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通用11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本文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什么样的愿望?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篇2: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篇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篇4:《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甲)(10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 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篇5:《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桃花源记中考题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nb(]sp;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甲)(10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篇6:《桃花源记》中考三轮复习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三轮复习试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未果,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魏晋( ) (6)处处志之( )
(7)屋舍俨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还家( ) (10)乃不知有汉(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渔人甚异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属( )
(15)怡然自乐( )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
(17)欣然规往( ) (18)豁然开朗( )
(19)咸来问讯( )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二.判断。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5.本文包含许多成语,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们来到大新名仁田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中。”句中“世外桃源”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在这里比喻什么?
7.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
8.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9.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11.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12.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5.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6.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17.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2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游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2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2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9.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30.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
3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3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36.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8.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39.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40.有人认为《桃花源记》跟我们当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合拍,而且增长了人们消极避世的惰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3)田间小路 (4)妻子及儿女 (5)不要说,(更)不必说 (6)做标记 (7)整整齐齐的样子 (8)互相通达(交错相通)(9)通“邀”,邀请 (10)竟然 (11)值得 (12)对……感到诧异 (13)都,全 (14)类 (15)愉快的样子 (16)对;向 (17)计划 (18)敞亮的样子 (19)都(20)邀请
二.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三.(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6)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7)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8)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11)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12)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四.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5.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6.原指与现实社会隔阂、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里指后者。
7.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8.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9.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0.能结合文章内容;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11.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12.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答出后面一点即可)
13.突出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14.世外桃源;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15.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能言之有理即可)
1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17.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18.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19.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2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2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2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6.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7.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29.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0.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3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⑴源中生活安宁,⑵能安居乐业,⑶和睦相处。
3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5.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6.(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7.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38.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39.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40.示例:不认同。《桃花源记》看似写隐逸避世,其实是写理想社会,写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其精神实质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颓废。
篇7:各地中考作文试题集一
罗化清(辑)
1.浙江省义乌市中考作文题。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习惯养成、难题探究、同伴合作、社会实践……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长。请你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中的空白处可填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台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相处”为题写一文章
3.20浙江金华中考语文
一颗雄心,是高飞的.翅膀;一颗爱心,是挡风的屏障。坚强的心能高过大山,纯洁的心能宽过海洋。感恩之心可以获取真情,宽容之心可以赢得尊敬,奉献之心可以温暖人间。一颗心,是一束光;万众一心能把整个世界照亮……
请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⑵字数不少于600;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篇8:中考文言文阅读:口技试题集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口技》中考试题集锦
一、《口技》中考试题(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日,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会宾客大宴 会: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
7.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9.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4分)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答案】6.①会:适逢,正赶上。②绝:消失,停止。(各1分,共2分) 7.C(解释为“比”,其余解释为“在”) 8.①宾客们心情稍稍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得分点“意”、“稍稍”)(2分)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得分点“虽”、“不能指”、“端”)(2分) 9.要有民间技艺或民风民俗的名称,(1分)还要有具体生动的描述。(3分)描述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生动酌情扣分
二、《口技》(节选)(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题)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间: 名: 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⑴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答案】7、(每词1分,共3分)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8、(6分)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3分)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3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方能给3分) 9、(3分)B
三、《口技》中考试题(20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 D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答案】8.(2分)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 D.鼓:弹奏。9.(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0.(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四、《口技》中考题(黔东南州(09贵州省)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口技(节选)
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中考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口技中考试题
(3)几欲先走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J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中考文言文阅读:口技试题集]
篇9:各地中考作文试题集二
罗化清(辑)
一.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题,二选一
1命题留在心底的风景
2话题结合半命题给____的一封信
二.青岛市20中考作文题
今年青岛市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有两个,考生任选其一:一个是“×××你误会了我”的`半命题作文,一个是给出“和”字的三个解释,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解释进行写作。
三.年江苏南通中考作文题:
一道风景线
四.2008年临沂市中考作文题
临沂中考作文:素质教育要求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只从课本上、课堂上学知识,而应该从生活中、社会中广泛的学习知识,应该思考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时,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观点,我们应该从社会中、生活中学习知识,从自然生活中学习(一草一木等),从社会万象(一人一事等)中学习,从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等)中学习,我们应该走近自然,师法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无论是学习中,生活中还是社会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从__________中学习_________》
作文要求:
1、不得超出所材料所提示的范围;
2、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3、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五.2008年淄博市中考语文作文题:
半命题作文:( )其实很快乐
六.2008年吉林省中考作文:
任选一题做答。
文题1: 的呼唤
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作。
文题2: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技在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在变化,请以“认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
②感情真挚;
③字数不少于500;
④不得出现考生真实信息。
七.2008年济宁市中考作文题:
以“成长的脚印”为话题或题目作文。
篇10:各地中考作文试题集三
罗化清(辑)
一.2008年杭州中考作文题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我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着你去创造?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
请以“日历”为话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二.乐山市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作文题
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自己及学校的名字。
①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以“选择”为话题作文。
60年前,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30年前,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十五六年前,父母选择了结婚生孩子;今天,中考语文选择了我;明天,我将选择我未来的前途……
②命题作文:
当地震发生后……
2008年福建省永春县中考作文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问题的世界,问题无所不在,它是那样的.复杂而又神秘;疾病、生命、战争、自然、宇宙……它又是那样的现实与贴近;学习的问题、生活的问题、交往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前途的问题……
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你最想倾诉的是什么问题?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三.遵义市初中学业统一考试试卷作文题
根据下面要求作文。
手,或完美,或残缺,或纤细灵巧,或粗壮有力。手能传递真情,为你撑起一片天空,手能托起生命,给你生活的勇气和重生的力量。有人用这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人用这双手慰藉心灵的伤痛。有人用这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有人用这双手营造幸福的生活……
请以“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目
篇11: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发展空间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第②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有何作用?“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博闻广知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 ,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知多少
自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谭必友:《凤凰古桃花源史话?序》)
参考答案
12 桃花源记
⊙收获平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一词多义 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2)寻向所志 (标记,)
6.重点词语解释 穷:穷尽 具:详尽悉:全部、完全。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发展空间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2.(1)是属于道理论据,其作用是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并与下文道理论据 相结合,论证更有力,更有说服力。 (2)是属于事实论据,用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不能删去。事实论据由个别到整体,事实论据更全面,论证更有力。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博闻广知
1.(1)病句: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把“将近”或“以上”去掉(2)因“下台”有被撤消职位的意思,主持人让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可理解为科技人员代替牛厂长的位置,所以牛厂长不自在
2.讽刺当今社会里,一些人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在物质追求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忽视了人格的重要。
3.①比喻,夸张 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