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印度数学》读后感(共3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印度数学》读后感,本文共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印度数学》读后感
《印度数学》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书名《印度数学》,和封面上的小标题―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学课。我就在想,印度数学?它和我们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么?数学还有不同的?“最神奇的数学”,为什么神奇?神奇在哪?难道不用加减乘除?带着满心的疑问,我翻开了书。
书里讲的也是加减乘除,那神奇在哪呢?它的神奇就在它算式的算法。咦?难道不是按个位,十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吗?没错,印度数学的计算方法还真不是这样,不信?我举个例子吧。比如两位数减两位数:92―43,它的计算方式是把92分成90+2,43分成50―7,再从高到低计算,整数相减,个位相加。
我最喜欢的'是“结网计数”这篇,因为它完全是用画图来计数。
书里还有许多计算方法是我看不明白的,比如面积计算法,一元一次和两元一次的计算。
果然,印度数学的这些计算方法和我们学的很不同,但是真的很有趣。我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数学还有这样的啊。
篇2: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尔三次赴印度,写下了有关印度的三本书,这就是:《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印度三部曲》在评论界评价极高,与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齐名。一次,总是在13年之后,奈保尔再次踏访印度,这是一种巧合吗?印度,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英属特里尼达岛上的印度移民之子,究竟是怎样一种魂牵梦系的感觉?“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在世界另一边的`特里尼达,他们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的社区,我在那里长大――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1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就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使我着迷的,就是奈保尔的这种叙述语调,这种抒情自省不无迷惘的语调在《印度三部曲》中无处不在。
奈保尔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令人欣喜的。奈保尔回到家乡面对族人那种欲亲近又逃避的感觉如此真切而富趣味。个人的观察与趣味要远远超越狭隘的道德。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力是一流的,叙述的技巧也是一流的。对印度沉郁悲怆的感情与分析中,永远夹杂着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思想的光芒不时在字句中闪烁。
游记《印度三部曲》也像短篇小说的集锦,如同那本著名的短篇集子《米格尔大街》你也可以当作描写特里尼达的散文来读一样。人物、情节、对话是《印度三部曲》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奈保尔的观察与描述之中,既显示现实的凹凸感,又显示文学的经典性。
我发现当我第二次重读《印度三部曲》时,我还是不能把它像一本平面的书那样很容易地消化掉,这就是说,我又一次被奈保尔的文笔迷住,又一次被局部理解、整体不能把握之遗憾而困惑。这就是你跟一颗伟大而杰出的心灵的距离,永恒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才使我们这么迷恋读一本好书吧。
在这么多获诺奖的作家中,奈保尔是使我最感亲切最为敬佩的一个,也许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的无与伦比的现代感。对于家乡与祖籍,他是一个过客;对于立足的文明世界,他又是一个“异乡人”。他不断在探索着外部世界,也即是在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永无宁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奈保尔笔下印度的困境,也即是我们的困境。大师与非大师的区别是,他写了局部,却又像写了全体。
篇3:《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读后感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读后感
印度,一个与我们有相似命运,却在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国家;印度,一个与我们接壤而居,相互影响至深却与我们相知甚少的国家;印度,一个和我们有悠久深刻友谊,却是需要时刻提防的国家。印度,我们需要了解她!特别是近代复杂的历史以及有近代史造成的民族心理和现存问题。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详细地介绍了自莫卧儿末代皇帝到1947年“印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历史时期。林承节教授更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这段独特的历史。 应该说,印度是“日不落帝国”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殖民统治典例。从区区数人,到利用莫卧儿帝国王公私欲赶走荷兰人,到利用皇帝的昏庸懦弱、王公私欲和旧印度政治制度上中央集权不足,地方权力过大的缺点,通过近百年的软硬兼施,最终将庞大的帝国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英国在印度的征服之路可谓完美,运用的最少的力量得到最多的收获。此后,印度不仅成为英国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更是直接或间接“义无反顾”的承当起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艰巨任务。印度土兵征战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的血泪并不是用于挽救祖国而是致力于建设殖民国家,这种行为对中国人而言是叛国、汉奸。但是,近代三百多年来的印度人几乎都将为英国效力视为一种义务与荣幸。甚至,独立后的六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坚持大不列颠联盟的一份,宣誓效忠英王。这一切,让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民族心理固然是三百多年殖民统治下,英国人的“杰作”,更是印度人崇信印度教与佛教的体现。中国人无需学习印度人,向侵犯我们的敌人献媚,但是否可以学习印度人,放下仇恨呢?! 历史,是个微妙但也唯美的女子。她让人难以理解,但也用她的经历无声的解释了一切。曾经,我无数次质疑尼赫鲁和阿里真纳的选择,为何他们会在历经常年艰辛奋斗之后,欣然接受英国“分而治之”的《蒙巴顿方案》。如今,通过印度在殖民统治的历史,我明白了。古印度的分裂是一种必然趋势,近千年的莫卧儿帝国分而治之的传统,三百年来殖民者的挑拨利用,不同宗教之间的猜疑和不同种族之间的争斗,早已使这一切无法挽回。“分而治之”的确符合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现实。尼赫鲁看到了,阿里真纳看到了,蒙巴顿也看到了。其实,甘地何尝看不到?只是,他的爱国之心和对国家发展之路的长远顾虑驱使他在历史浪潮下孤独地呐喊!事实证明,他的顾虑是正确的。可惜,他走得太早了。其结果就是不完善地分割。以致日后三次印巴战争、孟加拉独立和党族之争不断。历史似乎解释了,又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今日克什米尔之争影响到中印巴 三方关系和中亚安全。解决之日遥遥无期,和平举目难望…… 中国人理解印度史,不是为了印度,是为了中国。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以本人拙见,中印之战在本世纪难以避免!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给了我一份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