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选7篇)

2025-03-28 11:15:00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选7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精选7篇)

  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1

  《伶官传序》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以此借古讽今,警示当世。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二、知人明史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 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2.题解

  (1)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2)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3)《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4)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tip:书序、赠序、宴集序)

  3.历史背景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

  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李克用(晋王)的长子。李克用是突厥后裔沙陀人,曾经被唐朝重用又赐皇姓李。李克用因不满朝廷调遣任命,父子曾共同反叛唐朝。当唐都长安被黄巢占领时,唐王赦免其反叛之罪,任命他为雁门节度使,要求其戴罪建功,领三万铁骑攻打黄巢。李克用勇猛异常,攻入长安,逼黄巢逃奔出城自杀。李唐江山倾覆后,李克用仍执意使用唐朝年号。后来其墓就置建于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

  李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因为昭宗对李存勖说了一句“此子可亚其父”,意思是说使他的父亲成为亚军,超过其父,因而得名“亚子”。

  后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4.本文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讽谏当时君王。

  三、研读文本

  1.正音正字

  盛(chéng)以锦囊故方其盛(shèng)也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

  及仇雠(chóu)已灭乱者四应(yìng)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yú)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以三矢(shǐ)赐庄宗

  2.文段赏析

  (一)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的作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例证法: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李存勖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

  (二)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为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一猪一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前面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三)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报仇成功的消息禀告先王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向东逃跑,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流下来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虛得到好处。忧思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使性命丧失,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四)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所以当庄宗气势强盛时,全天下豪杰没有谁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被天下人耻笑。可见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累积而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3.线索梳理:

  庄宗大事记

  时间年龄事件结论教训

  盛908年23岁受命继志

  忧劳可以兴国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15年衰3年逸豫可以亡身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一夫夜呼

  4.思路梳理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千古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3.启示: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重点)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反馈

  四、教学过程

  (一)提要钩玄寻挈领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学习文言文读必不可少,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

  生:读课文

  师: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事例,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同样作为史论文,你找到《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在哪里了吗?他又是以谁的史事展开论证的呢?

  生1:明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

  无怪乎——《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不仅如此,呜呼2字,还为全文笼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

  师:“呜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开篇便言呜呼,你觉得这“呜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悲凉、痛心、痛惜、叹息、感慨、惋惜、慨叹……

  师点拨:叹惋,作者是用慨叹语气起笔的,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应该是沉重的切入,些读得沉重些,语重心长些。同时,还要注意反问句,语气强烈,突出“人事”的重要。还要注意“哉”字的感叹语调。)你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一下这种叹惋吗?

  生1、2,齐

  (二)盛衰得失析人事

  第二段——

  师:怎样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叹惋呢?那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步子且看庄宗如何得天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晋王三矢——遗恨、期盼

  庄宗受矢——遗志、使命

  师:你能感受到晋王的遗言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吗?——满腔仇恨,抱恨终身,满腹期待。

  假设你就是晋王,你会怎样说出这几句话?——生1尝试。师点拨,生齐读。

  想象当时庄宗听了后是怎样的表情与感受?——含泪从命,坚定复仇信念,立志发奋图强。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译)

  我们把其中的动词一起圈出来吧——“受,藏,遣,告,请,盛,纳”。

  由此可见唐庄宗做了什么一目了然——受三矢、铭父志、勤克勉、身行之——尽人事

  一面是恨之深,一面是行之切,我们分开来读,再感受一下吧。(生1+同学读)

  第三段——

  师:事波动,情波动,我们的声也会随之波动,清人沈德潜评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而前面的叙述尚算平缓,真正的波澜已在第三段兴起,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第三段,初步感受一下这抑扬顿吧!

  生读。

  师:我觉得这一段只两个字而已,——盛衰,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我们就先细剖一下曾经的过往。

  请男生读课文内容,女生读评注内容。

  (幻展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908年,李存勖受父三矢,912年,李存勖破幽州,绑燕父子,俘燕王至雁门,于坟前祭先父。]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923年,李存勖破大梁,梁末帝为避羞辱,命部将皇甫麟杀己;部将皇甫鳞悲痛之至,随后刎颈自杀。李存勖用匣子装梁君臣首级,漆封匣子,藏之太庙,以告亡灵。]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系燕父子,函梁君臣,报仇雪恨,成就功业,还矢先王,告慰祖先,声威壮盛,惊天动地!]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仇敌灭,天下定;宠伶人笑开怀,失社稷哭无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926年,皇甫晖作乱起兵变,史彦琼按兵不平定;戍卒叫,乱军起;四面楚歌,八方受敌。]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李存勖仓皇出征,李嗣源已占汴京,急忙之中往西返,二万五浅名随军多已逃散。家已无家,国将不国!]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存勖置酒悲啼,问计部下;百余将断发示忠,君臣相泣。]

  师:你觉得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试分析。

  (1)两组感叹句——,将和进行对比。

  (2)一系列动词——将和进行对比。

  (3)一系列的时间——将和进行对比。

  点拨: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生结合《五代史》中的相关记叙,谈谈自己的看法。(幻展示)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忘父志、好俳优、宠伶人、身溺之——失人事(师板书)

  (4)抑扬的情感,将作者对庄宗盛时的赞赏和对衰时的叹惋进行对比。

  师:这一对比,现在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开篇欧阳修的叹惋了,什么来?一起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是盛也人事,衰也人事啊。这一盛一衰,一抑一扬,不读都不对不起欧阳修,小组共读,选出代表展示。

  生活动

  师点拨:盛的部分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扬,高亢、昂扬、读出赞叹之情。衰的部分呢?——降,低沉、沉重、读出叹惋之情。齐读。

  师:盛衰之差还在人事啊,用本段最后一句话说也就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师板书:忧劳、逸豫)

  师:写到这儿历史也有了,道理也说了,看来最后一段也没啥用喽。

  那有什么用?——大声读,一会儿告诉我答案。

  生活动。明确——交代 写作目的。

  (三)以史为鉴知兴替

  师:当时的北宋王朝又是怎样的局面呢?补充历史背景。

  (幻展示)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虽称“盛世”,但其实已危机四伏。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师点拨:“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以沉重的心情、哀婉的语气向北宋统治者发出了的警醒的告诫。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要防祸患于忽微,切勿沉浸于所溺,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借古讽今,借古鉴今啊!

  师:我又想起课堂导入时的那几句话了,我们一起再来一遍: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欧阳修用三个关键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哪三个关键句?——这不就是一部盛衰论、兴亡论、得失论吗。

  同样作为史论文,我们把《伶官传序》《六国论》《过秦论》做一下比较分析。

  生活动思考总结:

  1、内容联系

  (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借古讽今,借古鉴今。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问题。

  2、语言魅力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铺张杨厉,极富文采。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伶官传序》语言:抑扬顿挫,摇曳多姿,感慨摇深

  3、论证方法

  (1)例证

  (2)对比

  (3)……

  4、意义深远,不限于当时,现实意义久远。

  (四)读写内化明启示

  请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给我们的启示入手,写一篇议论文。

  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3

  学习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xxx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