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2025-02-25 19:48:36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1

  上好每一节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但初一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来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生动,又能“收放”自如呢?我在一次次思考与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必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知识与课堂教学环节相互利用,互相渗化、融合。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今反思如下: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美术文化及文史知识的认识。如我上《漫画》课时,没有单纯教学生如何画漫画,而是让学生了解、思考环境保护问题。“三毛”所处的生存背景和社会问题,渗化了历史知识、环保知识、社会伦理知识、旧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等。学生有参与、思考,发表不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在美术作品、艺术家、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设了一座心灵的、情感的桥梁。

  2、加强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上课时适当渗入了历史、地理、文学、运动学、哲学、佛学、书法、音乐、舞蹈、武术等知识,不局限于美术领域里的知识传播。

  3、上课有时没注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的变化,未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未有游戏、音乐、电影、动画等易于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上欣赏课和技法理论课时,容易单调、枯燥、乏味,不够形象生动,怎样把乏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是多年来让我感到“头痛”的'问题。思考暂时的办法有几个:一是借鉴“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阅读、思考,后在黑板上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大方向。二是尽量多准备一些形象的资料,化“平面”的问题思考为“立体”的形象思维方式。三是让学生多参与,多发表意见、见解、疑问。老师尽量不讲出答案,由多个同学回答甚至是争论出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这样也有少数不思考问题的“差生”趁机讲小话、废话,扰乱课堂纪律,关注这部分人的表现,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时候老师就要“一心二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也是现在某些内容教学的“困惑”之处。从长远考虑,我也在思考更换一些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的内容。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2

  曾经听过一堂这样的美术公开课,教材内容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册《标志设计》。

  教师在讲这一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标志并分类。上课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编排,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怎样理解标志设计?;你喜欢哪些标志设计作品,为什么?;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谈它的特点。”

  教师采用分组公开记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有的说标志是公司企业的形象标识,设计是“设想和计划”;有的具体举例说,设计是由思维引发出的并通过计划实施的过程;还有学生说标志设计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应用在交通、金融、通信生活中等等。虽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有错误的答案或偏激的争论,但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从实际生活所见娓娓道来,有的从个人的理解评论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追随学生的思路,参与其中并给予提示,及时支持或肯定学生战胜自我,参与讨论。

  教师的鼓励态度给了学生正面的导向,教学的'结果是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对标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完成作业积极并有自己的创意,他们甚至带着讨论的问题打算在课外去寻找答案。课堂发展处于自然生发的状态。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我们发现,教师的行为改变,可造成相异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把知识讲透,学生被动接受,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学会了,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会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非常关键。美术教师对调整自己教学行为自觉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新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3

  初中美术“国培”活动即将圆满结束,这次网上培训使我极大的增长了教育教学知识,拓宽了美术学科的教学教学视野,加强了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句话,我的感想是:获益匪浅。为了今后工作不断进步,参加这次培训是“国培计划”可以说机会难得。培训的内容很多,也很杂,主要以学习初中美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为主,多是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教师介绍经验、讲授理论知识等。内容涉及到师德、新课程理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学习后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培训学习中的一些感悟谈谈我的认识,与大家共勉。特将本次初中美术国培心得体会收获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

  教书育人,师德是前提。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的`圣神使命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岗敬业的教师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尤其是美术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由崇高的师德,要爱岗敬业,同时,还要不断积极探索,努力学习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彻其中。

  二、要有创新意识,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努力使课程内容表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学会扬长避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当前,农村初中的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应美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教学条件也不理想,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扬长避短,发挥所长,努力增强其学科的影响力。

  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加强美术学科教师的交流与活动

  通过专家的授课、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尤其是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视频解答,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很苦恼的问题则迎刃而解。对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自信心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本次“国培”,让我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美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解答,对自身今后该努力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决心在今后教育教学中会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4

  1、诱发学生产生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可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走进美术知识的世界里,体验收获美术技能的过程。作为教师,为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进度提出各种假设,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课程表设计》这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一张课程表,然后在这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课程表由哪些横线和竖线所组成?”“课程表一共有多少方格?”“课程表的结构与其他表格的结构有什么不同?”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假设:“如果构成课程表的不是直线与横线,而是一些弧线,那将会如何?”然后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课程表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学生通过多种角度的观察、全方位的思考,自然就能总结出课程表的总体特征。

  2、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就是学生对名家名作或者教师的言语进行质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是不允许学生产生质疑的,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名家名作也是非常经典的。然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一切创新,都来源于对原有形态的质疑,只有在怀疑的过程中,才能推动认知的发展。美术学习也需要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生活知识怀着质疑的态度,需要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求知、乐于探索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已有的知识背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创新。教师应该整理和归纳学生发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来自于乡土的艺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家乡有哪些民间艺术。当学生列举民间艺术种类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围绕几个方面对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提出问题,如民间艺术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民间艺术品的差异、民间艺术品的来源等。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自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民间制作年画,是单纯出于过年的需要吗?风筝的制作与年画的制作,有什么区别?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问题答案的精神。

  3、寻求问题的答案

  问题教学法的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答案寻求的'过程,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用个人汇报的形式来汇报问题的答案,然后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也可以用去图书馆查资料、写小论文的形式来表达问题的答案。通过多样化寻求问题答案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在教学《来自于乡土的艺术》这课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小组派选代表,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再由其他组员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质疑。最后可以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把自己探究问题的过程表达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