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字的灵性(合集7篇)

2024-11-12 11:30:28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字的灵性(合集7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字的灵性,本文共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字的灵性

篇1: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字的灵性

《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大全集》分别讲述了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读《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大全集》之后你有哪些感想呢?

字的灵性

受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的影响,开学初选了本诗集来读,可是近来琐事尤繁,所以一直拖拉到今日才写读后感。

这本《大全集》先是分别介绍了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的生平,助我理解他们写诗时的心境;又分别注释了他们的词和诗,助我明白他们写诗中的典故。他们两个一个是天子宠臣、一个是__喇嘛,可以说都是贵族出身,但这一点并不能彰显他们的不同。历史上的皇亲贵胄和西藏之王并不少,为何唯独此二人青史留名?我想是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并且都善于捕捉字的灵性,心中复杂的情绪均可化为潺潺的诗歌涓涓的流淌出来,于是身后还受很多人爱戴。

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我想古人写诗的核心是诗以言志,也是修身诚志、明心见性、陶冶情操。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当后人读前人的诗词时恰好应了读者此刻的心境,便是“心有灵犀”了。我们从小就背过许多并不能完全理解的诗词,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领悟。所以越长大、烦恼越多时,越是应该多读些诗词,做一做诗歌理疗,因为中国诗词歌赋真是让所有语言都失色的存在!

最后摘录我喜欢的诗词如下: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平安小果果写于3月14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

篇2:读《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集》有感

字的灵性

受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的影响,开学初选了本诗集来读,可是近来琐事尤繁,所以一直拖拉到今日才写读后感。

这本《大全集》先是分别介绍了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的生平,助我理解他们写诗时的心境;又分别注释了他们的词和诗,助我明白他们写诗中的典故。他们两个一个是天子宠臣、一个是__喇嘛,可以说都是贵族出身,但这一点并不能彰显他们的不同。历史上的皇亲贵胄和西藏之王并不少,为何唯独此二人青史留名?我想是他们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并且都善于捕捉字的灵性,心中复杂的情绪均可化为潺潺的诗歌涓涓的流淌出来,于是身后还受很多人爱戴。

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我想古人写诗的核心是诗以言志,也是修身诚志、明心见性、陶冶情操。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当后人读前人的诗词时恰好应了读者此刻的心境,便是“心有灵犀”了。我们从小就背过许多并不能完全理解的诗词,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领悟。所以越长大、烦恼越多时,越是应该多读些诗词,做一做诗歌理疗,因为中国诗词歌赋真是让所有语言都失色的存在!

作者:平安小果果

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

篇3: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一天,在网上查东西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样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深深让人流连,无法自拔。于是,在网上搜索才知道,这是康熙年间,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仓央嘉措所写。了解了这位诗人后,更是对他崇拜。

仓央嘉措,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第六世--喇嘛,他从小资质聪颖,曾拜五世**为师,落发受戒,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然而,贵为西藏之王的他,又怎能像平凡人那般随心而活呢?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即使是生命和爱情,也要在自由面前低头,可见自由的珍贵,而仓央嘉措正是这种爱自由之人。作为五世--的转世灵童,他厌烦了别人强加给他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束缚了他追寻自由的权利。他抗争过,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写下无数细腻缠绵的诗歌......结果如何呢?直到觊觎西藏政权的蒙古拉藏汗正式向康熙帝提出废黜“假**”之前,仓央嘉措的那些抗争,也只是为世间徒增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已;直到拉藏汗的手下闯进布达拉宫之前,他一直是那个不自由的六世--。

他就是仓央嘉措,他是身份尊贵的六世--,也是西藏最浪漫的情歌诗人。两个矛盾的身份,让他成为佛教的“异类”,世间“最美的情郎”,一个只有25岁的青年。

看了《仓央嘉措诗传全集》,深深的体会到,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多么美妙的诗句啊,茶余饭后,倒上一杯茶,拿起他的诗集,一个人慢慢的品,慢慢的看。你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因他的诗而感悟过,因他的诗而感动过,因他的诗而感知过。世界万物因爱而美,宇宙众生因情而动,我的爱在领悟中飞,他的诗是我梦的寄托,是心灵的诠释......

仓央嘉措,你留人间多少爱,又迎浮世千重变。我大爱他的文字,爱他诗里的深意,爱他的佛法普渡,是缘是劫,一切随心。他的文字有灵性,有内涵,有我这凡人无法企及的顿悟和高度!布达拉宫里的王,俗世里的诗人,幻化的只是外相,心中的压抑无处可吐露。本是红尘一砂砾,卷入政治非本愿。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任雨晖)

篇4: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在这之前知道仓央嘉措这个名字,知道“在与不在”。那天早晨下着很大的雨,搭同事姐姐的车去单位,她车里播放的音乐是James Blunt,座位上放着这本书,只来得翻看一两页,回去就迫不急待的在网上买了这本书。

拿到书后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然后深深的陷入进去。情绪被影响很久。只想说太美了。当晚睡觉前还在想,如果说仓央嘉措没有消失在青海湖,那么他为什么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都不回去寻找玛吉阿米。或许是我的想法天真,我以为他们可以做一对最平凡不过的眷侣了。但也许这样故事就不美了。

然后又淘回另两本六世--的书,但那两本的内容与这一本完全大相径庭,丝毫没有提到“爱情”,虽然明知这一本或许杜撰多于史实,但我宁愿相信这个震撼了我给了我感动的传说。

有时候不需要一定要挖掘事实,如果觉得自己需要感动,枯燥的世界需要滋润,而它刚刚好能给你。那么何必去管什么,史实呢。

篇5: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偏安于浊世的人,夜夜叨扰来往的车辆。我无意于用灯红酒绿换你的青山绿水。然而,你还是用你的轮回,挣扎我的是非。

好久没有畅快的读诗。我不知道要感谢你,还是感谢译者。在联合书店的一楼,情侣们读着你的诗。至于你的故事,已经在转经筒上转了百年。然而争论还是不休。可是如你所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让史学家和所有的评论都见鬼吧,此刻你只属于布达拉,还有朝圣者跪拜的路。

青海湖的故事已经不足以令我侧目,所以我囫囵地翻看书的背后,关于你的生死的总总猜忌。这猜忌和春天无关,只盛开在你诗中的那朵高山雪莲中。二十余岁的生命抑或六十余岁的生命,谁在乎?转动的经筒,只为哪一天触摸你的指尖。

我们就是你笔下的凡夫俗子。被红灯绿灯一遍遍的照亮,被来往的车一次次的误读。然而我们还是很难停止腌制自己。因为我们早就死去,不用盐来伪装,只能听凭冲天的尸臭伴随着肉体的腐烂。

在生死之间,事事都是闲事吗?那我们的忙碌又是何为?一生的跋涉,只为填平那欲望的沟壑?年少的心事,被你的诗左右猜忌。我愿意自食其果。把你的青山换给你,把你的布达拉也还给你,你还会有清澈的诗,掩映你的前世今生吗?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们在一座城市沾染一种恶习。以为一个人是一座城市的风景,其实一个城市是一群人的坟墓。当然你是在这墓碑外的。要不然,这墓志铭是谁写的呢?当年下葬时的诗,又是谁在诵读呢?

我当然不可能挖开这坟墓去你的世界诵经。布达拉宫肯定容不下我的影子,你的经书肯定也接受不了我的身影。我只能在这黑黢黢的坟墓里,偶尔回忆你亡命天涯的诗。

人们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搂住自己,这是你说的话。而我当年乘上南下的火车又是为何?难道是为了在某一天的晚上,与你相遇在一个繁华的书店中,任你责难?爱我的人并没用从我的掌纹中失踪,你是否会羡慕我?当然,我们都清楚,你并不羡慕。因为你的手中有转经筒,你的掌纹梳理着一个心灵的混乱。

我们盲目地奔向城市,盲目地伪装风景。这都是你讥笑和不齿的行为。你用一首诗为我盖棺定论。我用亡迹的汉字回复你。

我们最终将决裂在一条路上。你会去高原看云卷与舒,我只在城市数着缩水的钞票;你呼吸经文,我吐纳市侩。你在天堂凝望一个世俗人的因果徘徊,用背影温暖人间。我打算,在今年的夏天,去佛法中乘凉。

篇6: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里的仓央嘉措是一个浪漫的爱情诗人(浪荡公子),颠覆了我对仓央嘉措的想象。

当然我读他的诗,觉得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天蝎男,对爱情的向往忠贞是生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对于当时等级社会宗教分派的无言抵抗。在那样子一个复杂的年代处在一个复杂的位置,人都会有各种矛盾无助迷茫。写出这样子的诗集也是理所当然。都说在萧索激荡的灵魂下才有写作灵感。

有一部分人说文章婀娜的女子被泛指为佛法,因为藏传佛教有这样子的诗歌流传。

也有一部分人说那女子就是指的他的情人,情歌写出两人世俗恋爱的各种苦辣酸甜。

作为百年后的我们,不了解当时不了解当事人,所感受所想念不过是我们各自的体会附加上去。

正如我坐在玛吉阿米的楼上,看着蓝天喝着酥油茶,听那老板讲着这流传久远的故事。不管真假事实如何,留下足够的谈资,就已经是他最成功的事情。

那片土地,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未曾理解的东西。

那些故事,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未曾知晓的内容。

篇7:仓央嘉措诗传全集读后感500字

首先要承认,这部书不是炫文笔的,比起我之后看的《相见何如不见时》——那文字矫揉优美得一塌糊涂,俨然就是一个仰头四十五度角的忧伤而明媚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原型是永远不过时的王子与贫女——不是灰姑娘——而是永远不能在一起的那一对儿(借鉴昭明太子与慧如尼姑的可歌可泣爱情故事),可见华夏民族对这类故事一向的审美倾向——真是门第、阶级、出身害死人呐。不过这类故事写出来也是一向的赚人眼泪。去翻翻《三言二拍》,多少故事是照搬这个原型的啊!

一个老套的故事传到现代,各种cosplay玩不出新意了,于是《相见》一书呢,就把毫无生意的主人公搬上了青藏高原,一个套上“**”的套装,供进布达拉宫;一个呢,披上白色氆氇,送去深山老林里做个美丽的牧女——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我懒得多说了——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多少是能平添几分地域特色。这样,也就蛮能赚人眼球了。

好了,吐槽完毕。

正式回到《诗传》的讨论上来。

从民族学的角度,本书的作者态度很认真,翻看作者简介,两位都是有信仰的人,这就和普通的译者有很大不同了,至少能看出来,作者写书译诗,心里是供着一尊神像,尊重了历史证据,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也不会添油加醋胡说八道。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文字虽然相对平淡,没有花里胡啥的卖弄,但也足以让人动容——本来历史就是很好的故事,反嫌脂粉无颜色。真正做历史做民族学的人,若有这份文笔写作,肯定好卖!

由此也突然想起嘉宾老师询问我的论文时说,你可知冯象先生是否入过教?我杂七杂八说了一堆,但是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恍惚有些理解了,宗教文本的翻译,译者如果没有信仰,很容易走入歧途——我一直以为这已经是老掉牙的哲罗姆式观点——可现在在想,似乎也有道理。

当然,这也是双刃剑,受得束缚太多,钻的太深,经院气息太重,反而不会做出好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冯象译经,《诗传》译诗,对信仰的把握尺度不多不少,刚刚好。

从专业的翻译角度,我真心的佩服作者的苦心。仓央嘉措的原作必是藏文,但是我目前在其他书中,几乎没有看见对译本译者的介绍,似乎对仓央嘉措熟稔得仿佛是其人其诗就是本族人本族语,不会有一丝歪曲的理解。本书很详细地考证了仓央嘉措的“真正”诗作——排除了许多伪作,并且介绍了每位译者和他们译本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仓央嘉措的诗歌诗集基本都是汉语版本。因为我们读到的都是译本,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至少要考证一下译本对原作的忠实和准确性。

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种重写或者改写。诗歌因为其文字的简约深邃韵律等特征,其翻译的难度更是成倍加大。即使是在同一个语系之内的汉语、藏语的互译,也是很有难度的。

君不见,德语和英语不仅是同一语系还是同一语族的呢,学习德语照样跟学习英隔了十万八千里,欧洲语言的互译问题也是欧美翻译家历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肯定比英汉翻译这样跨山隔海的语言容易一些了。

插叙回来。简单阐述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目前几个流传较广的译本:

于道全(首译):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藏文原文,游弋在两种文字之间向来不是件简单事情,很容易顾此失彼。太倾向源语,在源语文化和语言的笼罩之下,很容易迷失在译入语中——俗话说,不像人话。

再次插叙,做翻译起码的要遵守一点,按我们一个老师的说法:做翻译有三个字是最高原则,我们都竖着耳朵等他老人家羽轮纶音,可见他摇头晃脑,轻飘飘的吐出仨字儿:说人话!本以为是什么铿锵有力的文字,一字一顿,字字锥心泣血呢,结果听到这样毫无花头的三个字,于是所有人顿时沸腾的如同被扎了的气球——但是现在看来这样大巧若拙的话,是真的有道理。

刘希武(转译英语):这个版本很神秘,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也不是修改“重译”于道全版本的,而是从一个现在已经无迹可寻的英语译本中转译回来的。“二传手”的翻译一向不是很可靠,但作为翻译文化的研究对象,也是很有意思。这个版本的宗教性明显下降:删掉了几首宗教诗歌,而且诗歌翻译过程中选词秾艳,很有民歌大胆豪放的风格,是不是符合藏语原文,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版本对奠定现代人对仓央嘉措“风流少年”的印象很有影响。

曾缄(修改于道全版本):曾缄的诗歌目前流传最广,采用传统汉诗的七言的格律,尺度比“于道全”原文更大。由于文字优美,格律清晰可颂。译者主体性发挥之下,还添加了许多原诗没有的含义,让诗歌更加升华。不足之处呢,就是他的译本不是从藏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修改整理于道全的诗歌“翻译”过来的。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也只能说,这些诗都是好诗,但是作为译作,我只能保留观点了……

总而言之,和一大堆畅销传记塞在一起的《诗传》是一部严肃题材的传记。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书架上,真正想了解仓央嘉措的人啊~莫要迷了你的双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最最平凡不过的,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伟人,因为远离平凡的生活,所以让我等小民各种好奇有之,羡慕有之,鄙视有之,偷窥有之——一个生平模糊,语焉不详的高级僧侣——极端的高级——六世的--喇嘛,绝对的精神领袖,平时不仅钻研佛学歌颂佛祖——这个方面大都被忽视了,仿佛他做和尚,天生就是六根不净的,平时居然还写写诗歌,歌颂“爱情”——这些“淫诗”居然还很优美,直抵人心——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表达向来都有这种力量。这样一来,自然让三百年后的我们削尖脑袋也要偷窥个明白了啦。

于是这个**走下圣坛,在各个版本的以讹传讹中,来到俗人身边,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如何追求爱情但是苦苦不可得的心路历程。

普通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大都平凡,乏善可陈;但是这样一个宗教领袖,居然“不守清规”——他的政敌也是这样诋毁他的——且拥有诗人的情怀,追求自由而终不可得的爱情,这般凄婉迷离,赢得我们所有俗人的一致感慨,原来这样呼风唤雨的伟人,也有这样的伤心情事,原来他和我们也是一样的嘛。于是仓央嘉措更加深入人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