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教中悟道 学中探理――拼音教学一得(通用7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中悟道 学中探理――拼音教学一得,本文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中悟道 学中探理──拼音教学一得
教中悟道 学中探理──拼音教学一得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最大不同,就是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定为语文学科的目标,具有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培养能力、引导创新、促进发展等一系列综合性特点。比如,拼音部分就很注重综合性,它给了教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本文就拼音部分综合性特点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知识上的综合,更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汉语拼音第2课的编排,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变动,显然是编者有目的的把知识进行了综合,打破了以往先学声、韵母,再学整体认读音节的常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动我认为是成功的。原教材是把小i、小u和大y、大w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分开学,学到后面的新知识,总要不断提及旧知识,很是繁琐。而实验教材则系统地把它们进行了综合,使教学能一气呵成。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在学完小i,学大y和整体认读音节yi时,我告诉学生“小i的妈妈是大y,大y、小i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i yi yi。”这样一串下来,学生三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当学到小u、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wu时,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说出“小u的爸爸是大w,大w、小u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wu wu wu。”真是一举两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自主学习。之后在学习小ü和整体认读音节yu时,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说出“小ü没有爸爸和妈妈,去掉两点和大y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u yu yu 。”事实证明,这样的艺术综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欢快的氛围中牢固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后面的拼音学习中,很少有不该出现的错误出现。
二、内容上的综合,更有利培养学生能力
本册实验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学习汉语拼音的'阶段,适当出现了词语、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我认为这是实验教材拼音部分编写的第二个成功点。
如,从汉语拼音第3课开始,就出现了汉字,且配有一副温馨的画面。在指导学生观察完画面后,我让他们自己去拼读音节、认识汉字。学生十分认真地拼出音节读出汉字后,他们那高兴的神情、得意的语言,把自己认识汉字后的成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让学生看着画面说一到两句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一名学生说道“爸爸身上挂着照相机,他们要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留做纪念。”说得多好!又如,汉语拼音第9课出现了句子,学生第一次读出句子别提有多开心!在接下来的看图说话中,有名学生说“这三个小朋友植树多高兴呀!我们也要种好多好多的树,绿化我们的校园,绿化我们的武汉!”像这样把拼音、汉字、词语、句子加以整合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获得功感,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形式上的综合,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验教材的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让
[1] [2]
篇2:探潮中之义,明写潮之法--《观潮》教学一得(网友来稿)
探潮中之义,明写潮之法--《观潮》教学一得(网友来稿)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毛群益
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是一篇状景写人的佳作。文章以“潮”统摄所叙之内容,以“潮”作为所观之对象,在不足300字的篇幅内,生动地再现了钱塘江潮的伟观和江上水军操练、健儿弄潮的奇观。施教此文,我引导学生循文探“潮”,逐层挖掘“潮”的内涵,体会写“潮”之法,收效颇佳。一得之获,芹献于同仁,并祈指教。
在通览全文,扫清词语障碍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总揽全篇,逐层发掘“潮”的内涵,我拟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①本文写“潮”,是不是仅写江潮?②江潮中,人的活动,是否可以看作“潮中之潮”?③江岸观潮的人群,是否可以看作“观潮之潮”?④按“潮”分层,应如何划分?
归纳学生讨论的意见,将全文内容作如下概括:
观潮包括江潮(自然景观)和人潮(人物活动)。人潮指潮中之潮(弄潮景观)和观潮之潮(社会景观)。潮中之潮又有潮中练兵(水上雄观)和潮中表演(水上奇观)两部分。
纲领既挈,脉络全清。《观潮》丰富的内涵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不需教者深抠细析了。
观潮有序,写潮有法。全文四段,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着笔,叙写钱塘江雄奇动人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
第一段写江潮伟观。我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三、四句。第三句从视、听两个角度写江潮自远而近奔涌渐来的雄浑气势:“远出海门”时,看去“仅如铜线”;稍近,只见“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再近,听江潮“声如雷霆”,视江潮“吞天沃日”,不由发出“势极雄豪”的感叹。第四句,引杨万里诗为佐证,再现潮涌江横的壮观。这里,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出神入化,使所写之景物如耳闻目睹般呈现于读者眼前。
第二段写演习雄观。我引导学生把握演习的过程,体会写作的方法。全段两句,首句交代“教阅水军”是每年必行的盛举。次句具体叙写战斗演习的盛况。“艨艟数百”,表明参战部队多,军威雄壮。“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变化多端的阵势表明水军训练有素。操练者在水面“如履平地”,说明参战人员军事素质高,作战技能娴熟。“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烟消波静,一柯无迹”,战斗干脆利落,撤军迅速。“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补叙演习的结果。按演习的进程展开叙写,突出声威奇势,使读者无不颔首称叹。
第三段写弄潮奇观。分析此段,我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描写。数百健儿手举彩旗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的装束令人注目。“持十幅大彩旗”表演,别出心裁,引人入胜。“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勇敢的精神,奋进的态势,感人至深。在“鲸波万仞”中出没,“腾身百变”,“旗尾略不沾湿”,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奇不已。通过细节的描写,吴中健儿优美的泳姿、精湛的技艺、勇武的精神得到了充分表现。
最后一段写观潮盛况。稍加引导,学生就找到了写观潮人群的两个着眼点------“车马塞途”和“席地不闲”。江潮“伟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延绵十余里的江岸上,尽是“珠翠罗绮”;达官富户纷纷而至,致使“车马塞途”。由于游人密集,所以“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所需的看幕租赁一空,“虽席地不容闲也”。文章不直接写人,而着眼于服饰、车马、看幕,极写观潮风气之盛。
教完全文,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作了如下总结:本文行文自然,平中有奇。以“观潮”名篇,却不局限于江水之潮,由潮写人。由奖里而岸上,逐层写来,波澜迭起,引人入胜。这种奇特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文章用字简练,描写传神,集自然风景和社会风貌于区区数百字之内,这种尺幅千里的表现技巧尤其值得借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既弄清了“潮”的多层含义,对写“潮”之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作者邮箱: szpls@126.com
篇3: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 jqx 一得(网友来稿)
重庆 朱玉君
jqx 与 ü 相拼省写 ü 上的两点的拼音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一难点。其难在一是容易忘记省写ü上的两点;二是不知为什么要省写 ü 上的两点;三是学会了省写规则后,又将其它声母(如: n、l )与 ü 相拼时也去掉ü上两点;四是省掉两点后又将 ü 读成 u ,造成拼读错误。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巧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复习,认读,书写字母 jqx 后,板书下面内容:
(此处增加板书内容)
板书完毕之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 j 与 i 相拼组成 ji …… j 与 ü 相拼组成 jü ……),这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就发现问题了:
“老师,你右边的写错了。”我故作吃惊状:“是吗?”然后作短暂沉默。见老师不言语,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此时,学生大概会有这样几种心理状况。
1、我都看出来错了,老师还不知道。(得意)
2、你是老师,还写错。看你怎么办?(看笑话)
3、也许老师没错,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心理状态,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讨论判断
待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你们说这是错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等我提出讨论的要求,大家就自觉主动地讨论起来。有的说:“ n、l 与 ü 相拼时就没去掉上的两点。”有的说:“ jqx 与 i 在一起时,i 上的那一点就没去掉。”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 ü 而是 u 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讲故事,揭示规则
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急需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时,老师发言了:“同学们,请大家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先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老师到底写没写错。好吗?”听说要讲故事,大家更来了兴趣,于是个个全神贯注地听起故事来。我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于是让他们齐声回答老师黑板上写的错没错。在一声响亮的“没错!”声中,jqx 与 ü 相拼时省写 ü 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四、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在学生脑际萦绕时,我趁热打铁,总结 jqx 与 ü 相拼省写 ü 上两点的规则。写的规则学生已基本明了,读的规则还需强调。即 jqx 与 ü 相拼时 ü 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 ü ,千万不能读成u。让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内容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这样读?启发学生明白因为去掉鱼眼的鱼还是鱼,而没有变成乌鸦,所以还读 ü 不读 u 。
五、教儿歌,帮助记忆
在学生掌握了 jqx 与 ü 相拼的拼写及拼读规则后,再根据前面讲的故事内容,教给学生顺口溜:“ jqx 真顽皮,见了鱼眼就抹去。”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儿歌顺口好记,学生只要念着儿歌,就会想起老师讲的故事,就会想到 jqx 与 ü 相拼的拼音规则。
[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 jqx 一得(网友来稿)]
篇4: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jq x一得
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jq x一得
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的两点的拼音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一难点。其难在一是容易忘记省写ü上的两点;二是不知为什么要省写ü上的两点;三是学会了省写规则后,又将其它声母(如:n、l)与ü相拼时也去掉ü上两点;四是省掉两点后又将ü读成u,造成拼读错误。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巧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完成了复习,认读,书写字母jq x后,板书下面内容:
(此处增加板书内容)
板书完毕之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j与i相拼组成ji……j与ü相拼组成jü……),这时有些细心的学生就发现问题了:
“老师,你右边的写错了。”我故作吃惊状:“是吗?”然后作短暂沉默。见老师不言语,部分学生就议论开了。此时,学生大概会有这样几种心理状况。1.我都看出来错了,老师还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师,还写错。看你怎么办?(看笑话)3.也许老师没错,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心理状态,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讨论判断
待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问题:你们说这是错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等我提出讨论的要求,大家就自觉主动地讨论起来。有的说:“n、l与ü相拼时就没去掉上的两点。”有的说:“jqx与i在一起时,i上的那一点就没去掉。”有的说:“如果去掉ü上的两点,就不是ü而是u了。”还有的说:“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争论中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讲故事,揭示规则
学生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急需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时,老师发言了:“同学们,请大家暂时停止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先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说说老师到底写没写错。好吗?”听说要讲故事,大家更来了兴趣,于是个个全神贯注地听起故事来。我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从学生们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们已经明白了问题的答案。于是让他们齐声回答老师黑板上写的错没错。在一声响亮的“没错!”声中,jq 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四、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在学生脑际萦绕时,我趁热打铁,总结jqx与ü相拼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写的规则学生已基本明了,读的规则还需强调。即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让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内容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这样读?启发学生明白因为去掉鱼眼的鱼还是鱼,而没有变成乌鸦,所以还读ü不读u。
五、教儿歌,帮助记忆
[1] [2]
篇5: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结合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遵循小学生审美心理因素,提出了“感知激情入境悟理”这一古诗教学应遵循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 者:孙俊 作者单位:卫东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2 关键词:古诗教学 审美教育 感激 悟理篇6: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以物悟理学科论文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以物悟理学科论文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历,使我深深的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物”悟理。《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在实施新课改以来的物理教学中,我更加注重以“物”悟理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几点浅见,供同行参考:
1、借助物理现象悟理。物理现象主要包括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探索,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例如:在教学蒸发吸热这一知识时,教师便可安排学生实验,用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包起来,然后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观察发现:玻璃泡包有棉花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教师便可抓住这一现象提问:温度计示数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学生便能明白,温度计示数下降是酒精迅速蒸发造成的,它表明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又如:教学热运动时,教师便可利用这样的生活现象:再一杯凉开水和一杯热开水中各放一块糖,然后用小勺取表面的水品尝,热开水总先变甜。向学生提问:这一生活现象表明了什么道理呢?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白: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它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这样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依靠生活经验悟理。物理新课程十分注重知识、社会生活和经验的整合,提倡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发现问题,去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初中阶段物理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有许多物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潜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适当提示,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便能把这些生活经验升华为物理规律。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知识时,教师只需要求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的?学生一定能想起是用衣架将衣服凉在太阳下或通风处。然后教师进一步点拨,用衣架撑开、凉在太阳下或通风处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就能抽象出,他们是为了增大液体表面积、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此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已显而易见了,教师只要进一步追问:衣服干得快包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当学生答出衣服干得快即衣服中的水分蒸发得快,问题便解决了。这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便上升为物理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利用身边的物品物理。在教学中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分析问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让学生通过搓搓手来感受摩擦生热;让学生拆下圆珠笔头部类似圆锥体的'零件,使其顶端和底部分别接触拇指与食指,体验用力后的感受来领悟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用盛水的玻璃杯或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研究成像规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明白道理,同时还能启迪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悟理。《物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其中的道理。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将物理知识情景化,学生定会乐在其中,感悟在其中。例如:在教学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这一知识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准备八个啤酒瓶子,然后在瓶中装入不等量的水,用嘴对瓶口吹气,通过调节水位的高低,分别吹奏出“1、2、3、4、5、6、7、卑烁鲆艚祝并要求学生能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愿当场表演。此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为什么每个瓶子吹奏出来的音高会不同呢?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便会发现:原来每个瓶子中的水位高低不同,水位越低的音调越低,水位越高的音调越高。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水位越低的空气柱就越长,水位越高的空气柱就越短。吹奏时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他们发声的频率就不同,因而导致音调不一样。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而体验物理规律,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很深刻、很透彻。
篇7: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求疑、悟理、求新、务实的教育论文
经过对实施新课标前后的回顾与反思,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有四大追求。
一、求疑——“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过去的教学也有质疑问难,但多是老师设问式的自问自答,过早地将固定答案塞给了学生。实践新课标后,变设问式为互动式,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己发现疑难问题,查找资料自我排疑,难点问题互动讨论,教师只点拔解答思路,并不给标准答案,答案还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形成。学《背影》时,学生质疑:“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抓住这一主问题,教师只作了探索思路点拨,便让学生读读家庭环境,品品父亲说的话,想想父亲的身体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自我小结答案。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求疑”是求知的起点,是理解文章的催化剂。
“翻阅”资料是求取真知的外在途径和方法。
“感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厂。
“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是读书的目的地。
还是郑板桥老先生说得好:“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二、悟理——“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读书贵在一个“悟”字,“悟”字拆开反过来看就是“吾”“心”(即我心),用我的心去潜心感受文理,就会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从“仿佛若有光”到“豁然开朗”的`绝妙境界。新课标特别倡导学生自主感悟文理。
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一个词点出父爱,可读完了“四写背影”“四次流泪”的描述后,透过泪眼再看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无一不幻化成了四个大字“深沉父爱”!
自读完了《台阶》一课,大多数同学都感悟到了这篇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稍加反思,觉得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于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从作品中“我”的角度感悟一下,“我”看到父亲终年辛苦,肩扛手拎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面对这些,“我”最期盼的是什么?——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读书要识的理有很多:生活哲理、文采文理、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科普信息、语言奥密……。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走过亘古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感悟,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便成了读书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便能得到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
三、求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太讲程式化,总是从生字词到分段到中心到写法到练习,这样的课学生听厌了,毫无兴趣。新课标实施后,打破了僵局,不断变换新课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上求新求异,能给学生新的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需求,能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求新是求取语文教学活水来的重要源头。因此,我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争取经常变换切入角度,有时从结尾切入(如《社戏》),有时从开头切入(《背影》),有时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中间文段切入,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等。在阅读课的设计上,也应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质疑型、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评点型、仿写型、提纲型、比较型等。读书有轮读、角色读、圈读、品读、演读(如上《新闻两则》就让学生当“播音员”“军事家”“主持人”,“观众”作评议等)、配乐朗诵、跳读等。课堂小组有概括式、评议式、归纳要点式、理序式、抒情式、激励式、检测式等。由于常教常新,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活了,练习答案活了。
四、务实——“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新课改带来了活跃的课堂,但有时也陷入一种误区:片面追求热闹,一课下来,读书的技巧提高了多少?留给学生的思考有多少?受到的思想启迪与艺术的熏陶有多少?语文知识掌握了多少?反思一下,留下的收获甚少,浅偿则止,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感。
课堂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
课前三分钟演讲、围绕课文主问题进行互动合作学习、灵活多样的听力训练、人文性的知识抢答,精段品读,佳句仿写、课后反思,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等均是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的好办法。
我们正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热切期盼着新课程实践的“山花烂漫”,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