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精选13篇)

2024-11-10 13:03:31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精选13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本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篇1:《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小巫,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放暑假后,花几天功夫看完她写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深受启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她和孩子“划清界限”的出发点和做法与我的对“划清界限”的理解截然不一。我的理解是,“划清界限”就是给孩子指定好一件事的条条框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务必遵守,认真去做,家长不姑息、溺爱,让孩子八九不离十的按指定的方向去做,做好了,就能得到发展。现在看,这种想法里面加入了很多家长的意愿和意志,并没有真正从孩子的自身出发解决问题,想孩子所想,即使出发点是对的,但带有强制性。小巫的“划清界限”也有不娇惯、溺爱、纵容孩子的意思。不过从意义上讲没有“强制执行”一说,她主张“训育”孩子。

古人说“训育”就是教诲抚育,而“教诲”就是恳切、耐心的启发开导。多么深刻的一个词,小巫做到了,从案例中看出她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不得不说,小巫有一种大家风范,教育思想深刻,并置用于实践。首先,作为家长,要有清楚、深刻、理智的'洞察能力,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原因是什么,即使有时哭闹、发脾气甚至对家长的“恶语中伤”,都有其原因,要“揪根知底”。而后,给孩子以理解,和孩子“共情”,分析“不良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麻烦,分析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这件事情还可以怎么做,一件事至少有三个解决的办法,给出更好的几条建议让孩子选择。如果孩子执拗下去,那么按事情的发展,后果自己承担,不带有“惩罚”的性质,让孩子接受自然而然的事情的后果,这就是“训育”。

全书的点睛之笔有必要重温------“好母亲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她时刻接受孩子发出的信号,正确的诠释这些信号并且及时的、恰当的做出反应。虽然她好像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当她选择不必满足时,她则非常巧妙,及认可孩子的感受,又能够提供一个适合的替补办法。她根据孩子的信号和感受调整自己的反应。好母亲不会拒绝、干涉、或者忽视孩子。”小巫“训育”孩子,源于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其实想一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适用于任何人际交往,和别人打交道,首先你要知道人家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骨子里”而后根据不同的从属关系,决定怎样打交道,怎样做才能最好,对事情的发展最有利。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各种行为习惯心知肚明,洞察学生,而后“共之以情,晓之以理”,抓住“厉害”加以引导,给学生以最好选择,引导学生向最好处发展。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文字中看到了小巫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遇事不惊,坐怀不乱,有一种大将风度。

我相信,在她的生活中,即使遇到什么困难和麻烦,人的、事的、物的,她都能泰然处之,“开源节流”把关节打通,把事情疏通好。也许这就是人成熟了的一种标志吧!得到启示,从现在开始,遇到问题会动脑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以积极态度应对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控行为,把控大局,疏导好自己,而后才能服务别人!

篇2: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起先我是怀着一种非常明确的目的直奔它而去的,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很多困惑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指导或者说是引领。在读的过程中,时有停顿,有时觉得这本书解决了我心中不少的疑团,对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更加理解了,因而更加宽容,越发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对待他们了;有时,又觉得书中介绍的一些做法或想法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一定的差距,要真正照书里边的实施,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时读时想,心中的想法千回百折。我想,这本书引发了自己对平时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的思考,这应该是我读它的最大的收获了。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莱迪丝。布朗说:“那些最隐蔽的、最私密的东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小巫在这个章节中,提醒着每个父母:孩子是无辜的,是无助的',不要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让无法反抗父母的孩子,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时,先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否自己潜意识中有某种不安全感。

潜意识真的这么可怕吗?我对教育孩子时所感觉到的压力和恐惧,难道来源于我的潜意识?我顺着小巫的思路反省自己:我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内心恐惧吗?我有自己都不愿意碰一碰的恐惧吗?当我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我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吗?

首先引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谈谈我读后的最深刻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相信很多父母每次看到别的小孩在生人面前能歌善舞、嘴巴甜甜,而自己的小孩总是缩在后面,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也还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很少当众数落宝宝胆小怕生。其实回头想想,真的是我们过分的保护了他们。小巫说得好,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看了这本书,还有一点深有感悟的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小巫说,孩子好了,不是父母的功劳;孩子坏了,父母肯定有责任。如果没做到这样的心理状态,也是没有划清好界限。可我不这样认为,孩子好了,那是就是因为我和孩子划清了界限,及时把许多束缚许多不好的影响从他身上移,让他自然成长,这就是我的功劳!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书中小巫说到,孩子最需要我们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今后,我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蹲下身来,倾听孩子,感受孩子,接纳孩子,努力做个好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关爱和引导下,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篇3:孩子教育心得体会:珍爱生命,请和所有孩子划清界限

今天的新闻真让人咋舌,多久没有这样劲爆的消息了?多久没有提供这样绝好的机会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了?

昨天晚上六点多,重庆一个十岁的男孩,仅仅因为正在看电视父母让他去写作业,并强制关了电视,居然从20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无论是看这个男孩的年龄,还是事件的严重程度,都觉得痛心和可惜。真替男孩的家长感到悲哀。但如果他们不改善家庭教育的状态,以后再养育孩子,还会有悲剧发生。

猜测这个孩子十年来的成长轨迹,我想父母肯定多次扮演了纵容与溺爱的角色,或者多次站在对抗与僵持的立场。

纵容溺爱出逆子,对抗僵持出悲剧。无数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孩子是很容易情绪化的,只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但是家长是成人,绝对不能以情绪对抗情绪。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都体验过这样的痛苦过程:本来不是大事儿,比如不能满足孩子的某个愿望,孩子情绪化,发脾气,哭闹;凡是负责任的家长都会指出孩子这样做的错误,但是孩子的情绪却只能在这种指责下进一步恶化,这时大部分家长都淡定不下来了,也开始生气。成人这时生气的原因很复杂——孩子发脾气,自己没教育好,没面子;孩子对父母发脾气,成人的尊严无处搁放;孩子折腾得太厉害了,必须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这几种原因都会造成家长被孩子的言行激怒,最终形成的家长和孩子的对峙,而对峙的结果已经不再是讨论这件事本身的是非对错,往往早已经演化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可怕的人身攻击。

很多老师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在课堂上,某个任性的孩子表现不佳,老师提醒,孩子感觉没面子,加剧表现不佳,老师更生气,加剧批评的力度,孩子的怒火进一步增长,达到了冒犯老师的地步,老师更加生气,失去理智……但是回顾这件事情时,大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刚开始这事儿跟老师根本没有关系。或许只是学生心情不好,或者想出风头而已,并非针对老师,但老师的行为却像导火索一样一步步地把孩子心头的怒火引向自己,最后让事情达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以上两种情况,皆因成人与孩子没有划清界限,把孩子的情绪当成了自己的情绪,用孩子的错误惩罚了自己而已。

上班初期,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般比较懂事的孩子,在第一次提醒时就收敛了自己,但是总有那些任性的却又极要面子的孩子,他不断挑战你的容忍度,最终让你爆发。但爆发之后,作为老师你往往会追悔莫及。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交流时,说到她年幼的孩子有时候情绪化严重,如果满足不了他提出的要求,孩子就会闹情绪,生气,发脾气,不断磨妈妈,直到妈妈答应他为止。

这让我回忆起了小九的小时候。

忘记在哪本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三岁之前孩子的愿望都应该尽量满足。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懂事,刚出生时,他感觉自己是和妈妈一体的,他的愿望就是妈妈的愿望;渐渐的他会和妈妈分开了,他又感觉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到了三岁之后,就应该试着去引导他不能按照本能想法去做事,而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记得小九在三四岁时,特别任性,如果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他会大哭大闹,一蹦三尺高,哭天抢地,大有“以头抢地”之势。出门时还会收敛一些,在家时情况就比较严重了。老人带孩子很容易妥协:“算了算了,就让他那样吧,给他拿吃的吧……”

而我不那么容易妥协,却容易被他激怒,然后就是噼里啪啦揍屁股,直到他因为疼痛屈服。

还有一次,爸爸没听他的,满足他的心愿,他冲过去趴在爸爸的胳膊上就是一口,爸爸胳膊直接见血,爸爸气得扬手就是一巴掌,他可怜的小脸上马上肿起了五指山。

心疼之余,我终于意识到,这是强权下的屈服,非常容易造就孩子懦弱的性格。绝对不可取。但是也不能随他去啊。

因为做老师当班主任,见多了任性的孩子到了小学之后年龄增大,脾气见长,动辄就是雷公电母般宣泄自己的情绪,不管不顾,颇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这样,所以格外关注孩子能学会遵守规则,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时在好朋友的推荐下,读了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感觉很过瘾。总结下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不要让父母给你的影响成为一生的阴影;其二就是不能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如果看不得孩子哭,看不得孩子闹情绪,看不得孩子“受委屈”,你就会跟孩子“共情”,他的坏情绪很快就会传染给你,让你也跟着他一起发起了脾气。

所以,要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懂事懂理,就必须和孩子划清界限。孩子是孩子,你是你。孩子的情绪不是你的情绪,你没必要因为孩子的情绪愤愤不平,气愤填膺。

当一个人不生气,心平气和时,他的智慧就会多出好多倍,而在发怒时处理问题,则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所以,奉劝所有遇到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冷处理,让孩子在一边平静下来,给他空间和时间,也给自己空间,不被孩子的坏脾气感染,渐渐也生起气来。

有一次,两个孩子下课闹矛盾,打起来了,一个男孩子特别激动,恨不能想把另外一个打死,另外一个则觉得自己很无辜,受到如此对待,愤然还击。我先是把他们拉开。

我知道,这时去处理他们的问题,要面对的只能是他们之间无边无际的扯皮和推诿,相互攻击,最终浪费我的时间,可能还会把我惹毛了。

于是,我选择带他们到办公室去冷静一下。

两个人各自坐在不同的座位上,我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支笔和一张纸。

生气是吧,把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想法和委屈都写在纸上。他们埋头写了起来。

等我办事儿回来,大概三十分钟过去了。一进办公室的门,小哥俩喜笑颜开地跟我说:

王老师,我们和平解决了。

我们都有错,已经相互道歉了。

这里面有误会……

还用解决吗?这个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师道尊严被学生的坏情绪搞得颜面扫地了:)

这边是我,那边是你。你再哭再闹再无法无天,那是你的事儿,先冷静下来,你的事儿跟我无关。

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吗?等你冷静下来,我才能提供你需要的帮助。

孩子的情绪冷静后,父母和老师就要开始和孩子谈心了。

注意这个时候,不是指责,不是谩骂,不是对抗,而是谈心。你已经赢了一大半。

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下,孩子必然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老师和家长也必然有办法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划清界限。立好规矩。温柔坚持。冷静执行。奖罚分明。

这是引导孩子遵守规则的五句箴言。

公众号:读书巴学园

篇4:《两个孩子》读后感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关键是能否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扬长避短。有些人发现和了自己的长处,通过一定的努力,结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利用长处和优点在哪,也不知道从哪方面努力,结果在事业和生活上平平庸庸,没有什么作为。象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和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在历史上,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他从小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可他不自卑,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大脑聪明,……后来,他成了美国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如果不是他领导的强大的美国和美国人民参战,那美国和遭受侵略的.其他国家就不可能很快的赢得最后得胜利。

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个子矮的人,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但他(她)们不知道自己也有长处:即“个子矮,一般脖子比较粗、短,大脑和心脏相距比较近,反应比高个子快些。”结果不思进取,在生活和事业上,真的不如一般人;可也有些矮个子,他(她)们知道并利用了这一优点,在一些用脑比较多的行业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两个孩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非常深刻的!

篇5:《两个孩子》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本“王子童话”中的《两个国王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王子在一次狩猎的过程中遇到了危险,认识了善良的小公主。在小公主的帮助下,安全回到了自己的王国。他要娶小公主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却反对他。伤心的小公主,在魔法核桃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慧重新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幸福。

在生活中我常常在手机上可以看到有人晕倒在路上,成年人居然管都不管,只在边上说:“别碰他,可能是讹钱的,大家不要靠近他。”看到这里,我真想好好跟他们理论理论。父母从小就告诉你们要善良,你们呢?做到了吗?幸好世上还是善良的人多,伤者都被人去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也听说有人钱包什么都被偷了,只能借钱,可是有人不借,有人觉得是骗子,当然也有些人选择相信他们,选择借钱或借手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有善良才能获得幸福!

篇6:水孩子读后感

读书能增长知识,使人进步,我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其中一本叫做《水孩子》的书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内容精彩,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百看不厌从中我还学到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汤姆在和他的师傅格林姆斯打扫烟囱的时候,汤姆被当成小偷,他一直跑,跑到了一个叫凡谷的地方,并被仙女变成了水孩子。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其他的水孩子,还认识了惩恶夫人、扬善夫人和一个爱丽的小女孩。汤姆在寻找爱丽的过程中,经过了废纸州,垃圾海,糖果省……汤姆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他最终找到了爱丽,也见到了自己的师傅——格林姆斯。汤姆也改掉了他身上的坏习惯,变成了一个善良、勇敢、坚强、诚实的好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片段最精彩,那就是汤姆救龙虾的那段。汤姆看见龙虾被关在笼子里,便去拉龙虾的尾巴想救他出来,不料龙虾一个用力,把汤姆也拉进笼子里来。正在他们想方设法逃出去的时候,一只老海獭游了过来,想吃了他们。于是汤姆和龙虾齐心协力打败了老海獭,汤姆成功地逃离了笼子,但是龙虾却逃不出来,汤姆费了好大的劲才成功救出龙虾。从中可以看出汤姆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多帮助身边的人。

我今后要看更多的书,增长我的知识。

篇7: 《水孩子》读后感

今天,爸爸给我布置下任务,让我十一放假期间看完《水孩子》。

我今天什么也没干,把精力都放在看书上了。200页的书,从早上看到下午,终于看完了。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打扫烟囱的小男孩,名字叫汤姆,他有一个恶毒的师傅,叫托马斯・格林姆。格林姆动不动就打他的小徒弟,汤姆只有10岁啊。

在忍受了各种苦难后,小汤姆逃跑了,他从约翰爵士家穿过沼泽,爬上山……

终于找到了一个老妇人,老妇人用善良的心救了汤姆。可汤姆由于生病了,身上很热,自己跑到了小河边跳了下去。就在这时,仙女们把他变成了水孩子,把他洗得非常干净,把他的躯壳也洗掉了。

小汤姆脖子上多了一圈儿腮,身上多了一件洁白的小衣服。

可是淘气是男孩子们的天性,汤姆搞了很多恶作剧,把石子喂给海葵,挠珊瑚的痒痒……

仙女们为了教训他,让他身上长出了海胆一般的刺,喂他石子,从此,小汤姆再也不敢淘气了。

有一个叫艾莉的女孩子,是爵士的女儿,最后也变成了水孩子,在她和仙女们的帮助下,汤姆见到了自己的师傅,可他的心早已冻成冰了。

最后汤姆和艾莉快乐地生活着。

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1、坏人没有好下场。2、干什么事只要坚持就会成功。3、不可以以大欺小,要不然会受到惩罚。

实际上,我觉得这本书挺没意思的。

篇8: 《水孩子》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读的书是,》水孩子》,这本书很好看,故事写的很生动,又写得很具体,是英国十九世纪作家查理。金斯莱写的。故事中主要写了这个扫烟囱的孩子一生经历。

一个扫烟囱的贫穷孩子叫汤姆,一直过着被师傅葛林先生打骂的生活。一次,他因为被别人误会躲避人们的追捕时,沉睡在水中,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认为他溺水而死,其实他没死,水中的仙子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形体,一个小巧的身体,不死的,能在水中和陆上生活的身体,他在小河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也和生活在水中的水中的动物们交了朋友,认识了它们,了解和它们交往的过程中,汤姆熟悉了它们的习惯。经过水仙子爱的教育,汤姆渐渐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懂得了“以人之道待人”的道理,知道了不仅要用爱对待自己的朋友,也要用爱来对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以人之道待人”的道理,感受到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勇敢正直、心胸开阔的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篇9: 水孩子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水孩子》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查理。金斯莱。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善良、顽皮又爱捣蛋的扫烟囱的孩子――汤姆的成长故事。汤姆生活在英国北方的一个大城市里,受尽了师傅的虐待。

幸运的是,在仙人的帮助下,他成了一个水孩子,并在水中结识了许多生物和与他一样的水孩子。后来,他又在仙人的指点下,帮助受难的师傅改正了以往的恶行,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一个正直、热情的青年。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应该向汤姆学习,要保护大海,爱护环境,不扔垃圾,要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

篇10: 水孩子读后感

《水孩子》里的汤姆是一个失去父母,生活困苦的孩子。

但是,面对生活,他充满阳光。面对困难,他勇于抗争。

他是一个积极乐观、不怕困难的孩子。我要向他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快乐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积极努力学习。做一个像汤姆一样的孩子。

篇11: 水孩子读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名叫汤姆的小男孩从事着扫烟囱的职业。他的师傅对他非常不好,经常打他。一天,因为一场误会使汤姆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可人们以为汤姆已经死了,便忘了他。它在水里生活的日子懂得了要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从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水孩子……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与人相处彼此应互相谦让不能像汤姆和师傅一样,彼此经常有矛盾,而要像别的水孩子一样,彼此之间很快乐。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我有时和别人闹矛盾时,总不懂得谦让别人,光为自己着想,从不换位思考,父母常教育我:为人处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也要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快乐。

所以,《水孩子》是一本好书,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篇12: 水孩子读后感

《水孩子 》这本书的'故事是:主人公汤姆是一个既贫穷还是打扫烟囱的小男孩,最后变成又干净又快乐的青年。

这是因为汤姆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正面的面对困难,取得胜利和快乐。

我要向汤姆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要去客服它,这样不管多难的事情也难不倒你。

篇13: 水孩子读后感

《水孩子》讲的是汤姆的故事。以前,汤姆是个顽劣、自私、爱撒谎、不讲卫生、逃避责任的孩子。后来,他在仙女的帮助下变成了水孩子,交了很多的朋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仙女让汤姆去“世外奇境”帮助他师傅格兰姆斯。在这次旅行中,汤姆看到了广阔的河海、美丽的仙女、银色的鳟鱼、成长的蜻蜓、面目狰狞的水癞、风度翩翩的蛙鱼……等各种水生动物,那些众多的水孩子,这一切让汤姆开心极了。

后来,汤姆成了一名科学家。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要朝既定的目标努力,一定是可以成功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