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九零后》观后感(精选17篇)"关于说说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精选1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九零后》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2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3最近一段时间“躺平”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平”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4本质上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不管看电影还是电视剧,或者看书,或者听到鼓舞人心的音乐,在激动人心的时刻总忍不住鼻腔发酸、热泪盈眶。昨天,陪着女儿看《90后》。当看到“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徒步行走向昆明的一路上,除了忍饥挨饿,还要忍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土匪的骚扰的时候,心中就升起一股感情。当看到他们一路上不畏困难险阻不畏生命危险还在采风、作诗歌,发现生活之美时,我感动于他们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我们破碎的祖国的热爱。当我看到他们一路上还在研究水车的工作原理,我感动于他们科学的精神以及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
当他们胜利到达目的地,在西南联大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学习。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为祖国做贡献。纵然深陷战火,依旧坚持教育救国。当战火烧到云南,国家需要西南学子拿起枪去保卫家园的时候,西南联大“八百壮士”弃笔从戎,虽死不悔。后来,有一些学子就读于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当祖国需要他们时,他们毅然抛弃了美国的地位以及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归国,为了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名字,我们当然耳熟能详。这让我看到了责任。
当我看到98岁许渊冲老人,戴着花镜,用电脑翻译着文献,看着98多岁的阐释着文艺女青年最优雅的姿态的杨苡老人,还在笔耕不辍,忽然发现,人到中年真的不算什么,我还很年轻,还可以做好多事。不由得,我就有了一种力量,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90后,给了我很多感动,改变了我的认知,我将为了我自己去努力!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5不同于《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
近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6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安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弥漫,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7“西南联大不是简单的1+1>3,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徐蓓说,历史上中国大多是私塾学院,并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后来向西方学习成立大学,从起点就是国际化的。而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的“强强联合“,更是令“西南联大”既有西方的先进思想,又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联大选址昆明也是这所大学能够获得得天独厚优势的原因之一。徐蓓说,当时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是,要与国际接轨,“昆明跟滇越铁路接轨,连接到广阔的欧洲、美洲,多多少少还是可以跟国际有相对通畅的联系。”
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致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刚满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谈起考西南联大有多难?直接“凡尔赛”地说,“一考我就考上了。”
“翻译家杨苡在采访后戴上耳机,我问她听什么,她说‘这是我的小快乐!’我一听,原来是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忆起采访时遇到的动人故事,徐蓓依然记忆犹新。
尽管已是白发苍苍的“九零后”,每当忆起青涩时期的故事,那种“老顽童”式的可爱与幽默,竟还是那么青春!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与少年时如出一辙。
《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们谈恋爱、同学之间的互怼,对老师的‘不屑一顾’,现在的观众依然会心一笑,那是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
她希望以这部影片鼓励年轻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困惑,关键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来,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状态,无需回避,“看了电影你就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我的经验是不停学习,不停修正自己。”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8西南联大这段历史真的值得我们去了解,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当初这种学子满怀赤诚想学以报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我有认真思索过怎样的纪录片才是优秀的纪录片呢,我想应当是有内容、画面美、配乐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主要有西南联大的九零后们的访谈和配音演员们配的那些过往历史及已逝先生们的文章话语,再配上赏心悦目的祖国大好河山画面、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虽短却精良的美术动画,配乐也都来的恰到好处。
最后说一下戳我的笑点与泪点吧。最好笑的肯定是理工科与文科对于联大教学方式截然不同的态度那里。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杨苡女士回忆她的丈夫赵瑞蕻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穿越时光还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泪点可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让人红了眼眶。我的第一个点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汇合成立西南联大,第二个是联大学子从军,第三个是朱光亚号召海外学子回国,第四个是两弹一星的画面那里。
纪录片里有不少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但他们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记住的人,特别是在这个国士们陆续离开我们的月份。“他们如日月星辰一样伴随我们,却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9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西南联大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联大》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
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联大”学生的风骨和担当
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联大》,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
拍完《西南联大》,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
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联大》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联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0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90后的坏女孩》,觉得其中有很多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我的女儿就是90后,虽说不具备非主流的“自残、颓废、走向死亡”这一怪说,但的的确确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孩子。《90后的坏女孩》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向90后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教育课。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权利、没有资格去埋怨父母”;“每一个有总题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两个有问题的家长”;“心不一样,相由心生”;“爸爸妈妈不要吵架、不要离婚……90后的孩子一样能成为祖国的栋梁……”是啊,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就很难,需要人从内心深处去领悟它的内涵。
通过孩子的自述,似乎给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敲响了警钟,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是否也存在片中所说的现象呢?答案是绝对的。于是试着与女儿的重新沟通,发现我们娘俩的天空总是晴大于阴。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1《九零后》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的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录片。影片围绕着包括杨振宁、王希季、许渊冲、杨苡等16位均龄96岁的“九零后”大师的`回忆展开。讲述了上世纪30、40年代,他们在西南联大躲避战乱、求学、奋斗并抗争命运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为避免战乱的影响,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学校于1938年二月决定分三路迁往昆明,其中有男生200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走6000多公里前往。同年四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既西南联大。
铁皮屋顶的教室、茅草铺设的宿舍,简陋的教学生活环境正是当年的西南联大最大的特征。但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的环境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有志青年前来学习。他们在这里求学、成长,也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2身为一个90后,我虽然没有视频里那个女孩的行为那么夸张,可我也会与我的父母作对。和他们吵架、不回家、去娱乐场所……现在想想,原来的行为真是太幼稚了。过了一年不知今昔是何朝的日子,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其实,这个电影我之前在学校已经看过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感触很深,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再一次观看这个电影,我必须承认,我不该那样的对我妈妈,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还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很庆幸,我比电影里的'女孩幸福,我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有一个十分爱我的爸爸,这一切都是会属于我的。只是在这之前我没有好好珍惜。
我的妈妈为了我作了很大的改变,这我都知道,只是她对我只是一种怕,怕我变坏。我没有和妈妈好好沟通,所以我也不知道妈妈内心最真诚的想法,妈妈也不了解我内心在想什么。之前觉得妈妈从未想过要去了解我。现在妈妈开始会考虑我的想法了,我脾气也没有那么暴躁了,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吧。我至少学会了一丝丝的去理解她,她也会理解我。
故事里的女孩是19岁,我才17岁,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领悟到她那种程度,但我会尝试去做。此时,我真的只想告诉我的父母,有些事情真的是情不得已。生活中有许多的无奈,我会尝试好好和他们沟通,告诉他们我最真实的想法,让父母尝试相信我。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3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4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
一个90后,观看着“九零后”的青春故事。他们是平均年龄90多岁的国宝级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
这部纪录片,是“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的一次交流对话,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为爱国而读书的信念,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困难岁月里,西南联大却大师云集、学术多元、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先辈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观影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史增信的.理解。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触动我的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在国外学业所成,本来可以选择远离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但他们义无反顾回国报效,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们作为新一代90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心里一定要装着信仰,装着国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更加牢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为了国家的越来越好,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56月25日,在参加了红色电影活动后,我的内心深有触动。90后的我来看90后的他们,一群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小孩”。人均年纪90+的他们依然笔耕不啜,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光滑的鼠标上摩擦,或翻译作品,或帮助新一代科学家解决火箭,高铁等工程问题。这群90后老人记忆中的西南联大,虽仍拂不去战火的伤痛,但其中饱含的同门之谊,甚至是对老师的呛声,让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岁月。
片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杨苡,《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闪烁的光芒一层层笼罩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不免让人疑惑片名为什么叫90后。看着他们名字旁边的.年纪,才知道这群毕业于西南联大的“90后”,都已经90岁以上了。曾经,他们与今天的90后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纯真年代,在西南联大度过。即使毕业了多年,近乎百岁,他们也依然纯真。
为什么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联大,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也许邓稼先的话就能解释,当他认为一个人纯粹,就说:“这个人真pure!”西南联大的他们,最“pure”。因为有最纯的理想,他们才走完了这段文化长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兴业,须人杰”,机械系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简单九个字,串起学子们的共同志向。国家的'命运,再次与一群青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他们在最“穷”的学校听课、生活,头顶可能有随时落下的炮弹。即使这样,老师也专注求真,学生心无杂念地求学。教室是铁板屋顶,四周是泥土糊的墙,方窗没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纸。有的教室没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来的窄小“羊腿”用来给每个人放书、做笔记。
影片最后,杨苡回忆到巴金曾对她说过的话:长寿是个惩罚,她则轻笑着说:活着就是胜利。可可爱爱的人,永远年轻。“90后”的他们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回忆,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雄心壮志,活到老,学到老,尤其看到许渊冲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仍旧学着使用电脑,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把握好当下,同时感恩的活着,日子会越来越好!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6九零后,在我的映像中,他们还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穿着潮流,发型时尚;但影片中的九零后,他们是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古稀老人,他们经历了战火纷争的年代,他们是国宝级的大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两弹一星”之父、有院士、有人文大师;然而,在影片所呈现出的岁月中,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十八、九岁的.年龄,同样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悲情岁月里,一群年轻人仍然没有忘记学习,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所了不起的大学“西南联大”诞生了,《九零后》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就是这所大学中的人和事,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关于青春的电影。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我们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7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他们是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上九十岁的上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
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西南联大是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平津沦陷。南开大学被炸为废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被迫停止办学。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北大、清华、南开决定合并,南迁去昆明和蒙自。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悲情岁月里,联大却是大师云集、学术多元、重德重实务的高雅天地。
西南联大精英蔹萃、入才辈出,富含独特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蕴含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教有意义。作为固举信涵养信念的精神家园。在先辈精神的引领下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始终牢记训词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苦练能力本领,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当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守护凡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力军、国家队。通过观影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史增信的理解,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打动着们,影响激励着我们。再更加牢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在推进队伍转型强能中发挥更强大作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享迹,让自己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骨干只有更加深入坐面学身党的历史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以上电影《九零后》观后感(精选17篇)的内容,由互汇语录网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