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精选5篇)

2024-09-04 14:56:01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精选5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给大家分享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本文共5篇,欢迎阅读!

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

篇1: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

时评:“异地高考”终于破冰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社会广为关注的实行“异地高考”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不具备流入地的城市户口,但他们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已成为事实上的“当地人”。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让他们的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考试权和录取资格,像流入地的孩子一样,分享公平教育的阳光,是一种很正常的教育待遇,也是社会公共福利的应有之义。

遗憾的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存在事实上的户籍区别,又加之他们话语权较弱,缺乏平等的决策权和参与权,且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强,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权,特别是像“异地高考”这样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常被流入地政府拒之门外。加之他们的子女参加“异地高考”,会加大流入地的升学压力、录取压力,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录取比例一直比全国其他省市高、选择名校的`概率大,致使这些特殊群落还是受到了事实上的冷落。

说到底,要想让“异地高考”破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落实,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决策和政策支持。只有从国家层面调动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宏观统筹,才能让“异地高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比如针对“异地高考”有可能造成流入地录取比例降低的问题,国务院规定“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有了这个招生计划的倾斜,流入地政府才会真正愿意让优质资源参加到“异地高考”中,使“异地高考”得到真正落实。

不可否认,各地推行“异地高考”会存在诸多实际困难、财政压力以及资源紧张等。但与外来人口的受教育权相比,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相比,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各地应创造条件,早日出台改革方案,在改革中让教育公平逐渐完善,让权益落实成为教育发展的大事。为此,中央政府给出了各地“应于20年底前出台”改革方案的时间表,表明了国家推行教育公平的决心。

当然, “异地高考”的根源还是教育发展的地方性差异以及教育政策的不够公平。要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不均衡和地方性差异的问题,真正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同样均等的教育权、没有差异的教育权。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篇2:“京沪版”异地高考方案如何破冰

“京沪版”异地高考方案如何破冰

中国政府网8月31日刊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通知》。该意见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年年底前出台。(9月1日《新京报》)

总体看来,根据这一意见,异地高考矛盾并不突出的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事实上,像山东省,已经在早前公布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而问题的关键是,只有真正解决异地高考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异地高考问题,才能让这些地区数量众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得到政策的实惠。对此,意见并没有明确,而只是专门指出,“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则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也就是说,意见把京沪两地进城务工人员关切的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抛给了地方政府。现在的问题是,京沪等地怎样制订具体的异地高考方案?在笔者看来,应该注意三方面。

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协调高考录取指标,并尽快将有关措施公之于众。众所周知,在京沪等地推进异地高考,直接的矛盾就是本地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高考利益冲突,本地户籍人口担心开放异地高考,会影响到自身的高考利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打消本地户籍人口对开放异地高考的顾虑,才能让异地高考得到顺利推进。

其次,应该坚持当地高考、当地录取为主的原则,解决异地高考。此次意见中还提到,“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这指的是为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其他考试路径,在笔者看来,这不应该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异地高考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异地借考,由于全国各地考题不同,录取率不同,操作空间并不大。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异地高考就是给他们公平的.考试机会和录取机会,这应该是地方政府制定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发点,这也就要求地方政府尽量设置较低的异地高考门槛,如果设置的门槛条件太高,能获得异地高考机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相当少。异地高考对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成了一场空。

再次,在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解决异地高考,必须突破现有高考制度框架,探索与高考改革相结合的思路。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就是国家出面协调各地的招生录取指标,地方政府还是会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情况设置异地高考的条件,如此一来,异地高考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需要推进高考改革,打破现行的高考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的存在,才把高考录取指标变为各地的蛋糕,也才有高考按户籍报名的规定,如果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高考报名户籍限制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异地高考也就完全实现。

以北京大学为例,如果北京大学实行基于当前11校联考(北大自主招生采取的笔试)的自主招生,参加联考的学生,用联考成绩申请北大自主招生,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后,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不就实现了全国异地高考吗?北大的11校联考是全国统一测试,各地学生都可报名参加。实现这一步,只需取消当前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的嫁接即可。而北大采取这种自主招生模式,完全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另外,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用当前的高考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的依据也完全可行,考生参加各地的高考,大学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条件,达到条件的考生用高考成绩自主申请大学,大学结合考生的中学成绩、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地区教育因素加以综合评价、录取,也突破高校报名的户籍限制。

客观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各地实行异地高考的空间是比较狭窄的,面临高考指标的划拨、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与高考改革结合,才能为异地高考的探索拓宽空间。

篇3:异地高考“北上广”如何破冰引关注

异地高考“北上广”如何破冰引关注

资料图片

12月6日是星期四,全国中小学正常上课。可是,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今年15岁的女孩占海特只能在家自学。

进入12月,各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陆续开始。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全国31个省(区、市)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的倒计时已然开启。占海特更是期待方案的出台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沪女孩拒回原籍中考被斥“蝗虫”

占海特的名字,取自“珠海特区”,那里是她的出生地,也被她视为“第一故乡”。上海被小海特视为“第二故乡”。

“求学时,户籍的影响无处不在。”占海特的户籍随父母落在江西九江。上幼儿园时,她要为此缴纳赞助费,小学时会交借读费。第一次明显的户籍尴尬,是在她升初中时。很多好一点的公立初中都不招收非户籍生,占海特只能接受统筹或就近分配。最后,占海特通过考试考入浦东一所民办“名牌”初中上海新竹园中学(3000人报名,录取200多人),学费每年1.2万元。

“海特不仅成绩好,而且各方面都很活跃,但班主任老师无意中的一句‘你没有上海户口,可能要回老家中考’,让她开始沉默。”海特的父亲占全喜回忆说。后来,他安慰女儿:“不用担心,到时政策会变的;政策不变的话,就写信给政府。”转眼就到了初三,占海特的成绩有了上升,但同学们纷纷收到中考报名的表格、文件等,占海特却一份也没有收到。

占海特班上非沪籍的同学,大多通过获取户口、蓝印户口(以前上海市买房送户口)、引进人才子女、港澳台居民身份、外国护照等获得中考、高考的资格。“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假离婚,而后找个上海人假结婚,就可以让孩子获得户籍;或者通过假收养取得上海户籍;甚至移民非洲取外国护照。费用都在数万不等,这样孩子可以取得上海中高考资格。但是我绝不会这样做,因为这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击破了道德底线。”占全喜说。

占海特和家人开始高调争取中考机会。初,占全喜带占海特多次去上海市政府信访办、教委,十几次跑下来,教委依然回复:“去读中职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吧,不愿意就回老家吧。”然而,老家无人能照顾占海特,她的外婆照看着舅舅们的4个留守孩子,祖母身体不好,祖父已去世。“十几年来,除了参加集体活动,我没有一天离开过父母亲。”占海特不愿离开父母,也不愿去上中职校。

5月,占海特离开学校在家自学;6月,绝望中的占海特开始上网发微博呼吁教育公平,争取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地参加中高考的权利。她的遭遇,得到诸多同情、关注。特别是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要求31个省、市、区年底前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问题之后,占海特的博客、微博人气更高。

然而,她也遭遇了一些户籍人士的攻击。一些上海网友贴出认为她是“异闹”,“不爱自己的家乡,纯属无赖”、“实质就是想占北京上海的便宜”等帖子。占海特不服气,在微博上向沪籍人士发出约辩邀请。

10月25日的约辩,占海特至今记忆犹新。“支持我的家长有30多人,反对我的戴着口罩、墨镜,拿着大型摄像机的也有近30人。他们一直在骂人,高呼‘蝗虫滚出去’、‘保卫家乡、保卫上海’,还一边做出奥特曼双手交叉的手势。”

新政会否引发新不公

户籍人士对非户籍人士参与高考诉求的反对,并非上海独有。

今年10月,北京市也有部分京籍家长找到了北京市教委表达反对之意。家长们担心,放松对非户籍人口高考的限制后,无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反而会引发更多高考移民,对本地生源不公平;会对社保资源造成冲击,导致一线城市房价更高、道路更堵,令居民幸福指数下降。

“其实资源本来不都是本地人的,外地人也在创造资源。外地人到上海北京建房子、卖菜、做清洁……也在为这些城市作贡献。不能因为户籍上的差别就区别对待,说外地人在抢占资源。”占海特说。

据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2亿人已离开户籍地工作和生活。据统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

能否允许这部分孩子就地参加中考高考?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高考这个指挥棒上,随着年底教育部原则上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期限的临近,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备受关注,持续升温。

据媒体报道,进入12月,各地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陆续开始。31个省(区、市)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的倒计时已然开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黑龙江、安徽、山东、江西4省明确异地高考标准;北京等24个省市也已经正在审批或执行中,其中,上海、广东、江苏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于年底前公布。4个标准明确的省份中,黑龙江要求有高中学籍且高中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有合法职业居所(含租赁);山东要求有高中学籍、完整就读三年;安徽的唯一要求是“高中阶段完整学籍”;江西条件最宽松,即要求随迁子女在该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

“这4个省份之所以出台政策早些,主要是因为其是‘高考移民’输出地区,而非重点流入地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告诉记者,各地之所以观望犹豫,主要是在考量会否对本地生源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

最“难产”的,是“北上广”。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报名参加北京年高考的考生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广东明确表示,2013年高考报考者必须具有广东省常住户口。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公布的《关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把居住证分成A证、C证、T证和临时证,A证需要达到一定积分,同学历职称挂钩,要参加社保。只有A证持有者的随迁子女才可以就地参加中高考。

“如此挂钩,95%以上的上海随迁子女中高考的权利如何保障?作为随迁子女,我们在城市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指望得到政府照顾,只希望得到平等的升学机会!”12月2日深夜,在草案征集意见截止前,占海特赶写了提交给上海市法制办的一封意见书,落款是“少年公民占海特”。

在意见书中,占海特表示,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应确保不违背儿童父母的意愿使儿童与父母分离”,中高考的户籍限制让太多孩子被迫与父母骨肉分离,返乡参加中高考,必须立即废除。

“草案规定得太苛刻,明显让孩子们‘拼爹’。而孩子也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怨恨情绪。”占全喜表示,以学籍为参加异地高考标准是最合理的。这也是占海特的期待。

高招配额特权是症结

人们对新政施行后“高考移民”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熊文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异地高考方案怎样,只要有高考‘洼地’,就会有人前赴后继去北上广移民。”

“我说的高考洼地,主要是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考试资源和招生配额方面独占优势,特别是北大、清华的录取名额分配方面。”熊文钊说。

这种观点,有数据为证:20山东省共有高考考生57万人,北大、清华在该省招生计划分别为54人和75人,山东考生考取北大的几率低于万分之一,考取清华的几率为0.013%;而北京当年的高考生总数为76007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几率为0.32%,是山东考生的近40倍;考取清华的比例则为0.29%,是山东考生的22倍多。

根据长期关注教育公平的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测算的数据,20多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在北京每校每年招生不低于500人;湖北考生上清华、北大的平均分数,比北京市高160分,最高时达220分。

“高校招生‘实行分省考试十配额制’是不公平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熊文钊分析说,部属高校位于地方,在土地、资源等方面都需要地方财政支持,所以难免要向地方倾斜。考虑到“就近入学”的因素,当地学生比例略高一点是正常的,但明显过高便不合理。

在熊文钊看来,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的症结所在。配额制度还导致了新的倾向:在1977年至1987年,北京大学中的农村生源占30%;眼下,这个比例已经不到10%,明显下降。

熊文钊认为,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异地高考方案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制定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按分数高低统一录取的高考制度,“可以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录取结果只与笔试、面试成绩等有关,大家觉得在哪里考都一样,更用不着为此移民。”

他建议,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录取后,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高校对少数民族、本地有特长等考生予以适度倾斜,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面试来实现。

熊文钊表示,教育机会、社保条件是目前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两项内容,如果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能出现,便二者去其一,距离户籍制度恢复人口信息功能也为期不远了,“希望高层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出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北上广问题便迎刃而解。”

采访的最后,占海特的爸爸向记者描述了理想的教育制度:“无论户籍、非户籍,还是同户籍之间,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差别地享受均等的基础教育资源和公平的升学机会,这样孩子才会开心、幸福。”(郑赫南)

篇4:外来工子女就地高考粤破冰 异地录取仍不确定

外来工子女就地高考粤破冰 异地录取仍不确定

日前,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前将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虽然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出台,但至少意味着广东的外来工子女就地高考已经“破冰”。

叫好:外来工输入第一大省,“破冰”意义大

这份方案中提出,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全面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确保与户籍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切实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幼儿园的实际困难;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鼓励外省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在广东就业和入户。

为外来工子女就地高考开出时间表,广东不算最早,此前,上海、山东等地已就非户籍考生如何在当地参加高考提出了方案。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并将在10个月内公布时间表。

但广东的“破冰”,依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广东是全国第一外来工输入大省。据统计,单是义务教育阶段在广东上学的外来工子女就多达339万人,且以平均每年25万人递增。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他们都在输入地参加高考,对当地的压力显然要大得多,因此“破冰”的意义也大得多。

说难:对流入地“压力山大”,如何录取仍不确定

但“叫好”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却非常大。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口中获悉,眼下只是提出了目标,如何操作,能否完成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他透露,目前尚未有具体的异地高考规划和实施方案。

论及改革与发展的长期目标,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受教育权总有一天会走到不受户籍限制,真正体现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方便了大量离开家乡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的孩子,使他们能够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完成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深圳大学教育系主任熊贤君说。

不过,对于主要作为人口输入地的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异地高考无疑“压力山大”。罗伟其表示,现阶段,我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其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各地面临外来工子女就读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人口输出大省,有些是人口输入大省,两者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条件和困难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外,异地高考同时涉及许多政策的制约,不可能一步解决。例如,虽然《方案》中允许外地学生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但没有明确是否可以异地录取,“如果不能进行异地录取的话,异地高考也没有太大价值。”一位广州地区中学校长直言。

但如果可以异地录取,又涉及复杂的利益问题。“因为按照我们现行体制,高考录取以省为单位,在各省市之间,录取指标是按户籍分配的。如果让外地考生也在本地高考,参加本地的录取,实际的考生数量就会远远大于户籍考生数,而录取指标却依旧是那么多,必然大大增加录取的难度,对本地考生并不公平。”这位校长分析。

对此,罗伟其提出了一个在现有政策之下可以探索的办法。“如果仅仅为了考试,我建议,可以允许外来工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当地高考,高考成绩出来后,让户籍所在省按照省际之间高考题目的难易度进行成绩换算,参加户籍所在省的排名和录取,至于难易度的换算是有科学手段的,这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让考生和家长多理解,不为换算过程中0.1分或0.2分这种差异来强求绝对的公平就可以了。”

篇5: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 三大焦点问题待解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 三大焦点问题待解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他同时表示:“异地高考是有条件的,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城市可能难度稍微大一些,教育部也为此正在积极协调,鼓励各地尽快推进。”

此前,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出台政策,明确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进一步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

两会刚刚开始,此番表态无疑引起巨大反响。两会期间,异地高考成为一个热点,引起各方讨论。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已无疑问,但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三大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异地高考政策久拖不决

其实,这不是袁贵仁部长第一次表态。2011年全国两会上,袁贵仁就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

有了这一信号,在北京长期工作居住,但因为孩子无法在京高考而焦虑的家长看到了希望。

2011年3月24日,20名在北京的'学生家长向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递交了“学籍与户籍分开,以居住地和学籍确定高考地的建议方案”。这些家长都是外地来京工作多年,孩子当中大部分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初中教育,马上面临高考。

2011年10月,他们又向社会公开了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并递交给教育部。这份方案提出,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具体措施是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对于北京、上海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区域,方案中也有明确设计: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之后,这些非京籍家长每个月到教育部信访办提交公开信,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答复。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家长志愿者自发组织,在地铁口、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目前,已争取到接近10万人次的公众签名。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是他们在调研、征求意见,组织专家学者、家长、媒体记者召开研讨会的基础上拟成的。

不过,这些努力没有带来任何进展。其中,有些孩子已经进入高三,有的与父母分离回到几乎没有生活过的户口所在地,以社会报名的方式参加当地高考。有的只好选择出国。

一位网名为“网上游”的母亲,孩子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读书,成绩在班里排在前几名,是北京市级三好学生。由于没有北京市户口,经过痛苦的考虑,这位母亲无奈地决定让孩子去读一所民办学校,准备将来出国读书。因为小孩从一年级就在北京读书,老家的教材与北京不同,孩子回去参加考试也不可能有好成绩。

“教育部曾表示要在2011年年底前出台相关政策,但是一直没有出台,对我们的信访也没有明确的答复。”一位家长志愿者用“忍无可忍”来形容已经到了承受极限的心情。

异地高考涉及城市承载力和多方利益

对于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称为“异地高考”,许多人并不赞同。3月7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讨论时,袁贵仁部长再一次被记者追问,他明确强调:“不赞同“异地高考”这个词。我们只是想办法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接受更高的教育。允许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是大的方向。”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