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2024-05-22 11:02:33

互汇语录网 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1.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它写的是: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不仅回忆起自己得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感所代替。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音韵、完整得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据这个教学目标,我是通过让孩子们反复的读来体会诗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先按照题目的意思板书了夜、书、所见,让孩子们借助诗文和课下的注释来弄明白这样板书的目的。接着就是读诗。由于这是一首思乡诗,读的时候语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这我借鉴了一下别人得经验。给孩子们简单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识,告诉孩子们每个节奏中最后一个字读的时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长一些。我先范读,引导孩子读好第一句。后让孩子们配合我的手势去读,把快慢、节奏读出来。然后我从“动客情”入手来感悟诗歌的意境。是什么牵动了诗人得感情?客游在外得他会想些什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和孩子,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体会。最后我适时地进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诗国里,思乡、思亲历来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他们心中的离愁别绪。这样的诗也有很多,同学们不妨课下去收集一些,来感受一下。

  纵观这节课,优缺点并存。

  1.本节课我觉得的成功是孩子们的读书。他们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轻重缓急,还把自己的感受也读了出来。看来有时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们身上实现的,关键在老师的引导。我就是和郑州的那个老师一样,配上手势,让孩子们根据手势来读书。虽然没有大家做的那么完美,但读的效果还是有一点点的。由于孩子们很好奇,诗歌还可以这样得读,他们都很兴奋,反复诵读,没有觉得很厌烦。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读书,也为后面理解诗歌做下了铺垫。孩子们的理解也很好。看来还是得让孩子们多多读书。

  2.不足也有很多。由于读书的时间太多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点。时间得把握不好,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很强,以后还需要多多努力。读书和课堂这两个方面该怎样协调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还有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过于琐碎,不简洁,不像别的老师上课干脆利落。评价语也是干巴巴的,就像我这个人一样。

  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尝试,努力地为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地实践。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会努力的。

  5.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在上课之前,学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在我们的预习作业上,有数笔画、抄生字、写办法、查字典等小办法来自学生字,已经为他们课堂上的学习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我首先把学习生字、汇报学习成果的权利充分地留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成功的时间和机会。因为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学习,交流讨论所取得的,所以在小组、个人汇报时就显得格外自信,每个同学的发言都那么胸有成竹,方法倍出。

  而这些学习生字的方法是学生自己通过主动尝试取得的,所以汇报的内容、形式、语言就显得格外切实、多样化,回顾学生完整的发言,有些是造句理解意义,有些是笔画、笔顺的'提醒,有些是朗读课文时的质疑问难,有时是做小老师,大家跟着他朗读,一起分享学习过程,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汇报学习生字的成果时,孩子们显得有些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好办法给其他同学先说走,因为这些办法是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取得的,所以反馈时,机会就显得格外珍惜,漏了马上有人补充,提意见或建议,说错了马上有人更正,提醒。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诗的诗眼就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是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古诗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象,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既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古诗前我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主旨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两首古诗的学习结束了,班中学生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之中。由于诗中都写到了小孩,他们与班中的孩子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此为了增强古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让学生将古诗《小儿垂钓》进行了表演。准备开始了,各组学生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各小组代表便开始登台献演了。在演到“遥招手”时,台下的不满声音出现了:“不对,应该是摆摆手。”“什么呀,应该是招招手。”于是,戏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辩论了。见此状,我便让孩子们先坐好,想一想,然后再进行有理由的陈述。一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见学生不作声,我便开导道:你们觉得遥招手与遥摆手的孩子哪个更讨人喜欢?这下,学生的思路打通了,他们觉得一个全身心钓鱼的孩子加上一点热心助人的品质更受人欢迎。但也有学生表示不同意,第一首古诗中的偷采白莲子的小孩都能够得到诗人的喜爱,这个专注着钓鱼而拒绝问路的孩子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一时,大家无语。这到底怎么解决呢?追根溯源,还是我的引导出现了误差,应该将探讨的`话题放在“为什么文中用招手而不用摆手”上,还不是在“喜欢怎样的孩子上”旁生枝节。的确,顽皮淘气的孩子也自有令人欢喜的地方。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邮票齿孔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虽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强,不够吸引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给他们说、议、做、读、谈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手、耳、眼、口多种感官,在读中学,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听中学。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有三:

  1.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迁移到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

  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安排了四个学习生字的`教学环节,一是课件出示生词和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二是开火车读没有拼音的生字词;三是自由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不会的可问同学;四是巩固生字(看实物拿字卡;看动作;拿字卡;说城市拿字卡;猜字谜拿字卡)。

  出示生词是为学生提供识记的环境,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准。除去拼音认读生字词,是加强已认汉字的复现。在巩固生字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则采用多样形式,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四个环节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以词识字,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体现了二年级识字的教学的特点。

  2.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在阅读中有机地安排了回答课后“说说想想”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复述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也为第二学段复述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拓展活动中,一是安排了说一说“我知道”,这是结合了课文内客的特点,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通过获取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展示多种有趣的邮票让学生欣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最后通过集邮的小朋友带邮票,同学间欣赏的形式,让孩子们走出课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一.考试结果

  二年级共有28位同学,全部参加考试,总分1781.5分,平均分63.6分,及格率60.8%优秀率达17.8%,差生率10.7%,成绩比较理想。

  二.试题特点

  这次试卷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看图写话三的板块,全卷各个部分比例适当,知识覆盖广,题型多样,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特别是看图写话改变了紧贴教材的形式。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较大的答题空间,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让学生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三.检测结果分析

  1.积累与运用类。基础知识主要考察了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试卷中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容易完成。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掌握较好。个别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a.答题时粗心大意。B.对字音字词掌握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错误。失分较严重还有:a.选词填空。原因是答题粗心大意,没有仔细读句子就匆忙填。b.是词语理解不够,掌握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错误。

  2.阅读题。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也不例外。本次阅读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很容易找到答案。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反映了乡村的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差。

  3.作文题。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a.想象巧妙.颇有创意;b.内容丰富多彩.语句通顺.流畅。c.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缺点:a.口语积累不够,语言表达不完整。b.写作技巧欠缺,层次不清;c.标点符号使用不当;d.书写不规范.潦草.错别字多。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务实语文基础,字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本次检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字词不过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要重视字词过关。字词类只要学生平时稍加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听写.抄写和组词训练,同时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个性阅读。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

  5.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从而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揠苗助长》在品读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1.读准字音。

  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异读字,如果不及时扫除这些障碍,将会对学生理解古文意思、领悟内涵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在初读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寓言,明确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寓言”的自读要求。之后,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这一环节,又非常注意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读出语气。

  古文教学如果单纯地讲解古文意思,不但学生不易听懂,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古文教学尤需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较难理解。老师从“方”字入手,通过师生对比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动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鹬曰:‘今日不雨,时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是故事的经过,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读的方法。老师扮演“鹬”,抽一名学生扮演“蚌”,连读三遍,老师(鹬)越读越快,学生(蚌)也越读越快,“争”得不可开交,下面的学生大笑,都想来“争”一“争”。接着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何为“争”,如何“争”,“争”出了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也有需要进一步健全的地方:

  1.要继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古文学习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2.学生接触古文,应多让学生用自身的话来讲讲寓言故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这是初学古文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读的深度不够。虽然贺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还需在学生讲清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出味。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读出感悟,读出深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绘本阅读”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图画版面大而精彩,绘本中飞扬着的图画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绘本中的图画细腻、含蓄、优美地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蕴与感觉,引导着孩子进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看到那么多好看有趣的绘本,我一直想尝试一下绘本教学,于是在本次的双高课执教活动中我就选择了绘本《鸭子骑车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讲了一只快乐的'鸭子,它的快乐来自于它的执著与好奇、疯狂与探险!故事中的鸭子不甘心自己一个人快乐,它想把骑车快乐的感觉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伙伴,把自己的热情传递给大家.

  在执教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每出示一张图片就让学生从细节处观察,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出示鸭子碰到母牛这张图片时,便引导幼儿观察母牛的表情,鸭子骑车的动作等,再启发幼儿想母牛看到鸭子骑车心里的想法,这样一步步引导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活动出示一张鸭子看着拖拉机的图片,更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再次跟着鸭子冒险的历程,为孩子再次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做好铺垫。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非常低段的孩子阅读的。它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尝试上了这一节绘本阅读课,但我依然很迷茫彷徨,课后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追求:绘本阅读活动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上出绘本阅读所独具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探索,与大家共同交流,集思广益,真正有效地上好绘本阅读课,让儿童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分享交流中感受童趣,感悟人生!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特别是在低段,从小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那种天性般的敏感,这是语文的长效益。因此,我在进行本课的教材处理时抓住文字训练,既便是极小的增长点,也要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下面具体谈谈自己本课的教学和体会。

  一、寓有形于无形中,字词训练,把书读“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更是教学重点,所以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不容忽视,以突出生字的音形义特点。本课的生字不多,故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肯定会有低耗高效的收益;于是教学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课的一大重点,因为本课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从听泉水声读出疑问到解疑的回答声中要带着欢快,我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生字的教学贯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红色字体出现,变孤立的汉字学习为有机的情境整体阅读,不仅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掌握读音并识记;而课文的其它生字则通过开火车朗读课文的方式将学生的学情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重叠起来:让生观察插图找出 “瓦罐”;通过对“水塔”的理解再结合课文语境对“天然水塔”进行释义;本课的“杜鹃花”是学生认知事物中的盲点,因此借助图片可以给学生以一种感官的刺激,在这样的刺激下再适时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杜鹃花?……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学生的学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课文的许多优美的词语为语言实践的又一切入点,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复现、巩固生字,在读中让学生感受特点:数量词——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语(怎么样的什么、什么地方的什么)阳光灿烂的世界 火红的杜鹃花等词;状中短语(怎么样地干什么)大口大口地喝水 尽情地歌唱……没有过多繁琐地讲解与分析,只以读来贯穿始终,真正做到于无形中积累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具体到简练,句群训练,把书读“厚”

  这样一篇美文,如何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有限时间内体现它原本无限的价值,使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时间呢?学生情感的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教师应及时激活学生感觉扩大的支点,训练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课的二到五自然段极其相似,特别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过的地方,我想这些句子之间既然有密切的联系,何不把它们进行一种从复句到单句的转换,让学生发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种渗透句群的教学也是学好课文的一种方法。于是,在前面两次的通读全文后,学生们第三次走进文本,这次的目的是让学生划出泉水到过的`地方: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细细品读,作者的遣词造句别具一格,极有讲究,“流进”、“流过”、“流到”、“穿过”四个词是不可以随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处,虽独立却又联系,是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们串在了一起,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但我们却可以利用文本的这些“不确定”和“空白”好好揣摩,于是我让学生把这四个句子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个“和”字连接四句,或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四个关联词贯穿四句……这样,将课文规范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真正把书读“厚”了。

  课堂上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课我“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贯穿课文始终。我想,只有深刻领悟了语言教学的真谛,才会在每一节语文上、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系统的语言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锋同志的事迹,虽然雷锋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和读通课文。先同桌讨论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在全班的展示中,我更多的请孩子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其次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认读,或开火车,或摘苹果,或登山等等反复认读。在此基础上组词造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意思。

  2.寻找相似段落,感受诗歌的写作特点,为朗读做好铺垫。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仔细读诗歌,看看诗歌共有几个小节?这首诗歌中哪些段非常的相似。又有哪些不同?学生开始认真地研读诗歌,仔细的寻找起来,在这样的探究中,才真正走进了文本,细心地去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因此像“一、三小节的字数多少,句子长短都一样,只是改变了地点和修饰的词语,动词用得不同,但意思相近。”“一、三小节后面一句一模一样,但读的时候语气要分出来。”“二、四小节的开头都是XX说,中间说雷锋做的好事也差不多的。”等等精彩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二、成功之处

  1.本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很美,读起来特别富有诗的韵味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特别是课件的适时出现,“泥泞的小路”“蒙蒙的细雨”等画面的出现,为孩子的理解和感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孩子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自己来感悟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让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感触,有所感想。

  2.突破教材,走近文中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雷锋这个人物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现在我所面对的小孩子,却非常陌生。因此在上完这节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和雷锋有关的四个小作业:1.学习雷锋做一件好事;2.学唱一首和雷锋有关的歌;3.收集雷锋说的名言;4.找一本关于写雷锋故事的书去仔细阅读。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课堂上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给孩子留出充分的写字时间。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以上这些不足,不断地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思考,以寻求更好的识字教学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歌曲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品读感悟,谈论交流;拓展活动。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日月潭》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概括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

  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清晨,日月潭被晨雾包围着,朦朦胧胧的,景色宜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太阳高照”、“清晰”写出了晴天日月潭美得明朗。“蒙蒙细雨”、 “轻纱”、 “朦胧”几个词语点明了雨天日月潭美得宛如仙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全文,赞美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

  上完了这节课,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在引导学生读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教学中学生的“读”没有梯度,所以总感觉学生前后对比差别不大,进步不明显,学生的感情没有到位。其次是拓展环节有点难,如果让学生想象,则应给予一些依据,比如给学生一些日月潭在不同时候的风景图片,这样会更有利于启发学生说话写话。三是在增强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期盼祖

  国统一的意识这个目标方面,我觉得还没能很好的完成,只是在总结时我说:“日月潭如此美丽,不仅仅是台湾人民的骄傲,我们大陆同胞也为它感到自豪。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来领略这日月潭的美吧!”稍有体现。我想,如果让学生课前多搜集一些台湾的知识,在课堂上分享,这样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要去上课时,我就在想: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字典大楼》这一课,不知同学们是否完成呢?

  为了继续巩固生字,我采取了从全文——词语——生字——写一个字学习的步骤。通过小黑板,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指名读,抢读。在读到“心血”时,我灵机一动,开始拓展:“你们能用心血说一句话吗?”“老师花了很多心血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认真读书,爸爸、妈妈的心血不是白费了吗?”“农民伯伯用了很多心血在田地里”……听了他们这样的回答,我心里暗暗地高兴着。

  认完词语,该认生字了。我又当起了猜谜先生,拿出一大摞漂亮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本课要认的14个生字中的一个字,请同学们猜一猜,猜对了就可以把这个灯笼贴到黑板上。“字典的典!”“不对。”“砝码的码!”“还不对。”“住址的址!”“恭喜你,猜对了,请你来贴灯笼!其他同学请继续来猜下一个灯笼上的字。”……同学们越猜越起劲,说过的生字和词语越来越多,黑板上的灯笼也越贴越多,终于,灯谜猜完了,黑板上也满是火红的灯笼了。同

  学们高兴的手舞足蹈。我又走下了讲台,“谁想领着同学们认认这些字?”一片小手举得老高,两位同学又有幸当起了小老师,有的开火车读,有的找偏旁读,大家学得也很好。可是没被叫到的同学却崛起了小嘴,一脸的不高兴。对,我该该鼓励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要失去信心。“要做个好老师,首先要当一名非常优秀的小学生,对吗?”“唰”的一下,同学们挺直了腰板,“下一次我们还要聘请小老师,如果谁想当,就用行动告诉我吧!”再也听不到杂音,再也见不到崛起的小嘴巴,见到的只有同学们一本正经的'神情。

  最后,我请同学们看“典”字,“你们一定想动笔写一写吧!”同学们点了点头。“掌握了笔顺才能写。”同学们又点了点头,伸出胳膊等着老师教笔顺。我说:“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学会了就教给老师,好不好呢?”同学们都认真的看起书来,接着,说笔顺、观察典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描字、独立写字,一步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看着同学们写完后满意的样子,我又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如果觉得自己写的好,就给你的好朋友或者老师朋友看看,表扬表扬自己,也表扬表扬别人。”……

  一番你来我往,你评我说之后,短短的四十分钟又到了,我宣布,为了鼓励同学们的优秀表现,每人发一个小礼物:小灯笼制作材料。同学们雀跃起来,看着同学们欢快的样子,我想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一节课我没说几句话,没讲一点知识,但是我的学生学会了,而且学的很好。崭新的教材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挖掘出他们更多的本领,带给我的则是对孩子更多的希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树真好》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由金波改编的一首语言优美的散文。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读之津津津有味,虽然已走出了课堂,但脑海中还时时浮现他们朗读时生动的表情,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快乐,这也促使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一、目标明确,讲求平实。

  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仍是紧紧抓住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朗读,并将之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带着学生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整节课,我着重指导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懂,想像画面,读出感情,读好课文。

  二、身临其境,以趣激读。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应使每个学生在读中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

  在上课之初,我便和学生一起通过填空,复习了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AABB式词语,体会到句子中用到这样的词语会显得更活泼,更具音韵美。在读句子的过程中,又再次感受了树给小鸟带来的快乐,树给我们全家带来的快乐。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小猫、小狗一个在树上‘喵喵喵’,一个在树下‘汪汪汪’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听静悄悄的夏夜,树叶和风儿在唱什么呀?”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回答丰富极了,而且能运用我们在课文中读过的词,“我看到小猫和小狗就像一对顽皮的孩子在吵架……”“我听到了树叶和风儿在唱,飒飒飒……”等等,学生在想像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那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树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了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有些词语的理解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学生看一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便会明白。如“低低的山谷,高高的'山坡”,我在出示图画后,随机画下简笔画,学生便一目了然。

  通过身临其境的气氛感染,学生也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局限,为其后的语言训练奠定了基础。

  三、根据课文特点,恰当进行语言训练。

  《树真好》这篇散文,语言浅显、文字优美,学生一读就懂,除了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这篇课文的文字比较有特点,每一节的结构相似,而且极具韵律美,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因而,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要学生想一想,树还有什么作用,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写一写:“树真好。 , 。”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极有情趣,“树真好。下雨时,它张开手臂,为小鸟撑起雨伞,不让小鸟淋湿。”“树真好。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更清新。”“树真好。小朋友们在树下玩游戏,不被太阳晒,玩得真开心。”……学生的语言中的想像和情趣,让人觉得惊喜。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天长日久”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视频,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通过近义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和“生怕”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如果你是蝴蝶、蜜蜂、蜻蜓,会对成天背着奖杯的蜗牛说些什么?你会对飞不上天的蜗牛说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抓好文章的中心

  通过层层的朗读、理解,学生明白了蜗牛由于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导致了现在这副摸样,让学生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五、不足之处

  1.虽然这节课朗读的训练比较多,但由于学生长时间形成的不好的朗读习惯,导致朗读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指向性不到位。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找春天》是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春天,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的: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春天来了。这一系列活动让浓浓的春意进驻学生的心间,为学生走进文本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诵读感悟,品味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出示第3~8自然段,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第8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诵读与想象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察到了语言的意境美。

  三、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 ),那是春天的( )吧?”和“她在……”的典型句式为依托,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本课教学中有不足,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好,由于过年和假期未练字的原因,多数学生连笔都不会用了,以后多加强写字训练和要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