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习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精选3篇)

2024-09-04 15:20:50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预习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精选3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预习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本文共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预习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篇1:预习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重教几年来,我发现现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令人满意。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自觉性普遍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自学习惯,导致老师布置的适量作业也没有完成,更不必说是作业质量了。针对此种不良状况我尝试了预习这种方法,不料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预习是学习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预习,因为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相信学生对此兴趣也定会很浓。因为我们的学生很有求知欲望,急于想揭开新事物的真面目,甚至很有超越感,有竞争意识。通过预习,他们想超越他们的同学,甚至是老师。所以我认为预习在学习当中也是很为重要的一关,不可疏忽。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关于预习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也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学习,如有的为预习理论知识的,有的为预习实践知识的。

预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所以令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预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长期坚持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2: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提要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然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抓好预习环节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本文即着重结合语文“ 十字自读法”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从而有利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关键词 预习自学能力 自读方法

* * *

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从1974年起,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到中学去见习和实习,有机会了解初中语文 “教”与“学”的情况。就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 、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 讲就难以读写。尽管教改后有的老师已注意加强预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 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讲究教法,学生讲究学法。所以 ,曾有人总结出这样的基本公式: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学法;学习效果=基础知识×学习法。以学生而言 ,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对头、善于自学的学生。因为,良好 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善于自学能使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已知获得新知。叶圣陶先生 说得好:“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随着当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界从中小学起应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就是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教改措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就更为重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呢?根据教学体验,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 “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 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 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 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 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 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 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 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 预习。

语文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 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 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 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 、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

[1] [2] [3] [4]

篇3: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提要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然而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抓好预习环节则是一种较好的途径。本文即着重结合语文“ 十字自读法”阐述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从而有利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关键词 预习自学能力 自读方法

* * *

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从1974年起,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到中学去见习和实习,有机会了解初中语文 “教”与“学”的情况。就学生的“学”而言,我发现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 、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 讲就难以读写。尽管教改后有的老师已注意加强预习指导,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仍不见 佳。因此,我感到,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有必要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讲究教法,学生讲究学法。所以 ,曾有人总结出这样的基本公式: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学法;学习效果=基础知识×学习法。以学生而言 ,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对头、善于自学的学生。因为,良好 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善于自学能使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已知获得新知。叶圣陶先生 说得好:“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随着当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界从中小学起应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就是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教改措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就更为重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呢?根据教学体验,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预习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 “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 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 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 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 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由此可见 一斑。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 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 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 预习。

语文课的预习有全册性预习、单元性预习和单篇性预习三种,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 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 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 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根据预习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 、多样性、功效性的要求,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字预习法”,可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实际是自读课文,所以“十字预习法”实际也是“十字自读法”。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大体是: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 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 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 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即把握记叙的要素。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一面》这篇课 文,就应明白其内容大意是:1932年秋一天中午,公共汽车售票员阿累在上海内山书店躲雨买书时,有幸 见了鲁迅先生一面,结果鲁迅先生优惠卖一本书并送一本书给阿累,使阿累非常感动,深受鼓舞。说明性课文 ,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包括构造、形状、功能、意义等)。如预习初中第三册 第一单元《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可弄清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桥洞成弧形、建筑优美、形式多样、结构坚 固、制造奇特、历史悠久、可促进桥梁事业的发展。议论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论述的问题(论题)、论 据。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谈骨气》这篇课文,应把握到本文所论述的问题是“骨气”;中心论点是“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是:文天祥拒降(“富贵不能淫”)、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闻一多 痛斥特务(“威武不能屈”)等事例。抒情性课文(包括散文、诗歌),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 线索(事、物、景、情、理)。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春》这篇课文,便应了解到文章的线索是春天的 景物;感情是通过描述春天的景物。抒发作者向往美好生活、赞颂奋发向上精神的思想感情。通过预习了解课 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 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 @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 ~~~”(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如预习初中 第一册第一单元《背影》这篇课文,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划上了符号,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

注。这是批注预习法,也是较好的自读方法,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 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没有 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一般是做不好的。所以要培养,积极训练。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如预习初 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这篇课文,67页第一段末句:“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经过阅读体会后,可在这句话下面划一条线“―一”( 表示这句话很重要),并在空白处写上看法:这句心理写得好,表示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讽刺和憎恨,嘲笑侵 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 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菜畦”、“缠络”、“蟋蟀”、“豁”、“书塾”、“倜傥” 、“叵罗”、“锡箔”等很多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解义,必须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若等待 老师讲,那就被动了。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 、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文,思考预习题,了解课文思路(包括题目、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主题 思想),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 ,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通过思考“ 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以及课文内容,便可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以阿婆的手烫冻疮为线索,分“我” 回忆前―一回忆中―一回忆后三大部分。中心思想是:通过回忆阿婆手烫冻疮,叙写孩子要熊皮手套的原因, 表现儿童对保姆的真诚纯洁的感情。文章的艺术特点是:感情深厚真挚,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先叙后议。若 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习要求基本掌握了,上课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 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 《挺进报》这篇课文,只要老师稍加提示,学生认真研读,按照“是什么―一怎么样―一为什么”的'思维程序 ,便会发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当时地下党的报纸叫‘挺进报’?”为什么要收听和记录新 华社的广播?收听和记录人是谁?”“什么是‘民主人士’?”“陈然他们后来的斗争如何?怎样牺牲?”提 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品质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议。这是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 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 问题,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联。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 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如预习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一面 》这篇课文便可联系第一单元《我的老师》等五篇课文,因为这六篇课文都是记叙文,其共同点都有记叙六要 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方法、记叙的顺序等。把学过的几篇有关知识复习一下并用于理解新课文,这样,《 一面》所记叙的要素、线索、方法、顺序等,便很快弄清楚了。

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 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 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 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 四单元《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把它与《老山界》、《生命的意义》进行比较,便可了解这三篇课文的共 同点是题材方面都是反映革命生活的。不同点则是文体、人称、表现手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有异。这样通过比 较,便可正确地掌握了《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整个单元的特点也就清楚了。

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 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 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如预习《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可把回忆老师的七件事概括 地记下来。另外还可以把对第三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中“狡猾”一词的理解记下来,以 便上课讨论或老师提问时回答订正。这样,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 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所以,这“十字预习法”并不要求分十步走,能力强的学生,读两三遍课文便基本把十字用上了。重点内容 也能掌握了。若花的时间太多,课文理解得很清楚,不用听课了,这就会以“预”代“讲”,失去了“预”意 义。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 于运用预习(自读)方法,养成预习(自读)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 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代表矩形方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