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共19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本文共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这么多年来,我在罗江这个地方工作接触了很多范氏的族人,不管他们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他们都继承了这个家风,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千百年来,以“廉俭”为核心的范氏家风一脉相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范家大院石柱上镌刻的“自喜奂轮光世泽,还崇廉俭绍家风”楹联,映射的正是范氏家风中“以俭养廉,以俭助廉”的思想精髓。
在罗江县,范氏家风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传承,而且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范氏后人还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范氏家规》十三条,《新定家规》十条。让一代一代身体力行。
如今的范家大院,已经成为范氏后人的精神家园,他们遵从祖训,默默地将“廉俭”的操守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让他们常回来看一看,回来喝一口老井里甘甜的家乡水,记住范氏血脉的源远流长。
【孩童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理想人格的精神典范,今天的范家大院,也早已超越了范家的院落,成为无数有识之士的精神家园。
篇2: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翻开历史的 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篇3:关于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载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齐者,整治也。”古人认为,家与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会善于从政,善治其国。“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训,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训百字铭》则是家训中的突出代表。《家训百字铭》全文为: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末学最近研习佛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持家经历,再来看这段百字家训,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现与众同修共同分享心得体悟。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何谓“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实际上,“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载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禄者也。”家庭是一个小社会,能够操持好家务,继承好家业,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
篇4: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范仲淹在察看灾情的过程中发现灾民吃乌昧草充饥,乌昧草尝起来又苦又涩,实在难以下咽。范仲淹便把这种草带回京城,觐呈给仁宗皇帝,请皇帝在六宫、贵戚和大臣中传看,让他们能够尝一尝,以便体谅民间百姓的疾苦,戒奢侈之心。
他的清廉操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范仲淹亲自定下《家训百字铭》,不仅要求族人“孝道当竭力,勤读圣贤书,礼仪勿疏狂,谦恭尚廉洁”,而且自己率先垂范。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
范仲淹教育子女一定要好好学习,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还要无私奉献,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救助那些天下的贫困人。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把毕生的积蓄都献给了故乡,开义庄办义学,救济范氏家族的那些贫苦人民和周边的老百姓。
今天是范增生的xx岁生日,范增生是范仲淹的第xx代孙,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全家始终恪守着“清廉节俭”的范氏家风,过着朴素而快乐的生活。
范氏家风不仅在家族中传承,而且影响了这一方土地。罗江县全县127个村,每个村在十年前就成立了公民道德协会用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两年前又在四川省成立了第一个邻里乡亲互助会,这和范仲淹早年创办“范氏义庄”的宗旨和范氏家族要求“惠四邻”的家风一脉相承。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篇5: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 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 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 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 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 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 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 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 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
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 “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 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 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 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 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2016学习范仲淹心得体会】
这一周学习了<>以后,受到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他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不但 让我理解了内容 ,而且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给了我极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过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做了大官,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让人最感动的是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怀是多么宽宏,表现出对广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比较计较个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满足,没有达到目的往往就会不高兴,有时候 还会闹情绪 。在家里常因为吃东西与小妹妹计较,甚至为了一个荷包蛋的大与小都要发牌气;在学校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同学的感受。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后我要向范仲淹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多做对人们有益的事,在家要对妹妹多谦让,有什么时候好吃的东西尽量先让给她,有什么家务要争取多做;在学校更要有谦让精神,对同学要团结友爱,思想上要为班集体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损害班集体的事。要真正做到忧愁在别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后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的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好孩子!
篇6: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翻开历史的 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篇7: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学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困人家,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继父实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过自学来识字。白天,他去别人家帮工,晚上就点上小油灯来读书。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免费招学徒的布告。就赶紧跑进去请求老师收他为徒,老师说我的学生必须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为徒。范仲淹说老师我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老师收他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老师见他很用功,晚上又没吃东西,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张大饼给他。看到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想打扰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当他起来踱步思考问题时候随手拿起了面饼,但又放下了。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谁放在这儿的,他看了两眼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篇8: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篇9:观看范仲淹墓心得体会
观看范仲淹墓心得体会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我游览了位于伊川县境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墓。这位北宋伟人的精神令我震撼,这次游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周日,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向彭婆镇许营村驶去。范仲淹墓位于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距县城17公里,离洛阳25公里,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车刚驶出彭婆镇许营村时,一眼便能望见万安山下一片茂密的柏树林。车在范园前的广场停下。广场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着官服,遥望着远方,有着无尽的威严。雕像底座上刻着:“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雕像的旁边,立着范园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碑。
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我们先游览了前域,里面有一间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还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等数件。墓中共葬四子一侄八孙六曾孙,二曾孙媳等二十四墓。
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1920xx年光绪皇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洛阳时所题。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范氏好友王洙书丹。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我刚走近前,立刻感觉一股逼人的气势扑面而来,碑高4米有余,宽近1.5米,比我们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许多。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神道碑”题额。“神道碑”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据后人评价,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靠近这块穿越千年时光的巍峨石碑,它仿佛带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去寻访大宋王朝的`神秘往事,可除了分辨出几个并不连贯的汉字符号外,一无所获,碑文斑驳销蚀,许多已经模糊不清了。
中午,我们在墓园管理员的住处歇息,我们边聊边议论,从《岳阳楼记》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到《渔家傲》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精神。比来时的心情更加激动、兴奋,带着深深的感动与震撼我们离开了范园。
篇10:观看范仲淹墓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我和我的表弟和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姑姑去了范仲淹墓参观学习。
今天上午我们先去了我的姑姑家叫上我的姑姑和表弟,然后就开始去了范仲淹墓园。一路上,我爸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范仲淹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倒了我妈和表弟还有姑姑,但是我在家里搜过一些范仲淹的资料,所以没有难倒我。我爸问我范仲淹是几年出生的,我说是989年出生,1052年去世,活了64岁。我爸又出了一个问题,范仲淹最出名的一篇散文是什么,我回答说是《岳阳楼记》,是他的朋友滕子京邀请他写的,里面还有范仲淹说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路上我们满载欢笑和知识,就这样我们到达了范仲淹墓。
到了范仲淹墓,我爸在范仲淹像前教我们了一些范仲淹的知识。我和我的表弟都听得很认真,我和表弟还把岳阳楼记背了下来。我印象最深的一句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后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比如“磨砺铸志”、“不为良知,便为良医”、“划粥断齑”等,然后我们就开始进去参观了。
我们先去了范仲淹庙像那里参观,然后磕了3个头,然后我说我要向范仲淹学习他的精神。然后我爸领着我们去了他的坟墓参观,我们给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深深的鞠了3个躬。然后我们去
篇11:观看范仲淹墓心得体会
范仲淹墓位于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距县城17公里,离洛阳25公里,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墓地内遍植古柏,共达520余株。
范仲淹(988-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文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20xx年)进士。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疆,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力图刷新,为当时著名政治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其文章诗词亦有名篇传诵于世,有《范文正公集》。
据《范氏宗谱》载,范氏世居苏州吴县,“最因母氏谢夫人卒于任,遂卜葬之万安山,厥后文正公及诸子附焉。”茔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前域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为1920xx年光绪皇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洛阳时所题。祠堂内住范公十三代孙范敬林及老伴照看墓区。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高4.17米,宽1.4米,碑额为守仁宗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碑文为隶书,由范好友王洙书丹。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
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范墓何以选址在这里呢?据传,这片坟地,背山面水,是块风水宝地,本是皇上选中的皇家坟地。有一天,嫁给范仲淹四子的公主回宫找到父皇,哭鼻子撒娇提意见:“你给我找的婆家太穷了!连块祖坟都没有。这人老了可怎么办!呜呜呜……!”皇上何等机灵,怎能不知道这是宝贝女儿来巧要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哈哈笑着把这块坟地赐给了范家。老家在江苏的范家才有了伊川县这块风水宝地。
篇12:观看范仲淹墓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我和我的表弟和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姑姑去了范仲淹墓参观学习。
今天上午我们先去了我的姑姑家叫上我的姑姑和表弟,然后就开始去了范仲淹墓园。一路上,我爸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范仲淹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倒了我妈和表弟还有姑姑,但是我在家里搜过一些范仲淹的资料,所以没有难倒我。我爸问我范仲淹是几年出生的,我说是989年出生,1052年去世,活了64岁。我爸又出了一个问题,范仲淹最出名的一篇散文是什么,我回答说是《岳阳楼记》,是他的朋友滕子京邀请他写的,里面还有范仲淹说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路上我们满载欢笑和知识,就这样我们到达了范仲淹墓。
到了范仲淹墓,我爸在范仲淹像前教我们了一些范仲淹的知识。我和我的表弟都听得很认真,我和表弟还把岳阳楼记背了下来。我印象最深的一句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后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他的小故事,比如“磨砺铸志”、“不为良知,便为良医”、“划粥断齑”等,然后我们就开始进去参观了。
我们先去了范仲淹庙像那里参观,然后磕了3个头,然后我说我要向范仲淹学习他的精神。然后我爸领着我们去了他的坟墓参观,我们给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深深的鞠了3个躬。然后我们去看了他母亲的墓,他的母亲也非常的了不起,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也给她鞠了1个躬。然后我们离开了范仲淹墓园。
离开的路上,我爸问我又什么收获,我说,今天我把你提问的问题又温习了一遍,还知道了范仲淹的很多事迹和贡献。这些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我去过范仲淹墓园很多次了,今天是最有意思的一次!
今天是我国庆假期中最快乐的一天。
篇1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
通过2月4日全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学习班的学习,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乡镇长,更要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认真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好学习内容。此次学习班学习内容丰富,题材客观。会上,县委程文书记传达贯彻了市委董仚生书记在全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廉洁自律学习班上“筑牢一道防线,做到两个‘正确对待’,把好三道关口,牢记四句忠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县领导干部切实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关键是要持有“三颗心”、做到“四个管”、算好“五笔帐”、注重“六个慎”。并指出廉洁自律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执政之要”; 市纪委信访室主任吴选材作了廉洁自律专题授课,授课中运用了丰富的理论和实例,从腐败和腐败分子的定义、党政纪错误与职务犯罪常见的类型、国内反腐败斗争形势、腐败案例启示以及如何预防腐败等方面,为与会人员作了一次精彩的辅导授课;同时还观看了廉政党课电教片和廉政警示教育片今后,我将进一步深刻领会此次学习精神,引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要求自己,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意识、防腐意识、危机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当勤政廉政表率。时刻牢记组织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求真务实的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县重点项目建设,为建设“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生态工业新城”创造廉洁的发展环境。
三、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发展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三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
四、增强宗旨意识,做围绕大局、作风务实的表率。一是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二是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切实认真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工作新模式和新方法,大胆创新,特别是在服务县重点项目上,从“围绕大局,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原则出发,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四、加强学习和修养,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表率。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在强化这一观念时,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想一想自己如何为“三农”工作,为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和农民增收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争贡献。其次,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廉洁自律学习活动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三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到农村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加快发展的要,更加符合横峰发展的需要。四要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坚强意志、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在加快发展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篇14:《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做到自律、自省、自强,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铸就强大内心,陶冶高尚情操。
一要强化自律意识。党的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作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要能够把握大势,统一思想,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增强政治敏锐性,更要收敛自身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自律意识,从自身做起。在工作中,要严格履行工作程序,要有担当精神,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在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环境下,特别是我们党办系统的党员干部,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强调干部要敢冒风险、敢于担当,不怕做决策、不怕得罪人,敢抓敢管、敢做敢为,视风险为常态,仁者无敌、勇者无惧,在直面风险、化解风险中推动各项事业不断阔步前进。
二要坚持自省精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当前中央纪委、省纪委、市纪委对改进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把“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转职能,重在找准定位,将履行职责的范围归位到党章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上来,坚决将不该管的工作交还给主管部门,坚决纠正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转方式,重在转变观念、改进方式,将心思和精力凝聚到监督检查、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上来。转作风,重在务求实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三要铸就强大内心。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注重自身的党性修养锻炼,坚持勤政廉政,以身作则、清廉自律,在执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问题的整改上带好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消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增强纪律和规则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监督,用铁的纪律来要求自己。
篇15:观看天府好家规心得体会
一句家规家训,几代世风余韵。即日起,由市纪委机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面向全市评选经典家训家规,征集优秀家风故事。一个家庭凝聚一座城市的厚德,一句家训贯穿几代人修身齐家的信念。
家风是什么?杨树桐先生在他的《家风漫谈》一书中这样解释:“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品德。”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
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
从我自己的成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家风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而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更加感到,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加阳光。
[观看天府好家规心得体会]
篇16: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
2月13日上午在区会展中心观看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深受启发,对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别是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个人修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加以深入地思考,就越是对它们充满无限的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长期思考道德和道德律,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思想决定行动,即是行动的指南,修养决定人生的质量,德是思想和修养中的黄金,是重中之重。
一、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定了责任感、使命感。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更应该带头加强道德建设,自觉引领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因为国家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具体而言,在平时就应当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当作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学习党的政策、学习先进的文化,在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上发挥带头作用。党员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倡导和弘扬时代精神,时时刻刻做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牢固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念,摆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不断增强永葆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出榜。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文明钟山系列行动”——对培育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其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更进一步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这次学习,更坚定信心,不断巩固廉政为民,秉公执法思想意识,牢树“螺丝钉”和“一块砖”精神,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坚守好教育工作者的良知,牢固思想防线,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品、官品如同干部的两翼,缺一不可。做官必须先做好人。人品决定官品,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首先是好人。人品高尚者,日三省其身,时刻保持警醒,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丧失道德底线,不迷失人生方向,始终对群众感情真挚,对教育事业忠诚可靠,对同事热心诚恳。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一旦权力在手,势必生邪心、走歪路、办坏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好的人品,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德”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即要有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牢固的公仆意识,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17: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五个必须”要求,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求非法利益。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三严三实”中的“严以律己”,就是指贯彻落实习的“五个必须”,严守纪律和规矩,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做明白人,办明白事。“严以律已”特别强调了领导干部的“自律”, 突出了个人修养在党风廉政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作风建设从制度层面升华到了价值层面。作为一名刚从基层党委书记提拨到副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我觉得,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上,只有严以自律,才能慎独慎微,将他律变为自律,变外在的规则为内在的价值,真正将改进作风落到实处。
要做到严以律己,首要不断加强学习,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警惕。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是领导干部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放松,就会犯错误、摔跟斗。古人曾说“吾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下,在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诱惑面前,如何拒腐蚀,永不沾,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来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理论学习。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无论工作多忙,第一期的《党风廉政教材》和《公诉人》这两本杂志,我都会仔细地看认真地学,通过理论学习和对一些腐败案例的分析,时刻警醒自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以律己,守纪律,守规矩,做到慎始、慎微、慎独。
要做到严以律己,就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就是对群众的敬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以及对责任的敬畏。对群众的敬畏,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干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之事。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就是维护好党的纪律权威,遵守国家法律,坚持依纪依法办事,廉洁从政。对责任心存敬畏,作为党的一名领导干部就要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总之,要把无形的敬畏奉为“头上神明”,日三省之,化为手中戒尺,日恒量之。树立并恪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严以律已,还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记得几年前我在水东街道办事处任职的时候,由于工作关系常与原市征拆中心的某些工作人员接触,看到他们在豪华的歌厅包厢里喝名酒,抽名烟,每人还带着一名妖艳的小蜜。当时我就想,这种生活方式和乱花钱养小蜜,必定与贪腐有关,于是我主动切断了与他们的联系,纯洁净化自己的社交、生活圈。后来不到两年时间就听到了他们因贪腐而入狱的消息。
严以律己,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不容易,我觉得要时刻绷紧这根弦,强化自我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以责任之心对事,做明白人,办明白事,踏踏实实履行职责,保持一个干净的心灵,一个清白的名声,一个廉洁的口碑,展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
篇18: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肯定会和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接触,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廉洁从政、廉洁执纪、廉洁奉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严起,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在“三慎”方面下功夫。
一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到谨慎不苟。东汉的杨震去做太守,有故人送黄金,杨震不收。来人说:“我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没有人知道我到你这里来。”杨震回答他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来人灰溜溜的走了。至今各地还有不少杨姓宗祠的“四知堂”,用来纪念先祖的廉洁之风。在面对外部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能够像杨震那样做到慎独是自律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拂去思想上的灰尘;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有没有越过“雷池”。只有通过经常性地自我剖析检讨,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慎独”。
二是慎初。慎初就是把住第一次,守好头一关。《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事情一旦有了开头,很少能够终止。明朝张瀚在《松窗梦语》里记载:自己初任御史,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以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警示我们要慎初。回顾一些腐败官员的人生轨迹,发现有很多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第一次”,没有做到“慎初”的缘故。他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没有把持住,于是就有了“第一次”;而有了第一次之后,往往便会一而再、再而三,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船到江心补漏迟”,等到自己醒悟过来已经晚了。浙江省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周航在忏悔中说:“第一次很重要,第一次你没把牢,后面就很难了。第一次送钱你拿了,第二次送你你不要,人家会说你假正经。结果你收了他的钱,他要你办事,你总不能拉下脸说不行。”事实的确如此,只要有了第一次,就已经身不由己了。所以,我们不能以“只此一次”来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能以“下不为例”来为自己开脱,真正守好“第一次”,把好“头一关”,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是慎微。“慎微”意思是说在微小之处谨慎,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关于“小节”的事情。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起”,说的都是注重小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汉书》记载,南阳太守羊续很喜欢吃鱼,他手下有一个府丞,投其所好送来一条鲜鱼。羊续碍于情面没有拒绝,等来人走后,他把鱼挂在了房檐下。不久,这条鱼就干得只剩下骨头架子了。后来,这个府丞又送来一条鱼,羊续用手指了指那条干鱼。府丞面红耳赤,悻悻而回,从此再也不敢送鱼了。以后,又有不少官员因腐败落马。想想这些人,贪婪的胃口大得像“老虎”,但最初他们不过如“苍蝇”,飞蝇逐臭,叮的可能只是人家送的 “一条鱼”。可不要小看这条“鱼”,正是这条“鱼”,开“胃”养“胃”,让经不住诱惑的官员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跌入深渊。可见,小节并不小,“大节”与“小节”从来都是互为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有的人认为平时喝点小酒、打点小牌、让基层买点土特产,收点小礼物,区区小事、无伤大雅、不足挂齿。这是非常有害的想法。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方面不注意,最后就会出现大问题。现在,各级都在大力开展防止和纠治不良倾向活动,我园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具体的防纠措施,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一些平时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小问题小毛病的。我们要切实按照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扎实搞好不良倾向的防止和纠治,避免“小苍蝇”长成“大老虎”;要注重小节,防微杜渐,不以恶小而为之,从细枝末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出一点界,不越一点矩。
篇19:天府好家规观看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家风。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世家不同,家风廻异,每个家庭家族都有自己的家风。譬如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家的家风则以清廉著称。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却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英雄壮举为林家后辈树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风。但也有一些人生理念或价值观为各个家庭家族所共识,成为中华民族普遍传袭的家风。譬如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写过一篇《朱子家训》,对儒家家风作了全面阐述: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此外,诸如百善孝为先、忠贞报国、克己奉公、知书识礼、行善积德、勤劳节俭、重义守信、敦品厚德等公共信条也普遍获得采纳,成为许多世家家风。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各个家庭家族的家风与时俱进,又增添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如谦虚谨慎、勤劳朴素、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好学上进、团结友爱、忠厚诚实、礼貌待人、诚信待人、宽以待人、尊老爱幼、幽默风趣、庄重正派、慷慨正义、慈悲善良、自尊自立自强,等等。有些家风更是显示新颖的治家理念和高风亮节,如万里“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彭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先念“不允许子女经商赚钱”,陈云“家财不为子孙谋”,等。
家风并非小事,关乎到包括每个成员在内的整个家庭或家族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立世之本、处世之则。有好家风的家庭,必然团结和谐和睦,其成员具有高尚的人格、美德、气质和魅力,令人钦佩、赞美和崇敬。家风恶劣,长幼无序,伦理失常,争吵分裂,暴戾冷酷,则举世厌恶、戒备、鄙夷。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中国许多古人为了让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儿孙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为家庭成员制定了系列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成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就是家规。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谆谆叮嘱,阐理透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虽历经沧桑,依然能让人启悟,让人警策。如《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百姓家规也在变化。有的依然非常严厉,如戒贪戒骄戒奢,戒淫戒赌戒毒,不吸烟不酗酒。有的则已显得十分实际具体,如晚零时前务必回家,不允许在外夜宿;不能在家里抽烟。有的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如讲究卫生,天天洗澡;人人必须做家务;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有的则诙谐有趣,让人忍俊不住,如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玩电脑不能超过一小时;爸爸妈妈不能偷看别人的日记,不管孩子做错什么事情都不能使用暴力。这些家规简明扼要,明白易行,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大都从家庭实际出发,从点点滴滴去规范,在日积月累中教养,为的是形成现代良好家风,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