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傣族导游词2500字(精选7篇)

2024-08-30 13:59:39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傣族导游词2500字(精选7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傣族导游词2500字,本文共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傣族导游词2500字

篇1:傣族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区,橄榄坝,我就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着名旅游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希望我能让大家满意。

傣族园并不就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就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就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曼将寨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就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就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就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就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就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就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就是卧室,这就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就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就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就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就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就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就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曼春满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就是花沁园,曼春满就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铓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就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就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就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就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就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就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就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就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就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就是傣族园内7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就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就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就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就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就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就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路边这一片奇形怪状的树林就就是有名的铁力木林。铁力木俗称“黑心树”,就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两年,傣家人将树枝砍下做柴薪,这些树来年还会在发芽、抽枝。傣族种植柴薪林就是值得称赞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曼乍寨,即厨师寨,因为这个寨子过去就是专门为土司衙门培养做饭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树,就就是傣家人的神树,树下草坪就是深受欢迎的绿色舞台,五个寨子的村民在农闲时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乐地表演民族艺术,既就是演员,又就是观众。

大家请注意听,这就是赞哈为你们献歌。傣语“赞哈”就是歌手的意思,赞哈调较为固定,歌词即兴编成。傣家人贺新房和举办婚礼时,都要请赞哈唱歌。她现在唱的大意就是:欢迎远方的贵客来到傣族园,你们的光临,就是我们傣家的荣幸,希望各位朋友在这里玩得开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这位波涛吹奏的管乐叫做“必”,也就就是竹笛。“必”这种乐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就是赞哈演唱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没有“必”,赞哈开不了口。老人们说:“歌声离开了必,就像菜里面没有盐巴。”再看那边两个傣族男子握着拳头,蹬着腿,莫不就是在表演武术?原来这就是他们在表演傣族民间舞蹈——拳舞。傣族民间舞的特点就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这里,民间艺人还给大家表演葫芦丝演奏、纹身舞、象脚鼓等节目。

曼听寨

傣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等一会到了歌舞剧场,我们可以尽情欣赏。现在请大家坐上电瓶车前往曼听寨参观。

曼听译成汉语就是宫廷花园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听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院内富丽堂皇的诵经阁为一位泰国华侨捐资修建。离白塔不远处有一口不同寻常的井——那就就是公主井。据说,兴建白塔时,曾得到老挝公主南波罕的资助,公主亲自到曼听观察,并挖掘了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过于短暂,白塔刚建造完毕,她也悄悄地告别了人世。村民们非常怀念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儿圆时,村民们都走近公主井,传说从水里可以看见公主洗脸、梳头、照镜子。

公主井旁边有一处奇观,那就就是塔包树。这棵菩提树与静静流淌的澜沧江紧紧相望,它与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树奇观,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视为神圣之树。其实这种景观属于一种植物寄生现象,它就是先有塔,后有树。据说有一位泰国老佛爷曾在曼听讲经,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圆寂后,傣家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数年以后,塔的中间长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视为神树的菩提树。据傣家老人说,这种景观就是一只小鸟惹的祸,因为它吃了菩提树的果子后,没有经过消化,把粪便排到了塔顶上,于就是就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自然景观。菩提树就是一种榕树,它的根系比较发达,现在正由内向外曼延,如果数年以后,大家还有机会再来的话,说不定看到的就就是树包塔了。

勐巴拉纳西剧场与泼水广场

看完园内风物,请大家随我到勐巴拉纳西剧场,这就是云南省旅游景区最大的露天剧场。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观赏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丰富的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就就是从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展翅高飞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们在下午的时候可以在傣族园亲身体验东方狂欢节——泼水节。泼水广场就是景区主要活动区,中心雕像的名称叫做《王子出征》,讲述的就是傣家王子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骑着大象出征,虔诚的和尚、傣家人民为他祈祷祝福,小卜哨们泼洒清水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归来。

傣族就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泼水节就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它就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这里都就是傣族人民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场地之一。在傣族园我们还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与游客们共享泼水狂欢的喜庆,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阅读:泼水节的来历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泼水节这个节日,却不知道其来历。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就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就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傣家人说:“泼透一身,幸福一生!”一盆盆傣家人的圣水,可以洗去心中所有的烦劳和杂念,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留下了对傣族文化的深刻体验。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亲身体验这项特有的活动,就请到服装出租处去租一套泼水的服装。在这里,你喜欢泼谁就泼谁,抛却杂念,尽情感受这傣家独有的风情氛围。

关于傣族园的景点信息我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现在大家就是不就是对傣族这个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尽情去观赏当地的歌舞表演,然后参与到泼水节的狂欢中吧。

篇2:傣族导游词

西双版纳橄榄坝,被人们誉为孔雀般美丽的地方。坐落在橄榄坝澜沧江畔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勐巴拉纳西”-远古的神奇王国。

村寨的竹楼掩映在绿树花丛中。每一座村寨,都是一座精巧的花园;每一栋竹楼,都托着一个绿色的梦。在热情的阳光下,它的每一棵椰子树都舒展着硕大的叶柄,在宝蓝的碧空里婆婆成一幅剪影;它的每一棵槟榔树都挺立着笔直的躯干,意想成为一位位哨兵忠诚的形象,静静地守护在竹楼旁;它的每一棵柚子树都坠满圆圆的硕果,在小道旁频频地向游人点头;它的每一丛香蕉树都扇动着肥硕的绿叶,煽起一阵阵香甜的诗风……

傣族园里最煽情的活动项目要数泼水了。人们把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泼水节仅限于每年傣历新年,但在傣族园里人们可以不受季节时间限制,可以感受到“天天泼水节”的狂欢。

我想:是啊,世界上有哪个民族像傣族一样热爱水?世界上有哪个民族像傣族一样崇拜水?傣家人呱呱坠地之后,受到的是水的洗礼;劳作之后,在水里嬉戏让水消除疲劳,把“水”当做欢呼的语言……水的节日,水的礼花和水的祝福,汇成了对水的全部礼赞。

篇3:傣族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本次对于傣族的导游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傣族导游词 (三)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来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区,橄榄坝,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着名旅游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希望我能让大家满意。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鋩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路边这一片奇形怪状的树林就是有名的铁力木林。铁力木俗称“黑心树”,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两年,傣家人将树枝砍下做柴薪,这些树来年还会在发芽、抽枝。傣族种植柴薪林是值得称赞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泼水节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它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这里都是傣族人民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场地之一。在傣族园我们还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与游客们共享泼水狂欢的喜庆,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篇4:傣族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然国内属于少数,但学术上认为,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本次对于傣族的导游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5:傣族竹楼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刘倩彤。今天我们来戴竹楼玩。

当你踏上傣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进入了绿色世界。远远望去,是一丛丛绿色的凤尾竹和覆盖全球的油棕林。听着,不时有鸡犬声从竹林深处传来,所有的竹楼都隐藏在茂密的绿色竹林中。!!

我们首先来到傣族居住的地方——傣族有200到300户人家,120个村庄,都是由独特的竹建筑组成的。所谓竹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是傣族的传统建筑形式。~~

因为傣族的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止酷热和潮湿,所以傣族人还是保持“竹楼多,傍水而居”的习惯哟!

你看,每一栋竹楼都被竹篱围着。栅栏里有许多植物和品种。请慢慢享用。可谓“树满村,花满园。加油!竹楼下面有一大片宽敞的空地,是留给院子的。

每栋房子都是方形的,两层楼高,楼上住着人,楼下是动物住的木棚。

别看竹楼。很简单。上面刻了很多图案。仔细看,味道不错。

很好!我们现在要去戴家做客。要注意几点。我们将在大厅观看并拍照。记住不要去他们的卧室!很不礼貌。人家不想被人看见吧?

戴竹楼结构简单,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不错。坐下,微风徐徐吹来,花果芬芳。建造竹楼也是傣族的一个特色。一般先打基础,再需要8根中间柱。选列很隆重。当他们被运送到寨子时,每个人都会向他们打招呼,泼水。

他们一直有个习俗:一家盖房子,全村人帮忙,竹楼盖好了,大家捧着。竖起竹楼”的仪式,此时像一个节日,请一个“赞哈”唱歌据说是安全和吉祥的。

我们以唱歌结束了旅行。

篇6:傣族的导游词

关于傣族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著名的傣族聚居区,橄榄坝,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著名旅游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希望我能让大家满意。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著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路边这一片奇形怪状的树林就是有名的铁力木林。铁力木俗称“黑心树”,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两年,傣家人将树枝砍下做柴薪,这些树来年还会在发芽、抽枝。傣族种植柴薪林是值得称赞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泼水节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它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这里都是傣族人民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场地之一。在傣族园我们还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与游客们共享泼水狂欢的喜庆,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篇7: 傣族竹楼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x旅游社的导游:x。今天你们的旅游之路将由我给你们介绍。我们将要去的就是傣族人居住的土地:傣家竹楼。

走进了傣家竹楼,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都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傣族人住的竹楼,就藏在这浓绿的竹林中了。傣族村的居民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是由这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的,而且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都种着各种花木果树,这可谓“树满寨,花满园”啊!

走到这里,有些游客问啦::“傣族人靠水边建那么多竹楼干什么啊?”哈哈,这一点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多起竹楼,傍水而居”也是傣族人的民居特色。竹楼构造非常简单,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着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都用茅草编的草排或木片覆盖,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改用了瓦顶。

傣族人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里就可以看出傣族人淳朴、团结互助的民风。

下面大家可以自由观光,也可以与傣族人进行交流,不过要注意安全。2小时后,大家在此集合。祝大家玩得开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