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集锦12篇)

2024-11-09 20:00:05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集锦12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本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翰林学士颢之子也。少孤,尝辑父遗文及所自著以进,真宗曰:“梁颢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为开封工曹,知昆山县。徙梧州,奏罢南汉时民间折税。更举进士,知淮阳军,又奏减京东预买r百三十万。论景祐赦书不当录朱梁后,仁宗记其名,寻召为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曰:“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有鸟似鹤集端门,稍下及庭中,大臣或倡以为瑞,适曰“此野鸟入宫庭耳,何瑞之云?”尝与同院燕肃奏何次公案,帝顾曰:“次公似是汉时人字。”肃不能对,适进曰:“盖宽饶、黄霸皆字次公。”帝悦,因询适家世,益器之。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曰:“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遂拜右正言。

林瑀由中旨侍讲天章阁,适疏其过。又言:“夏守赟为将无功,不宜复典宥密。”会妇党任中师执政,以嫌改直史馆,修起居注。奉使陕西,与范仲淹条边机十余事。岁余,出知兖州。莱芜冶铁为民病,当役者率破产以偿,适募人为之,自是民不忧冶户,而铁岁溢。

张尧佐一日除四使,言者争之力,帝颇怒。适曰:“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遂夺二使。契丹欲易国书称南北朝,适曰:“宋之为宋,受之于天,不可改也。契丹亦其国名,自古岂有无名之国哉?”遂止。大珰①王守忠求为节度使,适持不可;

适晓畅法令,临事有胆力,而多挟智数,不为清议所许。御史马遵、吴中复极论其贪黩怙权,罢知郑州。京师茶贾负公钱四十万缗,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贾惧,与吏为市,内交于适子弟,适出虞卿提点陕西刑狱。复加观文殿大学士、知秦州。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适具牛酒,召谕其种人,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徙永兴军。夏人盗耕屈野河西田累年,朝廷欲正封,以适为定国军节度使、知并州,至则悉复侵地六百里。熙宁三年,卒,年七十。

【注】①大珰:当权的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鸟似鹤集端门 集:停留

B.不宜复典宥密 典:主管

C.盐铁判官李虞卿案之急 急:焦急

D.且罢所益兵,羌不为患 患:祸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B.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C.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D.梓州妖人白彦欢依鬼神以诅杀人/狱具以无伤/谳适驳日/杀人以刃/或可拒而诅可拒乎/是甚于刃也/卒论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梁适能及时发现国家政策缺陷并上奏。如担任梧州长官时发现当时还有南汉时征收民间折税的事情,知淮阳军时上奏减免京东预备购买丝绢的钱。

B.梁适记忆力十分好。他曾和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件,皇帝问“次公”是不是汉朝某个人的字时,梁适一下子列举了用“次公”作为自己字的两个汉代人。

C.粱适十分注意避嫌。梁适的妻子有个亲戚担任中师执政,粱适为了避嫌就改任为直史馆,修著起居注,而不去皇帝任命的原来的官职。

D.粱适很有计谋但不被当时的人认可。御史马遵、吴中复等人不仅私下里造谣梁适的贪污、专权的行为,还上奏皇帝把他贬为管理郑州的长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他日宰相拟适提点刑狱,帝日:“姑留之,俟谏官有阙,可用也。”(5分)

(2)古渭初建砦,间为属羌所钞,益兵拒守,羌复惊疑。(5分)

参考答案

4、(3分)C(急:迫切)

5、(3分)A

6、(3分)D(“极论”指极力地批判,不是私下里造谣)

7、(10分)(1)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 (译出大意给2分,拟、俟、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古代以来在渭河边上建立营寨,不时被当地的羌人劫掠,增加兵力把守,当地的羌人又感到不安惊疑。(译出大意给2分,间、钞、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梁适,字仲贤,东平人,是翰林学士梁颢的儿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曾经把父亲的遗文和自己写的文章编成集子进献皇帝,真宗说:“梁颢也有有出息的儿子了。”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梧州,上书朝廷免除了从南汉时就实行的民间折税制度。又举进士,任淮阳军负责人,又上书减免京东预买丝绢款一百三十万。上书发表意见,认为景祐年的赦书不应当收录后梁朱温家族的后代,仁宗记下了他的名字,不久召他担任审刑详议官。

梓州妖人白彦欢装神弄鬼用诅咒杀人,案件审理完结,因为死者没有受伤定罪。梁适驳斥说:“用刀杀人,被杀的还可以抵抗,但是诅咒能抵抗吗?这比刀还厉害。”最终处刑。有长得像鹤的鸟聚集在端门,有些下到了皇宫的院子里,大臣有人提议把这作为国家的祥瑞,梁适说:“这不过是野鸟进入宫庭罢了,哪有什么祥瑞可言呢?”曾经和同在刑部院的`燕肃一起上奏何次公的案子,皇帝看着他们说:“次公好像是汉朝时候人的字。”燕肃不能回答,梁适回复皇帝说:“盖宽饶、黄霸的字都是次公。”皇帝很高兴,趁机问梁适的家庭身世,更加器重他。另一天,宰相准备让梁适提点刑狱,皇帝说:“暂且留着他,等到谏官的职位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他担任。”于是被任命为右正言。

林瑀根据皇帝的安排在天章阁为皇帝讲课,梁适上书指出他讲错的地方。又上书说:“夏守赟担任将领却没有功劳,不适合再掌管朝廷机密事项。”正值妻子的亲戚任中师执掌权力,梁适为避嫌改任直史馆,为皇帝修起居注。奉命出使陕西,与范仲淹上书陈述边疆重要事务十余件。一年多,出任兖州知州。莱芜炼铁纳税的事情让老百姓很受苦,承担这个差事的人往往破产才交得上税。梁适招募人员专门做这件事,从此老百姓不再担心摊上炼铁的差事,而铁的产量却逐年增长。

张尧佐一天被授予四个职务,负责反映意见的言官上书抗争很急切,皇帝相当生气。梁适说:“谏官们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张尧佐蒙受皇帝的恩典也确实有些过分了,恐怕这不是保护他的办法。”于是罢免了张尧佐的两个职务。契丹想要修改国书,和宋朝互称为南朝、北朝,梁适说:“宋朝建立,是接受上天的安排,不能修改。契丹也是他们的国名,自古以来难道还有没有国名的国家吗?”于是这件事就停下了。大宦官王守忠请求担任节度使,梁适坚持认为不可以。

梁适通晓法令,面临事情有胆力,但是过多地依仗小聪明,不被朝廷议论所认可。御史马遵、吴中复极力批判他贪污、玩弄权力,于是罢免梁适在朝廷的官职,让他担任郑州知州。先前京师有个茶商亏空了朝廷的公钱四十万缗,盐铁判官李虞卿追究得很急,商人很害怕,和官吏做交易,交结上了梁适家族的孩子,梁适就安排李虞卿去提点陕西刑狱。又加封梁适为观文殿大学士、秦州知州。古代以来在渭河边上建立营寨,不时被当地的羌人劫掠,增加兵力守卫,当地的羌人又感到不安惊疑。梁适准备了牛肉酒食,对羌族人把话说明白,又去掉了增派的兵力,羌人不再作乱。调任永兴军。夏人私自耕种屈野河西的田地已经有许多年了,朝廷想要修正封地,就任命梁适适为定国军节度使、并州知州,到任以后就收回了被侵占的田地六百里。熙宁三年,梁适去世,享年七十。

篇2:《梁君出猎》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梁君出猎》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6!”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

1.梁君:即魏国国君。

2.彀(gòu)弓:拉开弓。

3.御:车夫。

4.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

5.祠:祭祀。

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试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字。

(1)白雁群骇_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参考答案】

1.(1)骇:害怕;惊怕;惊慌

(2)卒:停止;完毕;结束

(3)故:原因;缘故

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

巩校订。

【翻译】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简评】

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位车夫公孙袭确是深明大义,他以齐景公愿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及时制止了梁君力兽而射人的虎狼行为。梁君认识了自己的严重错误,高兴得为得“善言”而高呼万岁!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人也就没有世

界。人是最宝贵的。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也如此,没有人民的支持并爱护其君,国君就统治不下去,国家将灭亡。历史上不少暴君如秦二世、隋炀帝,视人民如禽兽,随意宰杀,遭到人民厌弃,最后宰人者也被人宰了。梁君为雁破惊散要射人,这种重兽轻人的虎狼行为,如果他不纳公孙袭的“善言”,也将步二世、炀帝的后尘。公孙袭为谏梁君而引用齐景公话,确是“善言”。只要心中有人民,把人民当主人看待,为人民做好事,必然得到人民拥护,就无所畏惧,无事不可为,国家必然繁荣昌盛。

篇3:《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薄于文雅 薄:迫近,靠近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 恤:体恤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幸:帝王到某地

D.适止轻车诣任 诣:前往

6.下列句子中,与“其性傲于权贵”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当其欣于所遇

C.籍独不愧于心乎?

D. 春水碧于天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在梁、宋一带客居,靠乞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后被刺史张九皋推荐参加科考,但当时宰相李林甫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被哥舒翰征辟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辅佐哥舒翰守卫南阳,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3分)

(2)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4分)

(3)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3分)

参考答案:

5.(3分)A(薄:轻视。)

6.(3分)B(B,对,同例句;A,被;C,在;D,比。)

7.(3分)D(原句找不到“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的内容。)

8.(1)等到二十岁时(高适)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3分,及冠、以、自高各1分)

(2)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高适)被贬官为太子少詹事。(4分,恶、短、介宾短语、左授各1分)

(3)(代宗)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任用他担任刑部侍郎的官职(3分,感、洞明、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唐代宗即位以后,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用他担任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篇4:《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仲裁者。我只听说杀了仲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考试题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 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词,凭。A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D(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谋”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篇5:梁史列传第二十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效:效力

B.沮我军势 沮:阻拦

C.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 寇:侵犯

D.景弃辎重走 走:逃跑

5.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②今日犯者,便依明诏

③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拿着节仗在军门前鼓励军队,敌军已无战斗之心,都思谋退却,这正是我们成就功名的时候。

C. 陈庆之善于用兵。北魏的援军部队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衔枚夜袭,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城守将王纬请求归降。

D.战胜侯景军队的那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参考答案:

4.B.挫伤

5.D.①是指他招集将士。 ②指其有谋略。⑤指侯景败逃,庆之缴获战利品。

6.B.“敌军已无战斗之心”有误,原文是指自己一方无战斗之心。

7.

(1)(北魏的军队)距离我们既然很远,肯定不会怀疑我们(攻击他们),趁他们尚未聚集,我们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一定没有不打败(他们)的道理。(去:距离。见疑:怀疑。及:趁。挫:挫伤。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师:军队。老:疲惫。气:士气衰微。筑垒于军后: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人。年少的时候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不停止,其它的侍从因疲倦睡了,只有陈庆之没睡,一听到招呼就来,于是很受亲近赏识。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业,不久被任命为主书,他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梁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骑兵十五万来援战,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想前往迎战,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跟它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如果失利的话,则会挫伤整个军队的士气,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距离我们既然很远,肯定不会怀疑我们(攻击他们),趁他们尚未聚集,我们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一定没有不打败(他们)的道理。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必定不敢在夜间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请求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 于是陈庆之与他手下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北魏援军人人震恐。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众将一起连营进发,占据涡阳城,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曹仲宗等担心腹背受敌,就商量想撤军。陈庆之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经历了一年,浪费粮食和武器,数量非常多。众军无战斗之心,都商量着要退缩,难道这是想要成就功名?(这样做)只不过是聚集在一起做劫掠滋扰的事罢了。我曾听说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才能获得生存,大家同心协力,这样之后跟敌人作战!如果你们确实想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认为他的计策充满豪气,于是就听从了他。 北魏的援军部队分兵牵制,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枚(以便不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攻陷其中的四座营垒,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请求归降。梁高祖赞赏他,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不是名将的后代,也不是豪族的门下,觖望风云,以至到达这种地步,在这次战役中,深思熟虑,有雄奇的才略,擅长攻克,获圆满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勋业),开朱门迎接宾客,使自己的勇名传于史册,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本色吗?

梁大同二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送陈庆之一封信让他投降。梁武帝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击败了侯景。当时正值大寒雪,侯景丢弃许多军用物质而逃。陈庆之把那些军用物质全都收获而返。陈庆之晋升官职,号仁威将军。这一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打开仓库赈济灾民,(灾民)很多得以保全活命。豫州的百姓李升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答应了他们。梁大同五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

篇6:项梁起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项梁起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输送粮食。

B.“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WWW.ziyuanku.com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5分)

译文: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5分)

答案:

4. C【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名词“楚”“秦”“诸将”“楚兵”“诸侯军”,动词“击”“观”,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5.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历法。C项题干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6. D(张冠李戴,通过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王离被俘,涉间不降,涉间自烧杀。)

7.(1)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惰:怠惰、懈怠;少:稍微、有些;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增加、加多。畏:害怕,担忧。各一分,共5分)

(2)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利用他们的疲惫;打败了,我们就率领擂鼓西进,一定能攻克秦军。(“罢”通“疲”,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军”;“举”译为“攻克,打败”,各一分,句意1分。共5分。)

【分析】第一句中,“惰”译为“怠惰、懈怠”;“少”译为“稍微、有些”;“日”译为“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译为“增加、加多”“畏”译为“害怕,担忧”。第二句中,“罢”通“疲”译为“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译为“向西进军”;“举”译为“攻克,打败”。

篇7:《高适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高适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9.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

奇:以……为奇

B.天子西幸

幸:帝王到某地

C.监军诸将不恤军务

恤:忧虑

D.肃宗雅闻之

雅:向来

答案:9.C(体恤)

10.下列语句能够表现高适傲视权贵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适从崔光远讨斩之

②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

④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⑤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⑥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A. ②③⑤

B. 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答案:

10.A(①讲的是高适跟随崔光远讨伐诛杀段子璋的事。⑥讲的是高适喜欢谈论霸王大业,与敢于直言无关。)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年轻时候不得志,又不治产业。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但得到人们的青睐,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传播开来。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玄宗逃难时,高适为玄宗全面分析了兵败的原因,并献上了如何对付叛贼的计策,玄宗赞同他的看法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C.玄宗想让诸位皇子分别镇守不同地方,高适极力劝说不可以。后来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肃宗召高适商量对策,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他认为自己能建立功业。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他明白道义,了解时局。

答案:11.B(在玄宗逃难的过程中,高适向其陈述兵败原因,并没有献计如何对付叛贼)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3分)

译文:(1)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作为经费招募勇士来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得分点:“策”1分,“禁中 ”1分,大意1分 )

(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3分)

译文: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华,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得分点:“恶”,“毁”,“除”各1分)

(3)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3分)

译文:他五十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很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得分点:“工”1分,自高1分,大意1分)

【文言参考译文】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后来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他考中了。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便离开了。后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皇帝未加考虑。(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从小路追赶,在河池追上他,于是进言:“哥舒翰平素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军南阳,而一两个太监在监督军队时又大权独揽,这样怎能取胜?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

高适不久迁任侍御史,后来又提拔为谏议大夫,他率性敢言,权贵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诸位王子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反对。不久永王叛乱,肃宗早就听说高适有才能,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不值得忧虑。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令他和江东的韦陟、淮西的来瑱率领军队在安陆会师。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梓屯守将段子璋反叛,高适跟随崔光远去征讨并斩杀了段子璋。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抢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气,把崔光远撤了,用高适取代他做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夺取了陇右,高适率兵到南鄙,想牵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没有立功,还把松州、维州和云山城丢掉了。皇帝召他回来,让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他为渤海县侯。高适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崇尚气节道义,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王霸大业。他生逢乱世,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理想,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但是他为政宽容简明,每到一地任职,大家都觉得很方便。他五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他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作品传播开来。他写信给贺兰进明,建议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亲近各军;写信给许叔冀,告知要消除对他人的怨恨,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给各将校的公文中,告诉他们同永王断绝关系,以表明自己清白无辜。当时上层社会都认为他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的。

篇8:狄梁公与娄师德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文学常识】

《唐语林》

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

【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做官,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这是娄公在包容我!”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表现。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许 (3)咎 (4)矜

2.翻译: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的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1)担任 (2)左右 (3)过错 (4)自夸

3.狄梁公:知错能改;娄师德:胸怀若谷;则天的皇帝:懂得用人之术。

篇9: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篇10: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篇11:《胸有成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ú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注释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篇12:《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二: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

2.1)将近况且 2)苦于 3)绕远 4)"之于" 5)哪里 6)同"返"往返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

4.1)B 2)C

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

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三: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⑵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

⑶杂然相许 许:

⑷操蛇之神闻之 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D

3.且:将要,快要或将近(2)汉阴:汉水的南岸(3)许:赞同(4)操:持,拿

4.(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冬夏季节变化,才能往返一次。

5.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大意即可)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