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赎罪》电影观后感(推荐14篇)

2024-11-17 16:23:22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赎罪》电影观后感(推荐14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赎罪》电影观后感,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赎罪》电影观后感

篇1:《赎罪》电影观后感

《赎罪》电影观后感

电影是以一种极为唯美的英伦风情图、随故事情节的起伏徐徐展开。

家境富裕、爱好写作的13岁小女孩布兰妮偶然发现了姐姐茜茜利娅和仆人的儿子罗比的亲热暧昧场面。再接下来,她又陆续地发现罗比对茜火热直白的情书、罗比和茜在书房的缠绵激情。原本对罗比心有爱意的布兰妮对罗比的好感瞬间被这一系列的男女之间的亲热场景所摧毁。

基于这一种强烈的排斥感、仇恨感或者还有隐藏的嫉妒,当夜里发生其表姐劳拉被强暴之事时,布兰妮武断地咬定是罗比所为。至此,将罗比送到了监狱之中。

此后二战爆发,罗比出狱去参军,茜脱离家庭当了护士,二人在罗比出发前的车站匆忙一唔,茜表明心志,旋即人各天涯。

再后,大段镜头转到布兰妮。她也当护士,并且,慢慢见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战后的她看到了爱慕虚荣的表姐劳拉嫁给糖果商,电光石闪间,她苏醒的理智记起来:那个糖果商就是当年强暴的作俑者。

布兰妮无比悔恨,找到姐姐茜,忏悔自己的过错。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与茜生活在一起的罗比。茜和罗比都对布兰妮嫌憎、不予谅解。因为劳拉的不可能指控丈夫,所以他们对于推翻“法庭判决”并还罗比之清白感到黯然无力,只让布兰妮回家去向家人说明真实情况。

影片对于布兰妮是否是蓄意诬陷,没有严格追究。它只是自然地把故事呈现于观众的面前。布兰妮面对法官的提问“你是知道的,还是'你是看见'的?”强烈的主观仇视使布兰妮说出“我是看见的”这句话。她看见的真相,已经隐身退缩在她的主观映射之后了。这恰恰是对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单纯冲动又任性无知的一种理解和包容,也让观众面对这种“情境”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面对人内心的许多东西时,很难会清晰明断的把它放在非此即彼的位置上,给以确定评判。更何况,十三岁的女孩对于指认的严重后果根本无从想象。她在发生时可能是“故意”的,但她面对结局又真的“不是故意”的。(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无数的小孩子在闯祸之后无辜又难受的表情。)

但是好在,罗比和茜终于是在一起了。

看到这里时,我是渐渐的欣慰了。虽然也有人生的不足。但是这不足之处也只好、只能如此了。

我怀着慢慢的节拍,慢慢的享受这个结果。人世间的事情岂不是大都如此吗?难有十全十美,所以,这结局对于我来说,不算突兀。我们享受生活的慢热和人生的水到渠成,已然习惯。

但剧情的设计并非如此。

画面急转,切换到七十多岁高龄的布兰妮。在被采访中,叹息着说,她的《赎罪》是最后一部书。她缓慢而沉重地说,她永远没有得到茜茜利娅和罗比的原谅,她也一直没有去澄清事实。因为事实真相是:那一幕幸福,是她给予他们的。他们自车站匆促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罗比,死于败血症,在回家的前一晚。

茜茜利娅,死于等待恋人回家的车站内,水管破裂,她被水淹没。

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浪漫可续,罗比,直到死,都没能拿回属于他的清白和爱情。

这样的急速而下,令我防不猝防,心如刀割。

我们悠然注视着的,他们欢快重逢,幸福生活,在海边浪漫嬉戏,仅仅,仅仅是一幅幻象。

事实如此残酷。残酷到让人从温馨美梦中一下子悚然惊醒,心被紧紧揪住,刚刚所见的温馨从容的画面被骤然撕碎,无法复制且永无实现之可能!

泪流满面。

我们被“布兰妮”带入她无比美好的设想之中,在了悟的同时,陷入到无尽痛悔和无限凄凉之中。

布兰妮终生未嫁。白发苍苍的`她,再次设计了自己的死亡。当主持人问她,《赎罪》是不是第二十七部书时,她自言,是最后一部书。因为她要死了。

请注意,她不是说“快要”,她说的是“要”。

当这一真相被她以沉痛的声音揭示之后,她颓然一颤,永远地倒下。

我们相信,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忏悔和无法赎罪的痛苦之中,真相释放的同时,她也终于可以,释放自己了…

布兰妮无疑是“赎罪”的承受者,可是除此之外,又是谁将家园毁损,将爱情破灭?

战争,才是人类命运之中最大的罪犯。

布兰妮的敏感、神经质、强烈的嫉妒将一对爱侣生生拆散,随后的战争,又将或许团圆的可能施以更加残酷的毁灭。

时间不可倒流。美丽的家园,美好的相爱。挚爱着的生命灰飞烟灭。

所以,人们,还是要珍惜生命,把握自己。因为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给纵情恣意的你那么多解释、道歉、声明的机会。

人性之中的阴暗和隐晦,嫉妒和仇视,可以给别人造成如此深重的伤痛。

战争,亦如此。战后那满目疮痍、一片狼籍的土地,痛苦呻吟着的人们,无一不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酷无情。

如果说,个人的罪,可以用生命去负疚、救赎。

那么战争呢?其罪何抵?

拿什么来抚慰战争的所有受害者?!

人类的贪婪和掠夺缔造了战争,犯下弥天大罪;在本片中同样又是布兰妮的嫉妒仇视,牵引出故事的波澜,无奈的悲。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罪与悲,究其原因,都是人类欲望的过度焚烧而导致。

英伦庄园的风情,清新翠绿的田园,曼妙的茜茜利娅的轻透纱衣,性感优雅,年轻热忱而有优雅风度的罗比,家庭里温馨悠闲气息和小布兰妮观察、嫉妒、报复的冰凉眼神…这部电影制作精美,色彩感强。战前色彩鲜艳,花色明丽,处处英伦风尚,田园唯美诗意;战争场景又森然冷冽,昏黄黯淡;战后的温馨幻象是海边漫步,平静温暖,地久天长…令人动心又痛心。该片的配乐也富有变化,配合着人物的心理有轻松,有激怒,有得逞,还有思乡和沉痛…摄制时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结果”一幕直接宣示,然后再故事倒叙,讲述这一“结果”的起因…使剧情变得富有层次感,并且将故事解读方式由一个主人公转向另一主人公,使得观众一一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爱情的坚贞和现实的悲剧。并从悲剧之中,了解真相之后再痛楚回眸,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之无情、赎罪之无计、生命之无奈。

看到最后,让我们含泪祈祷吧:愿人性美好、愿战争不再,愿人们能永享这田园诗意的、清新生活。

篇2: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2月27日,看了美国大片《赎罪》,据说是奥斯卡提名的。最初半小时觉得片子一般,后面觉得还行。快到结尾时,引出画龙点睛的部分,始觉得十分精彩。总结来看,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也略有感触。

人啊,一生中会犯很多错误,有时是无意为之,然而会给别人或周边带来不少影响或负面效应。影片中,主人公由于年少不更事,且好奇爱想象,造成终身的遗憾和负罪感。其实,现实生活中,人是在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每过一段时间,回想前一段时间的自我,就像在孩童时期似的,几多幼稚,几多肤浅,以至作出不少傻事、蠢事,或令自己陷于尴尬境地。所以,人生出世入世,应该多谨慎,少出错。这就体现出儒家经典中为人处世的博大和世故,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加学习和反省,避免害人害己而不自知啊。

回想前些日子,无聊之时,将自己的日记放到博客上,结果让公司人看到,着实另公司有些震动。因为内容中涉及的人、事均未加改动。由此看来,凡事慎重、时省吾身之必要啊!

最后,再说一句,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有耐心,初而无味,终觉落泪啊!好片子。

篇3: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某朋友介绍的好片,看包装就知道是属于文艺片。

在另外一个朋友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看了起来,前面部分铺排慢而且不容易明白,看到“图书馆ML”部分就不得不把它换其他片,哈哈,确实不适合一帮人吃饭的时候看这样的片段。

文艺片不适合在客厅里一起看。

第二天晚上,在家里看了一遍,觉得精彩,再看了一遍后,除了理解故事、陈述手法外,更被点题“赎罪”做法所感动。电影后半部把“小说部分”与“真实的情况”穿插做法很特别。

故事讲述一个英国富裕家庭的11岁小女孩,自幼喜欢写作,她在看到了她姐姐与她们家仆人的儿子(男主角)亲热的片段后,同时,那个晚上,女孩的表妹遭到强奸,第一发现的人是这个“女孩”。不知道她是出于因为那份情书、亲热的片段、还是绝望、悲伤等复杂情感的困扰,使她指正男主角就是那个强奸犯,让两个相爱的人分离,男的坐牢后经历战争当兵,最终各自死掉。而那个小女孩成为了作家,写了21部小说,在电视台访问的时候,她说她将要离开这个世上时候,推出她的真实故事的小说,在故事里面,她为了赎罪,让他们继续相遇并幸福快乐的生活。

故事在后半段曾穿插交待这个女孩在11岁的时候暗恋着“男主角”,她为了让他成为她的救命恩人和有一次亲密的接触,不会游泳的她突然冒险跳到河里,等待他救片段表达这个女孩对男主角的感情。

如果电影在表达的时候平铺直述,将会很普通。整个电影在前部分象是采取平铺直述,后面采取倒叙感觉,其实整个故事是真实片段与小说片段穿插陈述,整个故事是倒述的,只是在你将要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才交待。超离文艺片的一般手法。

最后那个老人——当年小女孩,成为有名的作家,她在即将老死被电视访问的时候,谈及她最后要推出写了半个世纪的小说片段很感人。正是那个影响了她一生的错误做法,那颗赎罪的心和爱的心,震动着心弦。

篇4: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实在不喜欢赎罪这个词语,让人同时想起错误、原谅、忏悔等等。赎罪是个充满宗教意味的词语。

但是电影《赎罪》,明媚又具有油画风格的镜头,冲淡了赎罪这个词带来的沉重感。一个喜欢幻想喜欢写剧本的女孩子,她眼中看到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她其实不懂爱情,却自以为是的判断她家仆人和姐姐之间的情感是荒淫,认为仆人(其实她自己暗恋他)非常邪恶。在她无意看见表姐被一个男人压在身下,虽然没有看清楚,却断定他就是罗比,作伪证说仆人强奸表姐。

之后仆人的一生改变,先被投入监狱,后被充军,得败血症去世。姐姐离家出走,做护士,最后淹死于下水道。悲剧因为一个 13 岁女孩子的谎言变得非常残忍。小女孩长大后,知道一切的不幸起源于自己,心灵时刻被痛苦一点点啃着。

错了,心于何处才得安?如何赎罪?赎罪了又能如何?可是一切发生了,也只有赎罪才让自己心稍微安静。最彻底的赎罪,把故事写进书里,她就这么做了。在书中,改变姐姐和仆人的不幸命运,修改成她所希望的结果。可是,只是以文字安慰自己而已。

带有宗教性质的赎罪,使我想起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最缺少怜悯情怀,不大会 忏悔过错 。中国人是没有多少宗教信仰的。如果谈到佛,许多人会想到迷信,而不是佛家最根本的慈悲情怀。去年圣诞节,大街非常热闹,热闹来自商家要趁机狂赚。圣诞节在中国,更象是商家的节日,是年轻人狂欢的节日,圣诞节本身所具有的怜悯情怀,已经消失。

在博客里,我谈到上帝许多次。许多人留言认为上帝不存在。是的,你不信就不存在,信就存在。对于佛,也一样。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最顶尖的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也相信上帝。当然他们所理解的上帝不是教堂里上帝,不是变异到中国成为某些人保佑他发财的“神”。他们所认为的上帝是终极真理,是人类随时可以感知但是无法最终认识的宇宙秩序。上帝不是以物质形式存在,是以意识形式存在。

有一点可以肯定,具有真正宗教信仰的人,他的心比较“安”。

篇5: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我问,人能够赎罪么。

笔可以到达很多地方,这是笔带给我的切肤感受。由于想象力源源不绝,它抽象得从未存在于真实世界而能够拨动每一根发丝、压迫每一根血管,操控着作者的所有感情和欲念,让它们都流向笔去。当然,它们极有可能漏到现实中去。

那么,卜莱妮,在你十三岁的时候你就必定后悔了。罗比和你的姐姐西西莉娅还在海滩相互依偎呢,但你永远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永远触不到他们欢笑的面容,也根本无法目睹他们的形体。年少的往事脆弱轻盈,那里有池塘盛满了阳光,你一心坠入金色的深水中等待拯救并且被救。但如今它是如此冰凉,你再也不能迈入其中。卜莱妮,你曾经多么爱罗比啊,可他成了你一生的罪过。

当你独自一人思忖着过去的一切,你的姐姐西西莉娅站在每一个书房,向你裸露和坦白。孤独与思念侵蚀着她的身躯;她的身躯毫无激情,只有寒冷和苦涩,将你包围。

罗比远在战场,在海的另一头。他的眼睛充血,面色惨白,单是在无休止的炮火、伤亡中,令梦念中的海滩紧贴皮肤。虽然他那么遥远,他的声音却在日日夜夜,直达你不知疲倦的、疯狂的打字机。

但是,你一辈子都被剥夺了赎罪的机会。不论你的打字机怎样工作,它都无法向众人解释一个人的清白以及两个人的爱情。因为罗比和西西莉娅都已死去——在世界上两个不同的角落满怀着痛苦与希望,死了,在你心上伴着巨响碎裂,然后化为尘烟。

我再次握紧我的笔,怕它滑落。然而我已感到了它的沉重。是不是我们都没有赎罪的机会?打破花瓶的人,若想再粘贴起它来,只会被划伤?也许是这样的,因此我多么希望我们都不是制造罪行的人,也祈盼我们不被任何加于我们身上罪过伤害。我们的人生是单向的,永没有机会回头。错过的,错误的,在时间中向后退行,越来越远,却无人能抹去它们的黑暗。

当我暂时放下笔凝神,在一个人的黑夜里,我仿佛看到一个迷恋写作的小姑娘站在喷水池边,悄然流下一滴眼泪。她金色的头发承载着许多想象让她执笔,却永远不能弥补现实中的裂痕。她默默忏悔,直至死亡,因为罪已不能被赎回。她只是向天堂的幸福的神祉长久地祈祷。请宽恕她,我也这样想着。那滴眼泪落在两具冰冷的相爱的尸体上,再被缓慢地风干。

篇6:爱情电影《赎罪》观后感精选

其实在寒假的时候就看过《赎罪》这部影片了。看前一段的时候没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看到男主人公罗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行走那个场景的时候,才恍然间意识到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序

《赎罪》介绍:根据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凯拉·奈特莉、西尔莎·罗南等。导演:乔·怀特

内容: 《赎罪》讲述了少女布莱安妮因自以为是,在一桩强奸案中错误地指证了姐姐塞西莉娅的未婚夫罗比,导致罗比蒙冤入狱。当布莱安妮幡然醒悟,罗比与塞西莉娅这对有情人却相继被无情的战火吞噬。布莱安妮为此愧疚终身。

当时的情况我们可能难以想象,但是通过电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指证的罗比参了军,而当时,英军正在进行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争是可怕的,战争不知道摧毁了多少条人命,而我们,现在却对死亡毫无畏惧。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好事,但是,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他们有的可能只是白残酷的现实压得喘不过起来,想要用死亡来解脱。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到真的十分脆弱,面对生命,至少,我很脆弱。

罗比行走在战场上,伤兵、死亡、血腥、硝烟、催人奋起的歌声、饥饿和痛苦的呻吟……弥漫在周围,那是战争带来的苦痛。对于无法预知未来的罗比来说,那是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的痛苦。含冤走进战争中,每天每天上演的都是死亡,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呢?

剧中,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前一天去世。或许,他最后眼中看到的是心爱的塞西莉亚和曾经天真的布莱安妮……

身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自然无法体会战争带来的痛苦。布莱安妮最终还是醒悟了,但却无法挽回这一切。长大后的布莱安妮当上了护士,还仍然在写作,却对这段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不知该如何让下笔。此时只剩下悔意、踌躇、彷徨……然而她最终还是孤独终老。

来不及的说的爱,迟一步就永远没机会说。那么对于罗比和塞西莉亚来说,他们则是幸运的,至少,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心意,然而这一切,却被战火吞噬。这段情感之路,着实坎坷凄凉。

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是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那么就好好珍惜现在吧,至少,别让自己后悔。

篇7: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电影是以一种极为唯美的英伦风情图、随故事情节的起伏徐徐展开。

家境富裕、爱好写作的13岁小女孩布兰妮偶然发现了姐姐茜茜利娅和仆人的儿子罗比的亲热暧昧场面。再接下来,她又陆续地发现罗比对茜火热直白的情书、罗比和茜在书房的缠绵激情。原本对罗比心有爱意的布兰妮对罗比的好感瞬间被这一系列的男女之间的亲热场景所摧毁。

基于这一种强烈的排斥感、仇恨感或者还有隐藏的嫉妒,当夜里发生其表姐劳拉被强暴之事时,布兰妮武断地咬定是罗比所为。至此,将罗比送到了监狱之中。

此后二战爆发,罗比出狱去参军,茜脱离家庭当了护士,二人在罗比出发前的车站匆忙一唔,茜表明心志,旋即人各天涯。

再后,大段镜头转到布兰妮。她也当护士,并且,慢慢见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战后的她看到了爱慕虚荣的表姐劳拉嫁给糖果商,电光石闪间,她苏醒的理智记起来:那个糖果商就是当年强暴的作俑者。

布兰妮无比悔恨,找到姐姐茜,忏悔自己的过错。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与茜生活在一起的罗比。茜和罗比都对布兰妮嫌憎、不予谅解。因为劳拉的不可能指控丈夫,所以他们对于推翻“法庭判决”并还罗比之清白感到黯然无力,只让布兰妮回家去向家人说明真实情况。

影片对于布兰妮是否是蓄意诬陷,没有严格追究。它只是自然地把故事呈现于观众的面前。布兰妮面对法官的提问“你是知道的,还是'你是看见'的?”强烈的主观仇视使布兰妮说出“我是看见的”这句话。她看见的真相,已经隐身退缩在她的主观映射之后了。这恰恰是对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单纯冲动又任性无知的一种理解和包容,也让观众面对这种“情境”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面对人内心的许多东西时,很难会清晰明断的把它放在非此即彼的位置上,给以确定评判。更何况,十三岁的女孩对于指认的严重后果根本无从想象。她在发生时可能是“故意”的,但她面对结局又真的“不是故意”的。(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无数的小孩子在闯祸之后无辜又难受的表情。)

但是好在,罗比和茜终于是在一起了。

看到这里时,我是渐渐的欣慰了。虽然也有人生的不足。但是这不足之处也只好、只能如此了。

篇8: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如果说有一种爱只是一种朦胧情愫罢了,还不足以升华为一种情感,但往往这样朦胧的爱会把人变得非常偏执,甚至铸下大错。电影《赎罪》里的小女孩布里奥妮便是如此,因为十三岁的她朦胧的喜欢上管家的儿子——年轻的大学生罗比,但当她发现罗比和姐姐塞瑟莉亚的亲昵关系和带有情色字眼的信件以后,罗比的失落和愤怒使她失去了理智,于是因为偏执而错误的犯罪指认,让罗比和塞瑟莉亚都付出的惨痛的代价,而她也陷入到无穷的自责和赎罪之中......

每次外出都会选上一本书或是一部喜欢的电影,因为是春节假期的短距离飞行,所以下载了一部英国电影《赎罪》。飞机开始平飞,我打开电影,随着音乐响起耳机里传来老式打字机击打声,女孩子布里奥妮敲下最后一个字母,这是她的第一部话剧处女作,女孩子急促的脚步穿过昏暗悠长的走廊,她是急于分享她的喜悦。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英国的一座古老城堡里,姐姐塞瑟莉亚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姐姐的饰演者凯拉·奈特利是我喜欢的演员,对她的喜欢源自于电影《傲慢与偏见》,在这个片子里她和家里管家的儿子罗比彼此相爱,罗比在她们家的资助下上了大学,塞瑟莉亚是矛盾的,她喜欢罗比,也喜欢哥哥的贵族同学的风流倜傥。布里奥妮也是暗恋着罗比,或许那根本就不叫爱,只是一种小女孩对青年男子的一种朦胧感情,但在布里奥妮看来这就是一种爱,单向的、偏执的,当她看到罗比和姐姐的暧昧时特别是在帮罗比传递书信给姐姐时看到了她这个年龄不该看到的字眼,于是对罗比的绝望达到了憎恨的地步。

当晚,双胞胎表弟为了躲避排练她的话剧离家出走,全家人深夜去寻找,而此时表妹又不幸被人性侵,此时的布里奥妮执拗地指证强奸者就是罗比,为此无论罗比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最终被判入狱,也就在这一天,塞瑟莉亚离开了家,再也不原谅妹妹和这个家庭。

剧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罗比提前出狱了,前提是必须应征入伍开赴前线,那时所有英国人的至暗时刻——1940年,离别前塞瑟莉亚和他约好在咖啡馆见面,此时的塞瑟莉亚已是一名坚强的战地护士,而他即将奔赴法国去抵御德军入侵。也许没经过太多的战事就接到命令撤退到敦刻尔克,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沙滩上罗比等着撤退的船只,他们相约在沙滩上的白色小屋见面,白色的屋子有着蓝色的窗棂......

此时妹妹也是一名战地护士,她经受着战争和内心的双重折磨,几乎是不苟言笑终身,她写下这个故事,其实罗比始终是没有登上接他们回家的船只,就在撤退的那个早上,罗比因为患上败血症死在沙滩边的小屋里,而姐姐塞瑟莉亚也在后面的战事中受伤死去,妹妹布里奥妮为赎罪而写作......

这部电影在奥斯卡电影节获得多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当你静心观看这部片子时,你会聆听到那些走进你心底的音乐里夹杂着布里奥妮敲打键盘的声音,你能感触到布里奥妮的童年时代偏执;罗比和塞瑟莉亚在残酷战争时期的无奈;布里奥妮老年时期无法弥补的痛苦。二战是欧美作家和导演们愿意浓墨重彩去记录的重大题材,而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二战也是一种独特之处。

如果说一部片子值得让你去看两次的话,我想,《赎罪》是值得你看上两次的!

篇9: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布莱欧妮排练了新话剧,就希望罗比来看,能够她对罗比的暗恋,而后,看见姐姐茜在罗比的面前脱掉外套,心中有些惶恐,不想再去看,背过身,但是又禁不住好奇,转头却看着姐姐一脸生气的从水池中爬出后走过罗比,少女的心思有点疑惑。过后,家中的大哥回家,罗比参加晚宴,让她送一封道歉信给姐姐,却不想拿错了一句露骨的表白,布莱欧尼偷偷的看到了信上的内容,后将信给了姐姐,此时,她有些生气。从房间出来去晚宴的路上,不小心撞破了姐姐和罗比的情事,心中应该会是不可置信和愤怒。

所以,在发现表姐被强暴的时候,不小心看到的背影,会固执的认为是罗比,出于一时的报复心理,和少女的内心难懂的心思。

然后导致罗比入狱,而后赶赴战场,还有姐姐也愤怒的离家出走,不在与家人相见。姐姐和罗比在不断创造机会相见,然而战争却是很残酷的,每次相见都很短。罗比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努力生存到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天,最终却败给了败血症,还是死在了战场上,姐姐也因意外而死。

布莱欧尼一生都活在了深深的自责中,她想过去找姐姐忏悔,然后现实却没有给她这个机会。由于她的一时的固执偏见,致使两个人的幸福毁坏,都失去了生命。

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代,而一时的偏执,固执己见,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而本该幸福的人,最终却只能活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

故事结尾的姐姐和罗比在海边漫步,后走进梦中的小屋。才是此悲剧最悲伤的部分,两人的爱情的美好憧憬,只能透过布莱欧尼的小说中表达。

布莱欧尼唯一的能做的,也只是讲他们的故事写进书里了。从年少时的不知从何落笔,到知道自己快要得病失去记忆时坚定的出版和结尾的幸福结局,充满了她心中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偏执有时就像是魔鬼,蒙蔽了双眼,让人们看不到现实,会使人们的心中充满恶意的揣测和推断,害了自己,害了别人。

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篇10:谁的罪与悲-电影《赎罪》观后感

谁的罪与悲-电影《赎罪》观后感

电影是以一种极为唯美的英伦风情图、随故事情节的起伏徐徐展开。

家境富裕、爱好写作的13岁小女孩布兰妮偶然发现了姐姐茜茜利娅和仆人的儿子罗比的亲热暧昧场面。再接下来,她又陆续地发现罗比对茜火热直白的情书、罗比和茜在书房的缠绵激情。原本对罗比心有爱意的布兰妮对罗比的好感瞬间被这一系列的男女之间的亲热场景所摧毁。

基于这一种强烈的排斥感、仇恨感或者还有隐藏的嫉妒,当夜里发生其表姐劳拉被强暴之事时,布兰妮武断地咬定是罗比所为。至此,将罗比送到了监狱之中。

此后二战爆发,罗比出狱去参军,茜脱离家庭当了护士,二人在罗比出发前的车站匆忙一唔,茜表明心志,旋即人各天涯。

再后,大段镜头转到布兰妮。她也当护士,并且,慢慢见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战后的她看到了爱慕虚荣的表姐劳拉嫁给糖果商,电光石闪间,她苏醒的理智记起来:那个糖果商就是当年强暴的作俑者。

布兰妮无比悔恨,找到姐姐茜,忏悔自己的过错。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与茜生活在一起的罗比。茜和罗比都对布兰妮嫌憎、不予谅解。因为劳拉的不可能指控丈夫,所以他们对于推翻“法庭判决”并还罗比之清白感到黯然无力,只让布兰妮回家去向家人说明真实情况。

影片对于布兰妮是否是蓄意诬陷,没有严格追究。它只是自然地把故事呈现于观众的面前。布兰妮面对法官的提问“你是知道的,还是'你是看见'的?”强烈的主观仇视使布兰妮说出“我是看见的”这句话。她看见的真相,已经隐身退缩在她的主观映射之后了。这恰恰是对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单纯冲动又任性无知的一种理解和包容,也让观众面对这种“情境”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面对人内心的许多东西时,很难会清晰明断的把它放在非此即彼的位置上,给以确定评判。更何况,十三岁的女孩对于指认的严重后果根本无从想象。她在发生时可能是“故意”的,但她面对结局又真的“不是故意”的。(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无数的小孩子在闯祸之后无辜又难受的表情。)

但是好在,罗比和茜终于是在一起了。

看到这里时,我是渐渐的欣慰了。虽然也有人生的不足。但是这不足之处也只好、只能如此了。

我怀着慢慢的节拍,慢慢的享受这个结果。人世间的事情岂不是大都如此吗?难有十全十美,所以,这结局对于我来说,不算突兀。我们享受生活的慢热和人生的水到渠成,已然习惯。

但剧情的设计并非如此。

画面急转,切换到七十多岁高龄的布兰妮。在被采访中,叹息着说,她的《赎罪》是最后一部书。她缓慢而沉重地说,她永远没有得到茜茜利娅和罗比的原谅,她也一直没有去澄清事实。因为事实真相是:那一幕幸福,是她给予他们的。他们自车站匆促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罗比,死于败血症,在回家的前一晚。

茜茜利娅,死于等待恋人回家的车站内,水管破裂,她被水淹没。

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浪漫可续,罗比,直到死,都没能拿回属于他的清白和爱情。

这样的急速而下,令我防不猝防,心如刀割。

我们悠然注视着的,他们欢快重逢,幸福生活,在海边浪漫嬉戏,仅仅,仅仅是一幅幻象。

事实如此残酷。残酷到让人从温馨美梦中一下子悚然惊醒,心被紧紧揪住,刚刚所见的温馨从容的画面被骤然撕碎,无法复制且永无实现之可能!

泪流满面。

我们被“布兰妮”带入她无比美好的设想之中,在了悟的同时,陷入到无尽痛悔和无限凄凉之中。

布兰妮终生未嫁。白发苍苍的她,再次设计了自己的死亡。当主持人问她,《赎罪》是不是第二十七部书时,她自言,是最后一部书。因为她要死了。

请注意,她不是说“快要”,她说的是“要”。

当这一真相被她以沉痛的声音揭示之后,她颓然一颤,永远地倒下。

我们相信,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忏悔和无法赎罪的痛苦之中,真相释放的同时,她也终于可以,释放自己了…

(电影《赎罪》宣传画--来源于网上)

布兰妮无疑是“赎罪”的承受者,可是除此之外,又是谁将家园毁损,将爱情破灭?

战争,才是人类命运之中最大的罪犯。

布兰妮的敏感、神经质、强烈的嫉妒将一对爱侣生生拆散,随后的战争,又将或许团圆的可能施以更加残酷的毁灭。

时间不可倒流。美丽的家园,美好的相爱。挚爱着的生命灰飞烟灭。

所以,人们,还是要珍惜生命,把握自己。因为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给纵情恣意的你那么多解释、道歉、声明的机会。

人性之中的阴暗和隐晦,嫉妒和仇视,可以给别人造成如此深重的伤痛。

战争,亦如此。战后那满目疮痍、一片狼籍的土地,痛苦呻吟着的人们,无一不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酷无情。

如果说,个人的罪,可以用生命去负疚、救赎。

那么战争呢?其罪何抵?

拿什么来抚慰战争的所有受害者?!

人类的贪婪和掠夺缔造了战争,犯下弥天大罪;在本片中同样又是布兰妮的嫉妒仇视,牵引出故事的波澜,无奈的悲。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罪与悲,究其原因,都是人类欲望的过度焚烧而导致。

英伦庄园的风情,清新翠绿的田园,曼妙的茜茜利娅的轻透纱衣,性感优雅,年轻热忱而有优雅风度的罗比,家庭里温馨悠闲气息和小布兰妮观察、嫉妒、报复的冰凉眼神…这部电影制作精美,色彩感强。战前色彩鲜艳,花色明丽,处处英伦风尚,田园唯美诗意;战争场景又森然冷冽,昏黄黯淡;战后的温馨幻象是海边漫步,平静温暖,地久天长…令人动心又痛心。该片的配乐也富有变化,配合着人物的心理有轻松,有激怒,有得逞,还有思乡和沉痛…摄制时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结果”一幕直接宣示,然后再故事倒叙,讲述这一“结果”的起因…使剧情变得富有层次感,并且将故事解读方式由一个主人公转向另一主人公,使得观众一一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爱情的坚贞和现实的悲剧。并从悲剧之中,了解真相之后再痛楚回眸,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之无情、赎罪之无计、生命之无奈。

看到最后,让我们含泪祈祷吧:愿人性美好、愿战争不再,愿人们能永享这田园诗意的、清新生活。

(中国大学网)

篇11:《赎罪》观后感

第一次观看《赎罪》是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碟片,纯英文,夹带些法语,对于英语水平极烂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听天书,所以在根据人物动作表情还有电影氛围等一切除去语言的种种要素综合之后,我猜测着可能的剧情,并且边猜边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实在看不下去才放弃。不过,我隐约的通过这一个小时察觉到,这个故事会很长,并且非常吸引人。

之后,我在网上搜来这部电影重新的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虽然剧情和自己原来猜测的迥然不同,但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这的确是一个很长很吸引人的故事。

布里奥尼幼时犯下滔天大错,这个错误改变了或者应该说毁掉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一生。她怀着难以摆脱的愧疚生活,也因那次的无知给自己的生命蒙上了阴影。布里奥尼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有责任感,才会有负罪感,才会几十年的忏悔,直至写作终结生命尽头还是念念不忘。记得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布里奥尼长大后,有一次去她的姐姐家里,参加军队的罗比竟然在那里。并且,原本沉睡的罗比竟然冲出来对布里奥尼破口大骂。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隐隐的感到有些唐突,后来继续看下去,才知道这部分仅仅是布里奥尼的想象。那时心头一阵苦涩,猛然体会到曾经的错误给布里奥尼带来的折磨是多么难以消解。

赎罪,没有身体上的痛苦,心却已遍体鳞伤。

由此我想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类似的事情。刚来济南的时候,其他方面还好,就是水喝不惯。记得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月自己几乎喝的全都是瓶装的矿泉水。费钱,尤其是想到要四年都这个样子心里就一阵恼火,会时不时的抱怨。那时宿舍里有一个济南本地的小女生,脾气很好,我的抱怨有时候被她听到了,她总是很抱歉的样子。虽然我并没有怪罪她的意思,但我知道,她的心里是不好受的。我忍着不再在宿舍里表现出对水的不满,但那个济南姑娘总是常常关照我。谁知一个多月以后,我居然能够像在家喝水一样把济南的水喝惯了。我没有再对这里的水做出任何不好的评价,后来我和那位可爱的济南姑娘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的。时间一长,我也就忘记了水的这件事。然而,一年半以后,也就是最近,我新买了一个热水瓶,用热水烫了好几遍,来回换了好几瓶水,而且还不放心的过了七八天才敢把它装的水拿来喝。但是,刚喝第一口,一股熟悉的味道就涌进了我的记忆——好难喝!于是猛的醒悟,曾经以为的难喝的水原来不是水的问题,而是装水的容器出了问题!

明白这个事实之后我心里难受的不得了,想到自己当时的表现真想狠狠地扇自己嘴巴。于是深深地自责,脸涨得通红不肯原谅自己。想去找那位朋友当面道歉可已经分班了,许久未提及的往事她也许并没有记在心里。但是终于有机会相见,我辗转一番将话题引到当时,怕会尴尬所以半开玩笑的终于表达了我的歉意,她摆摆手像原谅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样原谅了我。顿时释然,阳光明媚。

我比布里奥尼幸运的多,因为虽然有错但还有机会赎罪,有机会被原谅,但布里奥尼过错中的男女主角都先于她的致歉而去世,布里奥尼能做的,只剩下忏悔,和无法得到受害者原谅的弥漫终生的折磨。

故事很长,很能打动人。氛围很好,伴随赎罪的一生。

篇12:《赎罪》观后感

《赎罪》四个女孩,一个女人,这五个女性的人生却是建立在另一个女孩的被杀之上的。这便是这部剧的核心。或者说,如果把被杀的女孩看做一棵树的树干,那么其他四个女孩和被杀女孩母亲的人生便成为了这棵树树干上开出的五片各不相同的树叶。

其实,这种方式还是日剧典型的处理手法,首先构筑一个平台,然后在平台上上演一幕幕内容虽然没有联系,但是却依靠着平台的独立剧。而过的剧集中,那个平台可以是一个花店,也可以是一个蛋糕店,而这次,编剧不过把它变成了一桩杀人案。

但是无疑这个设定的合理性偏于薄弱,四个女孩和被杀女孩母亲的悲剧人生和凶杀案的联系又相当隐晦。尤其是赎罪的主题设定,似乎四个女孩的人生悲惨越悲惨,便越能证明赎罪的意义,以至于最后,已经有了潜意识,这些人都会很惨。而具体到各种细节,更是有着各种漏洞。

比如说,四个女孩虽然亲眼目睹凶杀现场,会慌乱会害怕都是正常的。但是,再慌乱,再害怕,会在短短的时间内,也许半个小时都不到,便会忘记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吗?明明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最后一个女孩由佳却在很多年后听到那个男人的声音的时候便认出了这个人,这种矛盾能说得过吗?当然,这些设置是本剧能够发展结束的关键,如果女孩们记得凶手的模样,那么整个故事便不会再发展。而如果不是由佳认出了这个男人,这个故事也不会结束。而这偏偏竟然是让人最无法接受的桥段。

但是,撇各种细节,撇推理的成分,当然也要撇赎罪的主题,只是将这剧看成独立地五个故事,不计较这五个故事和那桩杀人案的薄弱联系,这五个独立的故事还是相当精彩的。

第一个故事,苍井优饰演的纱英是是留在现场的女孩。她的人生因为这场凶杀案而发生的改变便是无法再长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女人。而她的人生她的故事是遇到了一个心里病态的人。而她所遭遇的冷酷待遇,她在绝望后的挣扎才是真正的精彩。

第二个故事,女孩真纪因为在凶案发生后,怎样也找不到老师,因此立志要成为一名在任何时刻都能保护学生的老师。而她在学校的遭遇,虚伪的男老师,卑鄙的校长,她遇到的一切真正精彩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女孩晶子的故事与其说精彩在于她因为那件凶杀案而憎恨恋童癖哥哥并且将之杀死,不如说她个人本身的悲剧。她是一个被束缚的人,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不能当一个可爱的女孩。她也得不到父母真心的爱,唯一一个疼爱她的哥哥,却是一个恋童癖。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才是精彩所在。

第四个故事,女孩由佳因为不被人关注而过着寂寞的日子。而有一天,却因为凶杀案而被一个警察温柔对待,因为之后,便成为了一个对警察有特殊情结的'女人。为此,她不惜抢了姐姐的丈夫,却始终没有得到爱。怎样才变成这样一个女人无所谓,这样一个为了自己而践踏一切的女人才是精彩的看点。

第五个故事,被杀女孩的妈妈竟然才是始作俑者,杀害女儿的凶手竟然是因为憎恨自己。其实,这五个故事的赎罪,也只有最后一个才算是最合理的。

这部剧如果将它看作是整体,是行的通的,因为毕竟所有故事的发展是在同一个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没有可能性。但是,如果不强求整体性,只关注每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单独地看待每个故事,这部剧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后说句题外话,将五个人的人生发展统统归结于一桩凶杀案,并且让五个人的性格,人生轨迹和结局和凶杀案有联系,最后让人信服,这个难度还是大了点啊。

篇13:《赎罪》观后感

今晚躲在被窝看完了凯拉奈特丽的《赎罪》,从前因为听说这部电影不是圆满的结局,所以一直搁着没看。影片刚开始没多久,那条出名的绿裙子就出现了。女主角之一,片中叫塞西利亚的女人穿着它,在书房对着罗比胡言乱语。其实罗比也应该感谢那封送错的信,即使那封信间接导致他的入狱,可却也让塞西利亚敞开心扉,才会有了后面的come back come back to me

影片看到中间部分特别痛恨布里奥妮,想不通她为何要这样,既然她都写出了那本以爱为主的戏剧,难道她就看不出姐姐与仆人间那没有捅破的爱。原来,这也是爱在作祟,是她对罗比的爱生出的妒忌在作祟。影片没有仔细讲布里奥妮是如何发现自己做错了,如何后悔的,但在她看到罗必被捉走的时候,她在窗边看见姐姐的痛苦,听见罗比妈妈的喊叫,她何尝不心痛呢。

虽然这部戏里面凯拉的戏份并不出彩,但最感动的片段仍是她贡献的,观众能理解她与家人的决裂。她失去罗比的痛苦家里的人是不会懂得,她是用了多大的勇气才打破与罗比之间的隔阂,说出那句I love you。 后来她做了护士偶遇到罗比,两人相见的一刹,她还是她,而他,对他们的爱没了信心。他认为自己没了资格,她松开她的手,不敢直视她的眼。但庆幸的是,她没有对他有过怀疑,她仍坚信,come back to me。

他们的信来来往往,他们有心中那栋海边的房子,他相信,故事一定会延续下去。布里奥妮最终放弃去剑桥的机会,也去当了一名护士,她大概也想感受姐姐所感受的东西吧。在医院里面接待伤员,这大概是能接近罗比所处世界的唯一机会了,她们都要承受那一份痛,看着源源不断的伤员,联想到战场的惨烈,联想到不得入虎口的罗比,随时都有罗比的消息,随时要承受永远失去的痛。

罗比在濒死之前想到了他们的房子,那句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更是让人不禁嘘唏这有缘无份。

到最后布里的采访没能很看懂,姐姐与罗比都死在了残酷的战争中,她一直没能取得原谅,即使她已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带来了什么后果!姐姐与仆人的爱得不到祝福,没有结果,所以她决心写一本书,赎罪,读者观众在看书的时候肯定会为姐姐与罗比祝福,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布里就是用这种方式把真相说出来,让姐姐与罗比的爱不仅能清白更能得到快乐,罗比也终于能没有羞耻的去爱了。如今看,这未尝不是一个完满的结局。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用做这观后感的标题却不错。看似女孩一句话,因为幼稚惹的一个祸,让她忏悔了一辈子。

篇14:《赎罪》观后感

如果罪恶都有机会弥补,那便不是罪恶;如果罪恶得不到救赎,那么将要以一生来赎罪。

但只有犯下错的人领悟那个罪恶,这个世界才是公平的,不是吗?很明显,我生活的世界没有罪有应得的救赎,受害者只能默默的承受,而罪人却愈加的狂热。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你的抉择息息相关,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蝴蝶效应,罪恶带来的灾难永远得不到弥补,美好的结局也只能在幻想和小说中出现。即使你想施舍你的关爱于你的受害者,但是,心口的伤疤永远挥之不去,更何况,有几个幸运的宠儿能得到救赎的机会。

人,凡人,哪有不犯错,可是有意为之的错误却是真正没有机会弥补的错,当你选择这条道路时,你的余生将永远背上恶人的罪名,没有机会救赎,无人领情。

这部电影前半个小时有点拖,但是越到后面却越吸引人,结尾处当一个小姑娘变成一个老太太时,真有惊悚的感觉。岁月的流失太可怕了,又何况身败名裂的岁月。

真正的结局才让我领悟原来这是一个悲剧,我讨厌悲剧,但奇怪的是这悲剧却让我更加爱这部电影,亦真亦假,捉摸不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