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埃及王子观后感(精选15篇)

2024-11-17 14:24:31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埃及王子观后感(精选15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埃及王子观后感,本文共15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埃及王子观后感

篇1:埃及王子观后感

法老发现自己的王国内希伯来人日益增多,开始感到不安,对希伯来人总是无端猜疑,于是命令所有的希伯来人都去当奴隶,并吩咐讲所有希伯来人生的男孩扔到河里。这天,一个希伯来妇女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幸免于难,她将他放到一个草箱中放进了尼罗河。

皇后在河边捡到了这个漂亮的男孩,将他带回宫殿抚养,取名摩西。摩西和王子兰姆蒂斯一起长大,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摩西十分反对法老对希伯来人的暴政,一次他为了阻止一名埃及人残害希伯来人而将失手将他打死。为了逃避法老的惩罚,摩西逃到了米甸地。不久法老去世,兰姆蒂斯成了新法老。摩西原本以为兰姆蒂斯会一改以往法老对希伯来人的暴政,没想到兰姆蒂斯反而变本加厉。在神的指示下,摩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决定要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困境。

篇2:埃及王子观后感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接受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起闯祸并接受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杀死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接受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返回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因此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因此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非常宏大,但其制作又非常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血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一起赛马,一起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起接受父亲的叱责,一起戏弄祭祀,一起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接受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爆发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己兄弟的最后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己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希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工作,一起结婚,甚至一起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么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因此面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己的兄长满怀愧疚,但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血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死——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二、布满血与火的走向自由之路

独立需要革命。革命会死人,死很多人。

导演布伦达•查普曼似乎并不想宣传杀戮,以至于整部影片当中都没有宗教征伐的那种双方血拼刺刀见红的场景,也没有埃及人虐杀希伯来奴隶的血腥场面。在摩西梦境中的壁画上,埃及人的绝户政策得以展示;在耶和华带走埃及家庭长子灵魂的那晚,影片也间接表达了生命的逝去——油灯熄灭,瓦罐摔碎;而在影片最终部分,海中通道消失,海水平复之时,又是不计其数的埃及士兵没于海水之中。

这种间接的表现,远比传统战争影片中的拼杀或是枪战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它所带来的杀戮感,仿佛梦魇一般纠缠人不去,给人以强烈的暗示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抱着瓦罐走进屋——屋外白光闪过——瓦罐碎裂,孩子的一条胳膊横于门前。法老的儿子寻找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壁画间与摩西交谈;孩子道:“爸爸,这里好黑啊”;镜头骤然拉远,孩子正是站在埃及人以希伯来婴儿投喂鳄鱼的壁画前,站在鳄鱼嘴的位置,不由让人心中一凛。这种对惊悚的渲染手法,就是于东亚恐怖片也不逞多让。因此,不少评论者认为该影片更多的面向成年观众。

三、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奇迹将会出现,只要你肯相信。

这句歌词在剧中由摩西的姐姐,米莉安(Miriam)口中唱出。这似乎是整部电影的主题;不得不说,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的主题。美国人毫不掩饰地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带入了片中——而无疑,出埃及记的情节本身也十分适合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这首充满希望的能够治愈心灵的乐曲,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单曲。

笔者无暇对当时的真实历史予以考证,但根据历史上大多数奴隶**发展过程来推断,出埃及记无非是摩西——一名带有希伯来血统的埃及贵族——出于对希伯来人的悲悯,对埃及人暴政的不满,而带领奴隶进行反抗,最终开辟新家园的故事。我们也应当正确看待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一方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是所有个体的行为构建起来的,每一次历史的前进都是无数个体奋力争取的结果;而历史的变迁,无疑是所有参与者的意志与行动的合力的结果。

篇3:埃及王子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电影——《埃及王子》。

电影内容:很久以前,在法老王治理的埃及,因为希伯来人太多,法老担心奴隶会影响其统治,就下命令把希伯来人生下的男孩全部投到河里喂鳄鱼,有个孩子他的母亲带着他逃走了他的母亲为了让她生存下去把他放在尼罗河中漂流。他飘到了埃及里正在散步的王后身边。王后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而且他也不忍心再把孩子抛弃掉,并把它取名摩西。从此摩西和王子拉美西斯生活在一起。一次巧然的偶遇,长大的摩西和他的姐姐相见姐姐把她的真实身份和那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摩西听了这件事以后,有一次他把人打死了,于是就不分昼夜的逃跑,逃着逃着,就不知不觉来到了米甸那里有许多好人,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了下来不久,拉美西斯二世当上了法老王。摩西本以为拉美西斯二世会让那些西伯来人好过一些,可情况更加严重,摩西在希伯来妊娠的指示下,他去劝告拉美西斯二世,并被神赐予了能量,让那些西伯来人走出埃及。在经过一翻苦难之后,希伯来人被摩西救了出来。

观后感:我觉得埃及人非常可恶,那人们的生命开玩笑,把小孩子投到河中,还让人们当奴隶,并暴打他们。我觉得他们应该和睦相处。摩西是个好孩子,能不惜自己的生命救人们。

看完以后,我知道我们以后不要以为自己是最强的,我们还要谦虚,多多关照别人。

篇4:埃及王子观后感

今天,我和姬梦婍、曹赛菲一起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去看了一部名叫《埃及王子》的电影,看完电影后,我感触颇深。

《埃及王子》讲的是:埃及国王要建王宫,就抓来无数外族百姓来当牛做马。他们干活还要挨打,背上的疤永远也好不了,女人生的孩子他们还要夺走喂鲨鱼。一位被抓起来的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木盆让他漂流,最后漂到了王后的花园水池,王后心地善良,让他当了王子。他有了一个名字:西雷。他在国王与王后的保护下长大了。但人们的痛苦勾起了他的记忆,他离开了埃及,放弃了荣华富贵。最后,他把自己的人民解放了出来。

我觉得那个西雷他太伟大了,在死亡的追逐下还能为人民讨回自由和快乐,他是民族的英雄!

同时,我又想起了那些痛苦的子民,埃及的法制太可恶了!让外来的人去建王宫,自己吃喝玩乐。那些人民要搬石、拉大石像,干不动了挨鞭子,没有一个人是正常死的,而是累死的,打死的。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太好了,这样的生活我们还不知足,还与别人比。看了《埃及王子》后,我想到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一个支持正义的人。

篇5:埃及王子观后感

众所周知的是,早期的西方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要求信徒不得信仰他神是大多数宗教的基本教义,甚至在“十诫”中列于首位;但对异教徒和持与教条向左意见的人,则会受到讨伐与折磨,这在东方宗教中是鲜见的。

净空法师在谈论宗教与迷信时,表示“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是对佛菩萨的侮辱,佛法存在的意义在于时常挂念,提醒自己多行善事,“无量觉”,以此心态为人处世,就得到了佛法的好处。这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变相退让,退让到宗教的精神层面。而基督教则显然更富有侵略性,不做任何退让的同时,甚至不少教徒意图证明圣经的所有故事均与当今的科研成果无冲突;而在中世纪,教皇也是通过征伐来达到自己享乐目的的大地主一般的存在。

笔者是一名无神论者,从本部影片中,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神的行动能力不是无限的。在《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神的能力不可谓不大,世间万物,皆是他所创造;对摩西发怒时也提到,“你的眼耳口鼻,哪个不是我给你的?”但是他给予摩西的法力似乎也让人感到无力,前面的两个甚至早到了祭祀与法老的耻笑。如果神真的无所不能,将这些受苦受难的凡人直接移走便好,何必平添杀孽呢?

第二,神的思维能力不是无限的。如果神是无所不知的,那他完全可以预感到希伯来人的痛苦,进而避免之。一个解释是,这是神对人类的考验,但笔者又似乎觉得不管安排什么考验神都会事先知道结果,同时考验一群蝼蚁的意志也不像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公认的信仰的真空带。一方面,宗教违反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获得善终的条件是行善,而非对某宗教的狂热信仰,因此,一个善良的佛教徒可以升天,一个善良的道教徒可以升天,善良的无信仰人也可以升天。而诸天的神佛也大都源于凡人,释迦牟尼是自己参悟出来的,道教诸神大都是破殷商封起来的,神只不过是个人强悍到一定程度后的境界。第二,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要求只拜耶稣,不拜其它任何人或神,这与热衷拜祭先祖的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中国人乐于兼容并包,而见寺就进见佛就拜,看似全信,其实是都不信。第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利于政府的统治,因为这会导致教会的权力高于皇帝,因而招致反对。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上,有过不少教会攻击寺庙和道观的先例,都被镇压了。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篇6:埃及王子观后感

被王后收养的希伯来孩子摩西从小与拉美西斯一起长大,他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尊贵王子,他鄙视低贱的奴隶,他肆意的展现他张扬的个性,他与拉美西斯一起生活,一起玩闹。可是一次意外事情,他从姐姐口中得知他竟然也是那低贱的种族,他不能接受这件事。但,他从法老口中证实了当年的事情。因为希伯来人数暴涨,法老担心奴隶会影响其统治,便命令把所有希伯来人刚出生的婴儿扔到河里喂鳄鱼。他为在法老残酷统治下的奴隶感到悲哀,失神之下竟失手打死了一个欺负西伯来人的埃及人。摩西再也受不了这种内心的煎熬,于是摩西逃到了米甸地去居住。

本片先是一个朦胧笼罩的画面,吸引观众猜想到底朦胧背后是什么东西,突然,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映入眼帘,下面是成排的奴隶在拉动它,观众心里此时震撼不已。随着一位希伯来妇女的出现,故事开始了,她不想自己的儿子走向死亡所以就冒着危险将他送走了,但是,事情的结果确是,他到了皇宫,当了王子,就这样,他和兰姆西斯一起成长一起玩耍。一天,米利甸祭司的女儿被捕,她被送往摩西的寝宫,但是,她谈了,就这样摩西紧跟其后,并帮助她离开了埃及。这时,他见到了他的姐姐,他姐姐告诉了他的身世,他不敢相信,就在他要离开时,一首儿时的摇篮曲让他想起了什么,他一路狂奔回到了皇宫,梦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发现了法老的恶行,心中既悲愤又伤心,伤心生活在谎言之中。悲愤在于法老的所作所为,就这样,摩西在一次错手杀了人之后离开了埃及,来到了米利甸,在哪儿他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渐渐和那有了感情。一天早晨,为了去追跑丢的羊,摩西和神相遇,神让他看到了此时希伯来人正忍受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带着神的力量,又重返埃及,去拯救他的百姓。来到埃及,见到了昔日的哥哥,他请求兰姆西斯放走他的百姓,但是兰姆西斯不同意,随后他们展开了战斗,摩西赢了!他让希伯来人获得了自由,他们一起回到了自由之地,远离埃及……

本影片的主题是自由,它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灵魂信仰的自由。主人翁在艰难险阻面前并没有后退,也并没有放弃使命,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让希伯来人获得自由,他们选择了自由的人生。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摩西为了使希伯来人远离压迫,拥有自己的土地,遵循神的.旨意,与兰姆西斯进行斗争。但这种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信仰间的斗争。为了使埃及人屈服,就要用同等残酷的手法来对待埃及人吗?因为信仰的不同,就要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即使只是一个孩子?摩西的神从本质上来说,不也是残忍的神吗?看完此片,内心充满了对摩西的肯定,同时也憎恨那些残暴的埃及统治者。摩西通过千辛万苦,为他的百姓谋求自由,同残暴的统治者做斗争。此片又刻画了很多人物情态,如:依依不舍的父母泪流满面,重获自由后的希伯来人脸上的笑容,来让观众感受这种氛围。影片又同时以宏大的场景建筑来震撼观众。这样的影片,让我们在赞叹的同时又有所思考,思考影片的主题,自由的力量。自由,是我们人人向往追求的,现实中却有很多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不只是思想的自由,所以我们应该要让自己的思想开阔,自由!影片的画面效果很震撼,仿佛我们置身那种环境中一样,让我们感受但是古埃及的建筑的宏伟之景。

篇7:埃及王子观后感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耗资一亿美元,花费四年时间精心制作的一部关于宗教题材的动画片作品,制作过程中动用了现代动画高科技技术,聘请了来自35个国家的350名首席画师、动画师及技术师参与制作,360多位宗教领袖参与指导,可谓幕後制作阵容庞大,而且由当红影星韦基马及赖夫韦恩斯配音,乐坛两大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和玛利亚凯莉演唱主题曲,上映后即引起众人的关注。

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接受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

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电影,其中必然隐含着某些宗教思想,而这就是一部将基督“信、望、爱”三德阐释得很好的影片。“信”即信仰,指使世人应接受上帝的感召,对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教诲表示信奉和遵从;“望”即希望;“爱”即慈爱、仁爱,指上帝对人之爱和人在信仰中所表现的对上帝和世人之爱。

亚伯拉罕杀子献祭接受了上帝的呼召,证明了对耶和华的信仰和忠诚,耶和华与他立约,称为亚伯拉罕之约:“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诅咒你的,我必诅咒他。地上的万族都

要因你得福(创世纪12章1~3节)并因此得到了迦南地作为希伯来人的应许之地。神又向亚伯拉罕之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重申前约,神将他的约给这三位祖先,由他们传给后人。雅各偏爱约瑟,结果引起其余几个儿子嫉妒,约瑟17岁被哥哥们卖到埃及,在30岁却成为埃及的首相。约瑟40岁时,雅各与他的众子并全家,因着饥荒下到埃及。当时在位的法老,赐他们尊贵。约瑟死时对他的兄弟们说:“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出去,到他其实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约瑟叫以色列的子孙起誓说:“神必看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搬出去。”等到约瑟死后,有一个新生的王朝起来统治埃及。因为以色列人财富甚巨,人口众多,结果招致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和奴役,基于对上帝的信仰,于是以色列民众向上帝呼求“带领我们到那美好的土地”并最终由摩西带领走出埃及到那应许之地迦南。

篇8:埃及王子观后感

影片中摩西第一次向兰姆西斯提出“让我的人民走”的要求失败后,法老加重了对希伯来人的剥削。身为奴隶的他们一出身就已经被决定将一生为奴隶,无休止的与泥浆为伴直至终老,在无望中,乍现的希望转瞬便化作更深的绝望,在如此情况下,摩西依然鼓励希伯来人说“法老的权利很大,他一句话就能夺走你们的食物、夺走你们的家、自由、你们的儿女,法老可以夺走你们的生命,可是有一样东西他夺不走,你们的信仰。相信神,你们就会看到神的`法力。”他这样的坚定的信仰无疑给了这些苦难中的人民一点希望。当生活让你饱受艰辛,当你觉得无助,请向神祷告,它会来到你的身边为你祈福,因为你是它的子民。因为有这样的坚定的信仰和希望,最终摩西带着他的人民离开了埃及,到达了神所赐于的那块土地,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影片中摩西的姐姐米莉安反复地这样唱道“只要相信神明,就会有奇迹出现,希望虽然渺茫,但生命力却十分顽强,只要有信心,就会创造奇迹。”来激励自己的同胞,不要失去了希望和信仰,这也是片中的主题曲。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奴役和压迫的时代,这样的信仰是他们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他们活着的希望。因此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信仰。希伯来人正是因为拥有着坚定的信仰,才能历经困苦而不倒并最终走向自由之地。有了信仰,希望就不会渺茫,希望会永远站在前方引领你向前走。

在上帝降十灾的过程中,灾难程度由轻到重,逐步教化埃及人放弃对希伯来人的残酷统治和奴役,尽量避免大灾大难,这足以体现上帝对世人的爱和仁慈。同样的,摩西在未知自己的身份之时并没有对上帝的信仰,也不关心西伯来人的处境,而在得知自己身份之后,有了对上帝的信仰,摩西开始关心自己的同胞并为民族的解放而奔走演说,这可以说是摩西的一种大爱。在出埃及、过红海的路途中,希伯来人也表现出一种对上帝的爱和互助互爱的精神。

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却很赞许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关于信仰、希望和爱的精神。信仰构成了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支柱,希望为生命形式增色添彩,爱就存在于生命传承的历史长河之中。坚守信仰,怀抱希望,承载一颗爱的心,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创造美得真谛,以不致迷失方向。

篇9:埃及王子观后感

《埃及王子》是美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其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该片以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为蓝本,讲述了圣者摩西(Moses)接受神谕,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人的残酷奴役与血腥统治的事迹。

影片以描述希伯来人苦力建筑埃及殿堂的宏伟场景出发,并细化到一位希伯来母亲将男婴置身藤篮弃于河中。之后被埃及王室成员捡起,与法老长子兰姆西斯(Rameses)一同抚养长大。随后影片极力渲染了兄弟两人一起闯祸并接受法老责骂的场景。摩西偶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并在梦中见证了希伯来人的惨状。抱愧于心的摩西在一次阻止埃及监工对希伯来苦力施暴时失手杀死了监工,并逃出皇城。摩西被米甸(Midian)部族收留,并与大祭司之女成婚。他偶然接受了耶和华的神谕,并携同妻子返回埃及皇城。他的兄长对他所展示的神迹予以耻笑,并拒绝了他的要求。灾难也因此肆虐于整个埃及,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也都因此丧命。百般无奈的法老只得允许希伯来人离开。在迁徙路上,天降大火阻挡了埃及追兵,海水分开为之让路。最终摩西带领他的人民抵达海的对岸,一个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

这部影片取材非常宏大,但其制作又非常细腻,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显得朴实厚重,有血有肉,避免了宗教题材的脸谱化。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一、民族的大义与亲情的羁绊

摩西和兰姆西斯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一起赛马,一起毁坏建造中的神像,一起接受父亲的叱责,一起戏弄祭祀,一起受封……法老对于兰姆西斯寄予了全部的希望,而摩西总会站出来承担责骂,并嘲笑兰姆西斯畏首畏尾;而当法老封兰姆西斯为摄政王,管理神庙事务时,兰姆西斯的第一反应就是任命摩西为首席建筑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摩西接受耶和华之谕回到皇城,兰姆西斯是毫无掩饰的欢喜,而摩西则是开心中带有一丝忧虑;当摩西阐明来意,满怀无奈与希冀,兰姆西斯则表现得诧异不解;当摩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兰姆西斯则是毫无憎恨的愤怒;两人亲情与民族矛盾的碰撞在瘟疫发生时被以一整首歌剧的形式展现,针锋相对而又彼此牵绊;法老长子殒命,兰姆西斯充满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内疚和作为一个君王的无助,而摩西亦是满怀惭愧立于其侧;影片的终了,摩西借耶和华之言,看到了自己兄弟的最后一眼——伏于海边的岩石上,背影无限凄凉。

每个人都有年幼的时候,都有自己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都曾暗自希望和最好的朋友们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工作,一起结婚,甚至一起终老。但这世界似乎与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这种故事的结局,虽然不似影片中的兄弟反目,但也无非渐渐寡于联系;多年之后问起,大抵已形同陌路了。幼时的希冀,只是徒增伤悲;而之后所结交的人,又怎么也不似当年那样好。

摩西是被神选中的圣者,他肩负着真个犹太种族生存的重任,因此面对亲情与民族大义,他没有选择。他对自己的兄长满怀愧疚,但是如果没有尼罗河的血水,如果没有肆虐的瘟疫——甚至如果没有法老长子的死——世代为奴的希伯来人都无法走上独立自由的道路。

篇10:《埃及王子》观后感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最爱的一部电影──埃及王子。这部片,也随着影像一幕幕的发展,变成了我的最爱。这部片改自出埃及记,电影中描述一位原以为自我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莱人──摩西,带领族人走出埃及、拥抱自由的感人故事。电影的一开场,炎热的太阳、繁星的劳动,不管是老的、小的、强壮的、虚弱的,每一个希伯莱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们生命微弱的气息唱出内心的绝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这,我的泪水已伴着他们的汗水留下。

跟随着摩西,我震惊、痛苦、悲伤又重新找到了期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动的音符。每一首歌、主角之间的牵绊、矛盾、冲突和他们对于自我信仰的坚定都使我动容。整场电影,悲伤的泪、喜悦的泪、满足的泪、感动的泪占据了我的眼和我的心。当摩西和他的族人最后到达那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后,除了感动和快乐,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感触。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乐没有什么,而是你将它化成为什么。”电影中有个人对摩西这么说。也许,这天一切是那么不顺、那么灰暗;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能够继续相信、相信期望,那,是别人怎样也剥夺不走的!这场电影,让我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生命、认识期望。

篇11:《埃及王子》观后感

埃及是一个奴隶制社会,但不是人人都是奴隶,只有与埃及人不同的.希伯来人才来当奴隶,做苦工。

那时候,希伯来人数量暴涨,法老王感觉有点恐慌,害怕奴隶推翻政权,因此就让士兵把刚出生的希伯来人统统杀掉。而主人公摩西却被母亲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最后被埃及王后见到了,她收留了他,他的姐姐看到了这一切,相信苦难总会结束,摩西会来解放他们。

摩西想一个埃及王子一样的成长着。当他成年后,除了王后国王和他的姐姐,没有人知道他是希伯来人,而养父母细心的照料他,让他也忘却了从前的记忆。他的哥哥兰姆西斯也不知道真相,与他玩得很开心。

有一天,他的姐姐竟然遇到了他,千方百计的唤醒他的记忆,但他只保留着母亲唱催眠曲的记忆。这一个小小的回忆在他眼前重现。他承受不了真相的打击,离开了埃及。加入了米甸人的部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神灵耶和华,命令他使用它的神迹解放希伯来人。这是莱姆西斯已经成为法老,他不同意放走奴隶,于是,灾祸不断降临到埃及。莱姆西斯最后没办法,只得把他们都放走了。神把大海劈开,让他们到达了新的大陆。

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用音乐电影形式演绎。其中的歌曲动听,紧扣故事情节,让人能更加深入到电影中去,或是与电影发生同化。虽然整部电影对原故事的修改甚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回到了电影出发的原点。教育人们:他人永远不能长久拥有我们;要勇于追求自由,保持自己的信仰。

篇12:《埃及王子》观后感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有其奋斗的目标,没有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显得惨淡无光。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也有宗教信仰。这些都给与人心灵上的蕴藉。《埃及王子》这部电影展讲的是摩西带领他的子民逃离苦海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支撑摩西的信念就是他心目中的神,神赐予他无尽的力量。虽然这是一部类似神话的故事,但从中折射出了信念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以前对宗教的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自己对于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态度总是那么不屑一顾。上了大学,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总觉得自己没有干好一件事。有一次上课,老师提到了关于信仰的一些看法,这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老师说,其实有自己的信仰也是一件好事。一个人可以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目标去努力。虽然自己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去树立一个信仰,它既可以是人生目标,也可以是一种信念。记得现代文学史老师说过,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毛主席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神的形象,因此那时的人们态度很积极,甚至很疯狂。这也许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吧!

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因为坚持这种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一个人的理想,只要拥有就有他的意义,这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这样人生也就有了价值。

篇13:《埃及王子》观后感

电影,是一个个的故事,感人、悲伤、快乐、愤怒,都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透过电影,人们建立起一座座心的桥梁,分享那些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想法。也许就是如此,电影被人们深爱。我,爱看电影。

记得那堂历史课,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最爱的一部电影──埃及王子。这部片,也随着影像一幕幕的发展,变成了我的最爱。这部片改自出埃及记,电影中描述一位原以为自己是埃及王子的希伯莱人──摩西,带领族人走出埃及、拥抱自由的感人故事。电影的一开场,炎热的太阳、繁星的劳动,不管是老的、小的、强壮的、虚弱的,每一个希伯莱人都在辛苦地建造金字塔,用他们生命微弱的气息唱出内心的绝望、痛苦和信仰。才看到这,我的泪水已伴着他们的汗水留下。

跟随着摩西,我震惊、痛苦、悲伤又重新找到了希望,少了宗教的色彩,多了感动的音符。每一首歌、角色之间的牵绊、矛盾、冲突和他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定都使我动容。整场电影,悲伤的泪、喜悦的泪、满足的泪、感动的泪占据了我的眼和我的心。当摩西和他的族人终于到达那流着奶与蜜的土地后,除了感动和快乐,我的心浸在知足和感恩中,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感触。

“人生中的痛苦和快乐没有什么,而是你将它化成为什么。”电影中有个人对摩西这么说。也许,今天一切是那么不顺、那么灰暗;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可以继续相信、相信希望,那,是别人怎么也剥夺不走的!这场电影,让我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生命、认识希望。

篇14:关于埃及王子观后感

神的思维能力不是无限的。如果神是无所不知的,那他完全可以预感到希伯来人的痛苦,进而避免之。一个解释是,这是神对人类的考验,但我又似乎觉得不管安排什么考验神都会事先知道结果,同时考验一群蝼蚁的意志也不像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公认的信仰的真空带。一方面,宗教违反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获得善终的条件是行善,而非对某宗教的狂热信仰,因此,一个善良的佛教徒可以升天,一个善良的道教徒可以升天,善良的无信仰人也可以升天。而诸天的神佛也大都源于凡人,释迦牟尼是自己参悟出来的,道教诸神大都是破殷商封起来的,神只不过是个人强悍到一定程度后的境界。第二,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要求只拜耶稣,不拜其它任何人或神,这与热衷拜祭先祖的中国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中国人乐于兼容并包,而见寺就进见佛就拜,看似全信,其实是都不信。第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利于政府的统治,因为这会导致教会的权力高于皇帝,因而招致反对。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上,有过不少教会攻击寺庙和道观的先例,都被镇压了。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根据《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改编的这部电影《埃及王子》,不失为一部精彩之作。其剧本跌宕起伏,以摩西的人生经历(明线)以及希伯来人的命运(暗线)为主线,穿插着亲情的眷恋,民族宗教的摩擦,感人至深;其场景大开大阖,既长于描绘恢弘的气势,又能够于细处抓住观众的心理,带给我们多方面的震撼,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解救他子民的天主的成长历程。

篇15:关于埃及王子观后感

听寂静法师开示的音频,多次提到过《埃及王子》这部电影,内心充满期待,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今天上午在梁老师引导下,参加静安学堂夏令营的师生一起观看了《埃及王子》这部影片,感触颇多。

一、《埃及王子》传递给我的精神力量

自从在今日学堂听张校长上的电影课之后,我再也没有随随便便看过电影,2年来每欣赏一部影片对于我都是种莫大的鼓舞,我把它当作丰盛的精神大餐,作为自我的奖励和学习提高的手段。每看完一部作品都会去反省和思考,试图找到电影的思维线,她要传达的精神和内涵,电影作为提高思维的工具,真的是非常棒!

《埃及王子》讲述了摩西一波三折的人生,刚出生面对种族屠杀,幸免于难,听着妈妈最后的摇篮曲在大海里开始了漂流的行程,历经挫折磨难,安然无恙,被王后抱回领养,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摩西在锦衣玉食中玩劣长大,他没有烦恼,和哥哥在王宫里为所欲为地生活;人生的转折在他遇到性情桀骜不驯的女孩西波拉,从而见到自己的姐姐,知道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但是他心有不甘,对王宫奢华权贵生活的迷恋使得他困惑,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潜意识地觉醒使得他开始去求证——证实——纠结——解脱。在这个过程中痛彻心扉……画面在那一刻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从去年到现在,这种心路历程让我在看到影片时感同身受。经历2次闭关,在漫长的那些昼夜里,我经历过人生的暗无天日——冲破迷雾——心灵释然。影片中摩西穿梭沙漠的画面映入眼帘,我的心一阵阵地紧缩,好像触碰到了什么……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如果说我们觉得没有经历过什么,要么就是不敢去面对害怕触碰真相,要么就是有意去屏蔽掉我们因恐惧而不愿意去探索的领域。真正勇敢的人,都是愿意去不断面对的人,去承认自己的懦弱,自己的愚痴,自己的不堪,就如看西方的人体解剖课一样,其实我们的肉体剥去皮,不就是那么真实地赤裸裸的吗?而不同于动物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思想会思考,可以去反思去悔悟去觉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疼!会痛!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疼痛中我们才得以真正的成长,蜕变!

影片传递给我的信息就是:活着,要敢于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懦弱,明白自己的所求,勇敢地面对,真诚地接受宇宙赐予自己的一切,美好的,丑陋的;真实的,虚假的。突然对《金刚经》中所言:“一切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了些许的明了。

二、我有什么样的信仰

当摩西被妻子质疑:一个人势单力薄时,他坚定地表露了自己的想法:要为子民争取有未来、有梦想、有希望的自由自在人的生活;当他的恳请被法老拒绝,被自己的同胞误解、羞辱、殴打,他没有就此气馁,萎靡不振,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自己“使者”的身份。他对敢怒不敢言的奴隶们说:法老大权在握,他可以夺走你的粮食、家园、自由;夺走你的儿女;一声号令,可以夺掉你的性命;但有一件东西他想夺也夺不掉——你的信仰!你信奉上帝,上帝会施展神奇……是的!心中有信仰,就会有力量!而我的信仰是什么呢?我的心告诉我——慈悲!引用子涵同学的话:静心、教化、践行再恰当不过。

1、静心

让自己的心清清静静,做到“善护念”。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外力来干扰,但自己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来排除杂念,专注于这一念。比如在打坐的时候,老师叫我们去“观息”,如果杂念太多,静坐的60分钟就会飞快而过,思绪纷飞,没有任何收获;如果能够静下来认认真真地专注于自己的呼吸,那么静坐过程中自己身体的方方面面就会明明白白,清晰可见。最近有两次我用身体验证了这一点,因为天热持续高温,每天的打坐、运动、学习、工作依旧,出现比较严重的头疼、呕吐现象,在打坐的过程中观察到身体的异样,然后理解她、接受和真诚地面对她,几乎没有经过“有形”的外力相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身体得到较好地调整和自愈!

2、教化

我对“教化”一词的理解就是“教导”和“化解”。而这个教化的对象首先就是我自己。我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顽劣的东西,需要去“破相”,去接受和面对。以前做了什么不尽人意的事儿,我总是耿耿于怀,不愿意宽恕和原谅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慈悲,不友善,那么就没有能力善待其他!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给予真爱;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去布施他人。

3、践行

在这个世界上,宇宙的力量是如此的神奇!让我不得不心生敬畏。自从上完二期幸福课之后,我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特别是在这个夏令营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愈加发现:一个人要想帮助别人,必须先要做好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人,让他们看到希望,有盼头。让她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原来可以改变,又能力改变!而这个过程最为有力的见证就是自己变了,家人变了,因为改变更加幸福、和谐、美好!所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的非常重要,求真必须务实;大爱首要慈悲。

《埃及王子》是一部记录摩西故事的影片,摩西的事迹为千千万万的人奠定了信仰的基石。通过这部影片的观赏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推荐有缘的人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看看这部非常优秀的影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