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气无力地飞着,看见小虫子就“哄抢”,一定是虫子少了。我们只想给它们喂食,可没想让它们在这里安家。几天后,鸟儿们陆陆续续地来吃小米了,而我就像少年的鲁迅,偷偷滴看着来吃食儿的小鸟儿们。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鸟儿落在了栏杆上,吃了食儿后却不走了。也许是它挑中了这块遮风挡雨的“宝地”吧。我正要去轰走他,爸爸却说:“别忙!”看了一会儿,说:“这只麻雀腿上有伤。我们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过去,它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却又无力飞走。我捧起它,它却挣扎着要飞。最后,我在花架上选了一块舒适的地方,给它安了家。
经过几天的休养,它终于能跳跃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康复了!但这也意味着要分别了。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阳台栏杆后,像文中的鲁迅一样,惋惜地望着它,说:“小鸟儿,再见!”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接着又扭头望着蓝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张开翅膀,振了振,朝着万里无云的蓝天飞去……
这真是一片好文章!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明白了“要抓住时间,别荒废了童年”的道理。古人曾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别让自己长大后,空悲切,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同学们,你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吧!一定会有不同的、新的感悟的!
篇5: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时候,便见识了鲁迅先生的佳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透露出鲁迅先生心声的散文——批判旧封建社会的专制教育制度以及鲁迅先生心中的强烈不满。
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在这里,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丽的植物还有可亲的小动物,这里有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但是后来,鲁迅先生被迫到三味书屋读书,百草园也就卖给了别的人,浓浓的书香弥漫了整个三味书屋,这里没有百草园的活泼,也没有百草园的乐趣,这里的是严肃,是认真,让鲁迅先生的心灵也随之改变。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却很敬佩他的老师,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师是个博学,和蔼可亲的忘年之交。
这片文章淋漓尽致的描绘了百草园生动美丽的景象以及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压抑的感觉,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饿鲁迅先生在快乐过后的苦恼,体会了鲁迅先生的对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强烈的反抗,这也是带领他走向文学道路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今请教过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么”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仿佛认为他就是神一般地聪明,可以完成他不止的任何任务.他很苦恼,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地和那些同学溜出去,去玩耍。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说他快乐呢,他的快乐也没有延续多长的时间。他想念他的百草园,却不得不捧起那难懂枯燥的书。他这只风筝被一根长长的线给束缚着,不能高飞。
读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那想念快乐的心理,那活泼的眼神,在我的心里飘荡着,飘荡着……
篇4: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600字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篇6: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作品原文
篇7: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1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2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3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4,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5,紫红的桑椹6;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7,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8的叫天子9(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10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11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12,倘若13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14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15藤和木莲16藤缠络17着,木莲有莲房18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19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20,像小珊瑚珠21攒22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23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24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25。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26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27。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28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29需要人们鉴赏30,这是荒园,人迹罕至31,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32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33,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34”,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35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36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37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38,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39。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40,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41也很渊博42,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43”,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44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45,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46,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47。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48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49。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50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51,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52。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54,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55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56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57”的,蒙在小说的绣像58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59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60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61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62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此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
词语注释
并:连同。
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19,周家将绍兴周家新台门卖给东邻朱阆仙,故作者戏称为“朱文公的子孙”。
确凿(záo):确实。
菜畦(qí):菜地。
皂荚树:绍兴俗称“肥皂树,即无患子。无患子科,无患子属,落叶性乔木。其果皮可代肥皂,根果可入药。
桑葚:桑树的果实。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jié):轻快。
叫天子(云雀):一种形状像雀的鸟,飞得很高,叫得很响亮,喜欢捕食小虫。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
油蛉:就是“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色,昼夜都叫。
斑螫:一种昆虫,颜色美丽,爱捕食小虫。这里说的斑萤是类似瘫蝥的“行夜虫”,欲称“放屁虫”。
倘若:如果。
后窍:肛门。
何首鸟:多年生蔓草,根粗大,可以做药。
木莲: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
缠络:缠绕在一起。
莲房:莲蓬。
臃肿:这里形容何首鸟块根的粗大。
覆盆子:一种落叶灌木,有刺,开淡红色花,果实可食,又可入药。
珊瑚珠:珊瑚制成的珠子。
攒(cuán):凑在一块儿。
长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常给鲁迅讲故事。下文的“阿长”也是指她。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道:说。
高枕而卧:安心睡觉。
敛:收拢。
罗汉:佛教的一种修行得道者。
鉴赏: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张飞鸟:即鹤鸽。鹤鸽科,鹊鸽属。因头部圆黑,前额纯白,形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故名。
叉袋:一种装粮食的布袋或者麻袋,袋口有叉角,可以打结。
书塾:就是私塾。
无从:没法。
Ade: 德语,再见的意思,相当于Auf Wiedersehen。
先生:指三味书屋塾师寿怀鉴(1849~1930),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学者。
方正:正派。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西汉文学家,性格诙谐幽默,善辞赋。
渊博:知识很广、很多。
怪哉:传说的一种奇怪的虫。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结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希奇啊”。
消释:溶解。
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听先生)讲完新课,(我)将要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书塾里,老师教新课叫“上生书”。上生书的时候,学生走到老师旁边,站在那里听老师讲,听讲完毕,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所以说“退下来”。
宿儒(rú):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 读书人。
对课:旧时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练习。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
言:这里是“字”的意思。
蝉蜕: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同窗:旧时称同学为“同窗”,意思是同在窗下念书的。
戒尺:书塾里的教师用来责罚学生(打手心)的尺子。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后来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学生念的这一句和下边几句,都是古书上的一些话。老师念的是一篇赋里的话,语末三个语气词是老师读时加的。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拗: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的战衣。头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
荆川纸:一种竹纸,薄而略透明。
绣像:明清以来附在通俗小说卷首的书中人物的白描画像。
影写:把纸蒙在贴上照着描。
荡寇志:清朝俞万春著的诬蔑农民起义的小说。
锡箔:把锡碾得很薄,粘在纸片上,叫“锡箔”。旧时迷信的人祭奠死者烧锡箔,说是死者能当钱用。
绅士:指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案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会百草园的感情。重点讲解第二段写景的精彩之处。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也是充满新奇新鲜的读书乐趣的。文章虽先后写了两种不同生活,但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成长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⑴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⑵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
⑶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⑸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讨论并归纳: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⑹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讨论并归纳: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⑺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⑵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⑶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②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⑵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讨论并归纳: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⑶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篇9: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 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 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
1.正音正字。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豁() 蝉蜕()
倜傥()叵罗() 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 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 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 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 :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 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 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 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作业 :
1.默写第二自然段。
2.片段作文:“写一个游戏”
要求:用上表现系列动作的词语。
篇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这本书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听着蝉的歌唱声,抓着蟋蟀,时不时翻开断砖来,有时还会遇到蜈蚣和斑蝥,想象一下,如果用手按住它们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烟雾。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练字。他的老师对他十分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读完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读懂了鲁迅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学习,而是要多实践,他在百草园里学习了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会想我们现在那样在家里宅着。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只要读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门。在三味书屋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是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的道理。
读书能使人懂得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吧。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极有特色,令人叫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还有一段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这是鲁迅对自己第一次去书塾的描写,读着也会让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当时住在一个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学校与我们院子仅有一墙之隔,虽然绕着去学校也只要十来分钟,但我还是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时不时去上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欢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还有着趣味的斑蝥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见他在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欢乐啊。
而下文中鲁迅的童年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他从此永别了他的“虫子朋友们,植物朋友们”开始了严厉的私塾生活,可是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他和同学们在后园里折腊梅话,寻蝉蜕。在下问中他是多么的向往着以前在百草园里的欢乐生活啊!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欢乐生活的向往,热爱大自然和对私塾教育的不满。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到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十分完美的想象空间!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鲁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鲁迅先生带给我们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无穷的就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个杂草园,但在鲁迅先生心里确是他的乐园。他听长妈妈说过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听长妈妈给他讲过的故事,这使鲁迅先生体会到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充满乐趣。
我们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摘抄的,并且鲁迅先生写的时候已经年事过百了,可鲁迅先生写的还是那么充满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或许我也向往这种生活吧!在不经意间也把我给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和朋友一起郊游、一起去看孤儿院的小朋友、一起去捉蝴蝶这都是我们的回忆,我们虽然留不住童年但却可以把他留在回忆中。
鲁迅的文章与朱自清、范爱农的都不一样,他们三人各具各的特色。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阳西下时采集这样的意思,还有人的一生很短暂且生命很宝贵,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比如年轻时时所做的点点滴滴到年老的时候回忆总结不缺遗憾这样的。
我们的童年梦已经碎了,所以只有靠回忆来把童年藕断丝连起来。因为梦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梦想成真。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故乡》里其中一篇散文。此篇散文写于1953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先生回忆起少年往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还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用于映衬百草园那些讲神话般的色彩。鲁迅先生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自己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通过对旧有私垫教育,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描绘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自静而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内的景色写得清晰,生动,富有感情的色彩,不由得让人对百草园心声向往之情。
我读着读着,好像被带进了散文里面去了。
篇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暑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所发现的乐趣。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这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篇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篇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篇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曾几何时,童年已不再属于我,是那么地遥远。也许是因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复杂纷扰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样,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童心,人是永远不会老的。甜美的童年之梦也仍然是我最珍贵的宝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渐渐离去,留下来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记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会鲁迅先生的童年之梦,我神往不已。
篇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这两天,老师让我们读了《朝花夕拾》。当我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写的书之有趣。
那上面主要写了鲁迅从童年时纵情游戏,到长大后到书塾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中的生活起笔,点出那里曾经是他的乐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然后接着写在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就像我,幼儿园时,我们仿佛是在蜜罐子里生活的,到了小学也只是苦了一点点,而升入初中,因为科目多了,所以心怀侥幸,作业不按时完成了。两相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天性,批判了封建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鲁迅小时候十分喜欢的百草园去玩,此处可以看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后来来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就因为问了先生一个问题,先生似乎就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因为鲁迅问了和学习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先生才不高兴。这时候想到了妈妈和哪位先生一样也不让我看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书。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这就是引起我喜欢的地方吧。
篇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当我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心中立刻涌出了2种不同的看法。
当我读完“百草园”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羡慕的。羡慕鲁迅小时候的自在,可以快乐的融入大自然,不像我现在在家中写着作业。还羡慕鲁迅能有一个这么好的环境,拥有一个这么生机勃勃的大园子,可以在园中观察植物,昆虫。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小花园。
当我读完“三味书屋”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有些震惊的,震惊旧社会老师的严厉,那可比百草园的昆虫要厉害的多。也正是这私塾让鲁迅失去了自由、快乐。我不禁为鲁迅捏了把汗。
读到鲁迅偷偷描画时,我又被儿童的天真给逗乐了,反过来一想,正是这“三味书屋”里先生的严厉,博学、才能教导出这么优秀的鲁迅先生。同时也从鲁迅对先生的描写中,深刻的感觉到他是多么的怀念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啊。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旧社会先生的严厉。这篇文章还引发了我的联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也是这样的吗?幼儿时可以去公园尽情的玩耍,慢慢长大后,开始学习,10岁时开始正式进入艰难的学习征途,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个时光,就会觉得这一生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一定会觉得很快乐,很美好。
篇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细品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感受到先生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体味到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与枯躁。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而在描写他到“三味书屋”里学习时,却远没有像在百草园时那么自由,“我就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功课。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日复一日,叫他怎能不留恋百草园?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隐隐讽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因而也更加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和快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渴望自由的心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自己的点滴生活,倍感庆幸:过去,摘桑葚、掏麻雀窝、帮小鸡洗澡……现在,课堂上我们轻松愉快,书声朗朗;操场上我们尽情飞翔,健康活泼;阅览室我们沉醉书香,遨游书海……也许,这就是我和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不同之处吧!
篇1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x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读了《藤野先生》这一篇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战期间,有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他叫白求恩,他来到中国努力的工作,最后却因为在手术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篇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读完课文,里面的片段,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突然间,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给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如今,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中,纷纷挠挠的家庭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小时侯,我家附近有一大片田野,经常和同伴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门采得一塌糊涂的麦田,倘若有大人碰到,“哄”的一下就爬在麦丛里躲起来,一会儿唱着自编的儿歌,在田间的羊肠小路上追逐着蝴蝶,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只顾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如今老家附近那片田野上造起了一排排的新房,一条条的道路,儿时的同伴也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前程,家庭生活的幸福努力着,即使回到了那个地方也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如今读这篇文章使我有了这么多的感动.也许是因为童年的渐渐遥远,也许是对幼时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留恋吧!
篇2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一袭棉布长衫,身披对襟小马褂,小小的棉帽下一条乌黑的长辫子随身律动。时而拍雪人,时而叠雪罗汉,时而伏在雪地上捕鸟……皑皑白雪映衬下,这幼小的身影为深冬里沉寂的百草园平添了一丝生气。
这便是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幼稚可爱,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儿——鲁迅。那时的他,把自家后面的“百草园”视作是唯一的“乐园”。
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株野草,每一只蝴蝶,每一滴露水,仿佛都能勾起一代文坛泰斗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里,年幼的鲁迅曾冒着手被刮破的危险摘小珊瑚珠,抓斑蝥,和昆虫们嬉戏,玩耍,伏在草丛边陶醉于蟋蟀的琴声,在夏夜的傍晚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童梦园,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无拘无束尽情的欢笑。置身园中,仿佛只要嗅一下花草的芬芳,就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里,你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构造一个童心向往的极乐世界。
相比百草园无拘无束的生活,三味书屋的那段日子就显得呆板无趣了许多。“三味”,无疑是指的“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这家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果然名不虚传。无论是极方正质朴,严厉有加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是“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严格校规,再加上那“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令人费解的诗词古文,都令一个个只有六七岁大的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便有了之后“园中嬉闹”、“课上描摹”一系列的画面。文中,儿童不受束缚,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那个稚嫩无知的小男孩在写下此文时已过不惑之年,饱受了时事变革,尝遍了人间冷暖,当在夕阳下重新拾起那一片片承载着儿时回忆的花瓣时,不禁惘然。童年一去不复返,那段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然远去,唯有执笔录下心中的怀念,让心灵得到慰藉,更告诫着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珍惜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