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2024-06-21 11:52:40

互汇语录网 给大家分享关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新课改中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让学生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材处理: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

  新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通过例题,我认为,本课的教材编排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对于农村的四年级学生而言,城乡的人口发展问题毕竟是个“遥远”的情境。所以,我从调查学生体育活动的`爱好为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如男生和女生、城乡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等,在此基础上,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 进一步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怎样描述统计图中的多个项目及图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 课前谈话,分散教学难点

  二 创设情境,呈现数据素材

  1、谈话,说说各位学生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你还会其他形式描述以上的统计结果吗?

  三 设置问题情境,探索解决方法1、讨论,怎样将上表绘制成统计图 合作完成两张统计图

  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能看出什么?感知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2、打破平衡,促进思考(1)提出疑问(2)讨论解决办法

  怎么合并?两个直条放在一起,你怎么知道哪个是表示男生,哪个是表示女生?

  (3)学习图例,介绍图例的重要(4)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4、揭示课题

  四 、分析数据

  1、分析上图,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2、比较两种统计图3、小结

  五、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分析“城乡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1)哪儿表示城市学生的情况,哪儿表示农村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3)分析条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4)看到这个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2、课堂表现情况统计(1)对本节课的表现作自我评价(2)小组统计(收集数据)

  全班汇总(整理)

  (3)绘制统计图(描述)(4)分析

  六 、小结评价1、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

  2、评价 鼓励

  教学反思:设计这堂课时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3

  12月23日,在学校督导室的安排下,我执教了一节督导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课前我用心揣摩,精心设计,课后我虚心请教向听课老师求教,非常感谢仇老师等几位督导室成员和其他老师们对我的课堂那么细致入微的评课,老师们既有热情的鼓励,也有中肯的建议,大到教学环节小到一句话都对我进行了精细地指导,这次督导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温馨生日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犹如一道桥梁,连接书本的抽象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情境创设上费尽心思,一次次的思考,又一次次的否定,最终我确立了统计学生的出生月份为研究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的探究中来。确定了情境之后,我为了不讲讲授内容泄密,请家长们再QQ群上悄悄发给我孩子们过生日时的温馨感人的照片,伴随着深情的生日歌,课堂与学生一起来感受同伴们过生日的美好瞬间,学生既感受了浓浓的父母情和伙伴情,又自然地深入调查学生的生日月份。

  2.经历统计过程

  课堂通过一系列的请学生争当小小计数员、小小统计员、小小观察员、小小分析员等活动,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我们能不能将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和统计表的能清晰地表示数量多少的优点合二为一,一起来创造一种新的统计图呢?学生先动脑思考,然后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完成设计,学生的设计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很有设计头脑,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研究出了条形统计图,甚至创造性地做出了折线统计图,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设计简明清晰非常精彩!

  学生在自主探索、构建新知的环节中,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尝试制作——分析思考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制作统计图,总结出它的特点和优势。

  3.课件演示梳理知识

  这节课中,课件制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学生展示完他们的设计作品之后,他们的统计图还不够完善,这时通过课件动态地呈现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1)先写上统计图的标题,再注明日期。

  (2)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带箭头的射线。水平方向的线叫横轴,表示月份;垂直方向的线叫纵轴,表示人数。

  (3)在横轴上,根据统计的内容确定好条形的宽度和间隔,宽度要相同,间隔要相等。

  (4)在纵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情况,确定好每一格的高度,并注明数量,每一个小格表示1人。

  (5)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直条既可以涂色,也可以画斜线,并注明数量。接着我指出: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再请同学们来观察它哪几部分组成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由标题、日期、横轴、纵轴、直条。

  4.感受统计的价值

  统计无处不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需要进行统计,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课前,我请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确定他们的统计主题,分别是:一组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二组统计《同步》52页作业的成绩;三组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四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五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六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图形,在他们收集数据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了统计的价值,再请每个组根据你们的统计内容制作条形统计图。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是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统计的军事小故事,在战争中,机智的统计学家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故事讲授完之后,同学们对统计有了更大的兴趣!课下他们还津津乐道。

  5.巧妙运用评价

  课堂上我细心用漂亮的.红纸剪成了星星的图案,精心设计了一项请听课的各位老师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听课老师不仅进行了投票,还将评选理由告知孩子们,尤其李主任曾经在三年级教我们班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她对我们班的学生相当熟悉,她结合孩子们的进步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和评价,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大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应合理控制教学时间。

  课堂时间控制不是很合理,有些前松后紧,在学生运用小磁扣来表示自己的出生月份一环节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这一环节可以加以精简或是放在课前进行。

  2.语言不够严谨。

  教学环节中,一些环节的语言不够严谨,缺少用心揣摩,这点在备课时缺少细致地揣摩。

  3.应变能力应继续增强。

  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将自己的公历和农历的生日记忆混淆,造成几个孩子提供了个别错误的信息之后,应变能力不够,这时我的思维有些混乱,显示出自己应变能力稍弱的劣势,这时完全可以通过几句简洁的语言加以过渡和解释。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在这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畅游统计乐园,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我相信他们会运用学会的方法和知识去探索更加广阔的数学天地。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4

  我教学的内容是p35-36《运动会上的小统计》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第一是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特别是在两张不同单位长度的统计图中进行比较。第二是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教学的第二课时是在前一节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提高、拓展,对我来说公开教学课挑战练习课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学校整体教研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觉得基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我的考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引导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学生熟悉的主题展开学习。

  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北京2008奥运会的奖牌数开展导入,同时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到的单位长度的确定等等。紧接着,在观察了两张不同单位的统计图后,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个国家的成绩好,这个环节引发冲突,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单看直条的长短来比较数据的多少,而应根据单位长度的多少来判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2、在练习设计上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从竖着的直条变成横向的直条,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掌握制图的关键,就是要交换横轴和纵轴的统计数量和统计项目。而在最后的环节,我是请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让大家一起欣赏,从而感受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节课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对学生已有掌握的知识把握的还不够,出现预设和生成的之间存在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整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学得有益、有效,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在不断地探索中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我也在练习课的尝试磨练中跨出了一小步!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5

  以往在学习统计图时,学生往往不经过思考让画条形统计图学生却画折线统计图。

  这次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以往的状况?经过思考后得出了结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够。我决定本次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并加以区分。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1、课前:学生收集统计图,了解统计图有广泛应用。

  2、课上:学生汇报、交流信息,并感受统计图有哪些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再具体学习三种统计图。

  学生搜索的信息很丰富,我很兴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条形图便于比较,折线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图可看出各种量间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很浓,汇报起来有些刹不住闸,什么“心电图”“股票图”“温度统计图”“中国领土与其它国家统计图”“某厂第二季度产品产量统计图”等等。学生在叙述中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感受。我暗自庆幸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我也改变了主意,让组内(4人)拿出一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画条形统计图应包括哪些项目。学生观察很仔细,讨论很激烈,甚至组内争执不休,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学生跟我争,我故意和他们辩论。学生总结出了八条,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节课我感觉到,谁说学生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只不过老师是不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机会而矣!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已有的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学生会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教师角色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用数学的乐趣等。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我在课堂中设计的例题是:四年级学生每周五的兴趣小组统计表。让男、女生分别画单式的统计图,进而观察其中的数据,发现不明显,让学生体验产生复式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把两个单式男女的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并的过程。

  让学生来介绍其作品,如何看图,一方面学习复式统计图的画法及提醒学生画时的注意点。(引出图例)

  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单式与复式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及三个图之间的异同之处。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

  这个例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画复式方法,通过比较能够得出,复式是在单式的基础上加一个纵条。

  执教后,我感觉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

  第一:节约时间。

  单式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只做铺垫,所以在练习纸中,可以直接写生项目名称,不需要投影补充。

  展示学生作品时,可以再紧凑一些,让一个学生回答就够了,进而电脑演示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自己来介绍。

  第二:环节尽量板块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问题有点细碎,例题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画复式的方法。第一个练习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销售情况,让学生会会数量的分析。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能体现以下两点:

  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来制定。当老师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条形统计图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条形统计图怎么画、怎么用、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怎么看。

  (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探究。在尝试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让学生在争辩中解决制图难点,产生思维的碰撞。当学生制图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美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北京2008申奥成功的盛典回顾,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极大喜悦。接着,我又以中国队往届的金牌数为切入口,引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弄清的条形统计的制图步骤后,我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素材,通过即时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强化了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过程。课中创设的作品交流和欣赏统计图的环节,通过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的引导,让大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生从最后提供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了职工平均工资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环境质量分析图中,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在课前同学提出了几个学习目标,最后我问:你觉得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有的同学认为前面提出的“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这一问题没解决。他没有从这节课中明显的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在导入部分时,老师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呈现的方式。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没有大部分同学肯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我没有统一意见,不知如何处理更好。“六一”活动的设计,我原本想通过这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但没有体现。教学后我觉得虽然这内容既有现实意义,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对于教学条形统计图来说,这内容不够典型,确实无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画条形统计图。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的同时,教师该如何导,还得好好思索。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也基本顺利完成,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师生的互动与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基础底子,能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与第一次公开课相比,不论是教态,教学课件,板书设计还是语言逻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节课并非十分完美,仍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更加突出强调条形统计图在制作时的规范性及要注意的`事项:?不超格;要涂满格;用尺子画。因此作业中出现了各种作图不规范不美观现象,因此在作业评讲时应加强训练

  2.教学课堂上学生活跃程度仍有欠缺,语音语调相对毕竟平稳,没有起伏,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重点的突出强调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日后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调动积极性,尽可能地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练就一把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声音。

  3.虽然语言方面有所进步,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炼程度,日后还需加强练习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9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天,更是收获的一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特级教师郭老师的听课和指导。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较以往比较不同的是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始格为什么要用折线表示。

  在新知的教学时,我先与学生一起简单的分析了复试统计表中的一些信息,然后再重点就这几个学生的身高进行分析。首先请学生思考:如果将他们的身高制成一个统计图,你认为每一格表示几厘米?这一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生1说:“当然是1格代表1厘米。”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没有仔细深思。他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大家共同的反驳:那肯定不行,1格表示1厘米,那最多的要画143格,绝对不行。生2说:“那就1格代表两厘米。”大家停下来估计了一下,这样也要画70多格,认为还是不行。生3说:“那就1格代表10厘米吧!这样画起来方便。”大家都点点头,正在大家都认为已经找到答案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再看这些数据,138和139、142和143,每两个数之间只相差1厘米,又该怎样区别呢?”从学生紧锁眉头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每1格表示10厘米也不合适。正在学生觉得“山穷水尽”时,我又给学生一些提示: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都在多少以上?生:130以上。师: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我们比较的数是在多少至多少之间?生:138——143之间。师:那138以下的数咱们需要比较吗?生:不需要。师:那你觉得138以下的数咱们可以怎样?生:放到一起。师:因为这一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不一样,因此我们就画一段折线以示区别。师:那上面的一格表示几厘米呢?生:因为他们相差1厘米,那就还是1格表示1厘米吧。学生现在真是“柳暗花明”啊!

  对于体重的教学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由于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后面教学“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我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课堂上还出现了意外的生成。本节课我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当堂反馈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郭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让学生感受用折线表示起始格产生的必要性放得不够开。郭老师提出: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自己发现今天学的统计图与以前学的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按照我今天的设计进行教学,这样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一些。

  虽然今天郭老师指导的是一节常规课,但也让我收获不少。他的指导让我明白: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1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平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实践活动(可以课后进行):通过调查,或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看你能

  从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连贯。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5、本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多感官参与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感觉学生动口不充分,体现在生生交流的环节上,没有放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6、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很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来,在以后的课上还应多加思考。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3

  这周第一次让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也是第一次教学生手把手的画统计图。

  教后感觉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这册教学让学生绘制的统计图一般都是在方格中,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

  2、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里所包含的信息。

  学生问题:

  1、学生对于一小格代表几个单位还是能准确把握的,有时代表2个单位,有时可以代表5个单位,有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代表100甚至1000个单位。孩子们把握的比我前期预测的要好。

  2、当让学生说你知道哪些信息时,大部分孩子就会说,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对于一些本质的东西分析的不够。如:学案第65页有一题是从的降水量的数据图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有什么建议?很多孩子只是看到了本质,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的想到了环境对于降水量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能看到从1985年到1995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到了20xx年有所上升,从而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保护环境,所以降水量有所上升。在课堂上,我根据最近西安市最近连续五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居于全国120个城市的最后这一现状,一起和孩子们又探索了保护环境的问题,孩子们兴趣很大,知识面也很广,很感兴趣。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好的例子。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5

  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对于这节课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说,如何同时表示两个项目,如何区分两个项目的直条。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张图上既能够表示城镇又能够表示乡村呢?”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尊重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性关怀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整节课,我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我也教会其他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与自尊。

  然而这节课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说出“城镇和乡村画一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城镇和乡村”这一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也没有介绍图例,而是急于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一教学处理的失误原本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通过绘制后评价也可以指出纠正。然而当时我心一慌,不禁乱了方寸。看到孩子们出错是,硬生生地请他们停下来,评价一位学生的“半成品”来学习图例的表示方法。学生大乱,有的画,有的听,有的在讨论,浪费的时间较多,以致于最后没能统计班级同学自我得分的情况。有练习不够的缺憾。

  二、主观情绪较重,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不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只强调“请看到老师这里来好吗?”学生当然不情愿。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的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前进的阶梯,我一定要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