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二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锦集12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二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本文共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初二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册生物细胞与遗传变异知识点
生物的特征及细胞的结构功能
1、生物的特征:
⑴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⑵生物能进行呼吸;
⑶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
⑷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⑸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1)植物细胞:
①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
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质---其中有液泡(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能量转换器);
④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区别):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1)细胞分裂的过程(步骤):
①染色体复制加倍、均分;
②细胞核分裂成两个;
③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④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
⑤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2)染色体复制均分的意义:染色体的复制均分,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保证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的相同。
4、细胞生长---指新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使生物体由小长大。正常细胞不能无限的分裂生长。
初二下册生物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知识点
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 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
6、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有耳垂和无耳垂,有酒窝和无酒窝。
7、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8、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体性状的遗传实际上是通过亲代的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子代。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9、变异:亲子代之间或子代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一猪九仔,十个相)。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10、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类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导染色体畸变。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发生变化,不能传给后代的变异。
1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中,细胞核是遗 传信息库。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有许多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其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 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基因是遗传物质中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或小单位。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
1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结论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13、染色体、基因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其数量:
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因此其染色体数为0 。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③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减数分裂)
④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⑤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体细胞(或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4、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小写表示。
当控制生物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时(Aa),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表现出来。当这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aa),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而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是: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则他们所生子女中患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16、几种常见的遗传病:色盲、白化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
17、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
(1)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
(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含有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各占50%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都为50%,且生男生女由男性决定。
初二下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
18、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空间……。
(2)生物因素:①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 ③合作关系 ④寄生关系、⑤共生关系。
1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0、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环境影响生物: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物影响环境: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农田生态系统;
④荒漠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
⑥湖泊(淡水)生态系统;
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2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①植物---生产者。生产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栖息场所。
②动物---消费者。帮助植物传粉受精、传播种子。
③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植物。
食物网----几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行积累。
24、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特有的古老物种居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26、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2)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居世界前列。
(3)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类居世界第三位。(4)我国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27、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快基因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多样性的意义: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给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间接作用: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数量减少)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乱砍滥伐); ②环境污染; ③掠夺式的开放和利用(偷猎、乱捕滥杀);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主要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圈养);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
④制定法律和协议。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部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③《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①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③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
篇2: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环境
18、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空间……。
(2)生物因素:①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 ③合作关系 ④寄生关系、⑤共生关系。
1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0、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环境影响生物: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物影响环境: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农田生态系统;
④荒漠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
⑥湖泊(淡水)生态系统;
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2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①植物---生产者。生产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栖息场所。
②动物---消费者。帮助植物传粉受精、传播种子。
③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植物。
食物网----几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行积累。
24、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特有的古老物种居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26、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2)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居世界前列。
(3)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类居世界第三位。(4)我国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27、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快基因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多样性的意义: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给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间接作用: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数量减少)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乱砍滥伐); ②环境污染; ③掠夺式的开放和利用(偷猎、乱捕滥杀);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主要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圈养);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
④制定法律和协议。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部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③《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①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③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
篇3:人教版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
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染色体:细胞核内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呈双螺旋结构。
4、染色体的组成 蛋白质分子和基因分子
5、染色体的数目成对存在 23对(46条)
6的遗传物质。
7、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是遗传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8、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9、无性生殖的后代、个体之间十分相像,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10、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也要分开,随染色体而进入两个细胞中。
11、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
12、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不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有较大区别。
13、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4、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第三节
1.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若这对基因都是显性,则表现为显性基因的性状,若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则表现为隐性基因的性状。
3.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在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杂交得到高茎豌豆,则高茎豌豆是显性性状,矮茎豌豆是隐性性状)
(2)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只有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因此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 基因组成是Dd,虽然d(隐性)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4.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第四节
1、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23对(46条),表示为男性44+XY,女性44+XX;其中44条是常染色体,最后2条是性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在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条。
2、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简称XY。因此,男性生殖细胞有两种(22+X或22+Y),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
3、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简称XX。因此,女性生殖细胞仅一种(22+X):都含X染色体。
4、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5、首次发现性染色体的是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把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是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
6.人的性别决定主要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
7.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且是随机的。若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男孩(XY),若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女孩(XX)。
8.不能对孕妇作胚胎性别诊断:如果单纯追求男孩或女孩,就会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节
1、引起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2、变异的类型:
3、(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基础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2)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有利变异:对自身有利。
(4)不利变异:对自身不利。
3、生物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
4、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
5、”南橘北枳”是南方的橘子移到北方之后,味道、色泽等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 为枳的现象,原因是二者的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性状发生了改变。
6、变异的应用(1)太空椒:基因突变。(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3)高产奶牛:人工选择。
7、把大花生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大吗?
不一定,要由控制花生大小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的。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期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小两种可能(不考虑环境因素)。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 森林古猿。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
4、科学的推测要有确凿的证据,需要严密的逻辑,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5、原始大气中无氧气,它包括水蒸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原始生命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才形成。
6、1953年美国,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了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7、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8、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9、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10、原始大气简单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1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
3、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地位越高等。
4、始祖鸟:1861年,德国。它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似之处,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5、细胞色素C:一种蛋白质。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陆生。 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7、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8、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生物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因营养方式的不同,再进化为植物(自养)和动物(异养)
(2)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4)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1)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2)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3)有的化石遭毁灭。
篇4: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水蒸气,甲烷,氨氢 ,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与现在大气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没有氧气。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2.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雷电紫外线等自然条件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简单的有机物。
3.下图是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米勒设计的
(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相比,其主要区别是A装置里气体中不含有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闪电。
(3)B装置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4)次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依次为依据与地球的形成相联系,可推测生命形成于35亿年前。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方法是比较,重要证据是化石。
2、人们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的研究中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其形态结构越简单、低等,生活也越需要水生的环境,通过化石发现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为原始的藻类植物,一部分进化为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科学家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这说明生物出现在地球形成之后。
4、脊椎动物中, 低等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 高等 的则依次出现在比较晚近的地层中。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必须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 进行生存斗争,只有那些具有 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生存斗争, 适应者 生存下来,不适应者 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 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篇5: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子女的.
2.我国金鱼种类多样,金鱼不同的形态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3.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生物的性状.
4. 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5.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6.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7. 变异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8.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9. 对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10. 转基因超级鼠的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从而使身体生长速度变快.
11. 用人工的方法取出某种生物的某个基因,把它转移到其他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后者表现出转入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这样的技术叫做遗传工程.
12. 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亲子间传递的桥梁.基因大多有规则地集中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13. 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后代个体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14.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是
15. 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
16. 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在染色体上决定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17.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亲.
18. 人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决定,XY是男性,XX为女性.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可写成22对+XX或22对+XY,则精子中的染色体可以写成22条+X和22条+Y.
19.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DNA分子中的特定片段称为基因,每条染色体上含有无数个基因.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含46个DNA分子,大约有3-5万对基因.
20.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而产生的变异,叫做不可遗传变异.
21. 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就叫做有利变异;有的变异不利于它的生存叫做不利变异.
22. 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于形成新的物种.
23. 因为有可遗传的变异,就能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由此可见,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课本26页表2)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干眼症
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
维生素C: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水能溶解和运输营养物质及废物。
无机盐:如:钙:儿童缺乏导致佝偻病,鸡胸,O型腿,中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磷:缺乏导致厌食、肌无力、骨痛。
铁:构成血红蛋白,缺乏导致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或者儿童智力发育障碍
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3)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了,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
4)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通过乳化作用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1)最长;(2)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4)有各种消化液,消化液的含量最多。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物质)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
2)食品安全
(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有没有过期。
(2)购买蔬菜时,要看蔬菜的颜色是否新鲜,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购买鱼肉时,看颜色是否有光泽,闻闻气味,买肉时还要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
(3)食用蔬菜水果之前,应该浸泡、冲洗,或削皮;发芽的马铃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
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排遗)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书61、62页图
6、尿的形成
1)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球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经肾脏需经过2次毛细血管,分别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在后者氧含量发生了变化: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9、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10、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路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
尿量多→肾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构成厚度结构及作用
表皮外上皮组织较薄无血管。
角质层—保护生发层—分裂产生新细胞
真皮内结缔组织较厚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和韧性
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
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篇7:初二生物知识点怎么总结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惜。
2、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 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一般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在花的结构中,雌蕊和雄蕊是进行生殖的主要部分,将来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6、在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常见的方法有扦插、嫁接等营养繁殖方式,嫁接由接穗、砧木两部分组成,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嫁接后所长的果实表现接穗的性状。
7、有性生殖使生物进化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而无性生殖则短期内可获得性状一致的植株,这是因为其繁殖速度快,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
8、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这样的发育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一生中要经过5次蜕皮,属于此种发育方式的还有蟋蟀、蝼蛄 、螳螂、蜻蜓等动物。
9、人们设法利用家蚕的幼虫时期,使其多产蚕丝,为美化人们生活服务。
10、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类群。
11、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像这样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方式称为完全变态发育,菜粉蝶 、蜜蜂、蚊、蝇等发育方式与此相同。
12、蝗虫与家蚕生殖发育相同点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13、青蛙的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在水中生活,经过变态发育,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是裸露的,能够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其生殖和发育的特征看,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类型。
14、常见的两栖动物有蟾蜍、大鲵、蝾螈等,它们的生殖方式大都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15、鸟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
16、鸟卵气室内贮存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氧气。
(1)卵细胞是由卵黄膜、卵黄、胚盘几部分构成的。
(2)胚胎发育的养料和水分是由卵黄和卵白供给的。在观察鸡蛋结构的演示实验中,按要求将卵壳膜剪破,把其中的内容物倒到培养皿内,你可以看到:
(3)有很多透明的凝胶状物体,这是卵白,它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4)有一个黄色球状的凝胶物体,这是卵黄,其内贮存有供胚胎发育用的营养物质。
(5)在黄色球状的疑胶物体上,有一个白色的小点,这是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鸡蛋的受精卵在产出前已经开始进行发育。
篇8: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牙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P.7)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动物的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
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篇9:初二下册生物重要知识点
健康
1、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不能流行。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是皮肤和黏膜,功能是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杀菌的作用。人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病菌,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产生抗体,抵抗抗原。
5、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而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专一性。
6、免疫的功能是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7、药物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论哪种药,在使用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8、当遇到某人溺水或触电等危险时,应先拨打“120”紧急呼救,然后必要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吹气次数每分钟15---20次,胸外心脏挤压每做一次人工呼吸4—5次心脏挤压。
9、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儿童青少年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10、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篇10:初二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
遗传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例如,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AA)
和单眼皮(a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结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显性(大写A) 隐性(小写a)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为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解读)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第二节变异
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之分。
有利变异:能提高生物个体 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异。
不利变异:会降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异。
变异原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
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三节遗传病与优生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等)
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优生学就是应用遗传学和医学的原理及方法,减少患有遗传病及缺陷的患儿出生,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门学问。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或“遗传劝导”,是指医生或遗传专家对咨询对象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其中包括:
(1)分析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和遗传方式。
(2)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3)提出防治这种遗传病的策略方式及方法。
(4)对咨询者在选择配偶、生育计划上提出建议和指导。
产前诊断:就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B超等手段对孕妇检查,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篇11:初二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生物的繁殖
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蟋蟀、蝼蛄、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
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篇12:初二生物下册期末知识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竞争关系(争夺食物、空间等)、合作关系。
5,食物链:起点是一定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消费者(动物)。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显微镜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越少(大暗少)
2,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时: 用小光圈、平面镜
3,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应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为了更好观察细胞结构。
4,动植物细胞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的绿色部分,一般在叶片中才有,当然部分茎也有)
5,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膜、核、质)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动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质
▌细胞的生活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数目和形态结构和原细胞一样
2、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绿色植物细胞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5、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胞织器系人)
6、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7、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通过表膜进行呼吸,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
8、病毒: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