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解读《琵琶行》的艺术情感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读《琵琶行》的艺术情感,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解读《琵琶行》的艺术情感
解读《琵琶行》的艺术情感
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自问世以后,历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诗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之所以能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其奥秘就在于琵琶女不幸的生活和命运深深感染、震撼了白居易,唤起了他深埋心底、刻骨难忘的生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当然“共鸣”在《琵琶行》中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多层次、双向的,主要表现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在音乐艺术、人生境遇、内在感情上的三重共鸣。正是这些共鸣使得萍水相逢的他们相识、相知而相怜、相惜,共同奏响了一首绵延千年的诗歌绝唱。
一、第一层共鸣——音乐艺术的共鸣
《琵琶行》开篇,白居易秋夜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琵琶女孤身飘零于江船之上,两个本不会有交集的陌路人却在湓浦江上因音乐而萍水相逢了。音乐是白居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愧怀·序》中说:“诗酒琴……余酷好三事。”长安为官时期,诗人可以尽情地欣赏他酷爱的音乐,抚弄他珍视的琴弦,享受阳春白雪般的京都之音给他带来的审美愉悦。但贬谪江州后,偏僻、闭塞的浔阳“终岁不闻丝竹声”。难道浔阳之地蛮荒到竟连一点音乐都没有吗?应该说,音乐是有的,但对诗人来说只不过是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山歌与村笛”,这些下里巴人般的音乐根本不入白居易之耳,所以身居江州司马闲职的他虽可以赋诗,饮酒,却没有音乐可以怡情、遣怀、“销疾”。他曾在《好听琴》中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怡和好养蒙。”悦耳、高雅的音乐能使人内心宁静,忘掉尘世的烦恼和失意,甚至还可以消减疾病。“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有这样的音乐来为自己疗伤,清心,治病,排遣抑郁、愁闷的情绪呀,但这种焦灼、饥渴的心久未得到滋润与浇灌!今晚,孤舟之上琵琶女打发时间、聊以自慰的琵琶声似天籁一般飘入诗人耳中,触动了他敏感的音乐神经,真可谓“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惊喜万分、闻其声而忘归的诗人怎会只满足于这入耳的一声“仙乐”呢?因此他热情地“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希望能饱耳福,解饥渴。独守孤舟的琵琶女面对这久违了的邀请,迟疑不决,但盛情难却,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浔阳江上两个素未谋面的飘零之人因琵琶声的牵引而萍水相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琵琶音乐,白居易自是白居易,琵琶女自是琵琶女,两者毫不相干,也不会相识。
但陌生人之间要能真正打破芥蒂,坦诚相见,仅靠那一声琵琶曲是不可能实现的。素不相识的他们此时一切言语上的寒暄、交流都会显得过于唐突、冒昧与无礼,能化解彼此内心尴尬与芥蒂的惟有音乐。所以琵琶女调弦试音,为眼前的陌生客人弹奏琵琶曲。但音乐只能感染那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欣赏者,而且高层次的欣赏者不但能听其声,而且能听其情。白居易是一位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行家里手,他懂得真正的琵琶演奏高手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能以声传情。他在《问杨琼》中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在《乐府传声·曲情》中有更详细的阐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即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若世之止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技,而不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②白居易认为“情”是唱歌、唱曲者表演的灵魂,只有以声传情,才能以情动人。音乐表演者不带感情的演奏,即使再精妙也只是炫技,是“乐工之末技”,会令“听者索然无味”。诗人面前的琵琶女显然不是寻腔依调的乐工,而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发现琵琶女调琴试音之际,就已曲调未成,情泻指尖。正式演奏过程中,音乐旋律时而婉转圆润,时而幽咽凝涩,时而又激越高昂,直至戛然而止,这复杂变化的旋律里饱蘸着琵琶女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这种技艺和感情完美交融的演奏,把久不闻丝竹之声的诗人带入了一个美妙无比的音乐世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听琵琶曲的感受,而是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景色描写来烘托音乐的曼妙及听者的如痴如醉。至此,音乐艺术的对话与共鸣消弭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隔膜与尴尬,缩短了他们的心理距离,使得萍水相逢的他们敞开心扉,互诉衷情。
二、第二层共鸣——人生境遇的共鸣
曲意已达,心意已通。琵琶女深知,眼前陌生的听众远不同于当年重色轻艺的京城“五陵年少”,他是“善听”的知音。在他面前,无须矜持、沉默,不必心存芥蒂与隔阂。所以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敞开心扉,向诗人诉说淤积心中、无处倾诉的人生不幸和伤痛。出生长安的琵琶女,自幼学得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是京城色艺双绝的名妓——“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状成每被秋娘妒”。名噪京城的她每天过着灯红酒绿、奢华狂欢的生活——“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这种奢靡放纵的日子却在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中渐行渐远,生活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娇容褪去——“暮去朝来颜色故”,那些曾经游走于教坊、好色轻佻的纨绔子弟们不见踪影,教坊这样的风月场让她倍感失意。无奈的她心怀期冀地将感情和余生托付给了商人——“老大嫁作商人妇”。在农本商末的时代,商人的生活是流动不定的,琵琶女从此流离漂泊,远离长安。可是商人重利轻别,忙于商务,将自己一人丢弃在浔阳江头的孤舟之上。充满人生希冀的托付并没有得到商人相应的回复,夜深人静时,抚今思昔,琵琶女不由得“梦啼状泪红阑干”!
琵琶女的不幸命运唤起了白居易对自己贬谪落魄身世的回忆,触动了诗人内心不敢碰触的伤痛。作为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官吏,一个正直而语切的知识分子,白居易从德宗贞元十六年春应进士举至宪宗元和五年五月的左拾遗,十多年的为官生活,他始终坚持“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他的这种主张和坚守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当朝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也必然会遭到他们的仇视和打击。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被罢官,直到元和九年冬才被授于太子左赞善大夫。而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又一次改变了白居易的政治命运。直言敢谏的诗人上疏要求缉拿凶手,被权贵以宫官越职妄言朝政的罪名赶出京城,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贬为江州司马。诗人在《江州司马厅记》中说:“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司马一职不过是一种无权、无事的闲职,对心怀兼济之志的诗人来说无疑是生命的重创和弃置。好友元稹听说这事后“垂死病中惊坐起”(《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作为当事人的诗人忧愤郁积、牢骚满腹自在情理之中。所以《琵琶行》序中所说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只不过是诗人掩饰内心愤懑、表面旷达的话而已。政治生活的不幸和坎坷郁积在心中,欲吐而不能吐,欲语而无处语。今夜,江船之上,终于有人可以倾诉、倾听了,诗人毫无保留地道出了心中的苦痛、愤懑,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这声来自心灵深处的慨叹,不仅是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更是他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无奈叹惋。相似的命运遭际使诗人的心弦和琵琶女一齐颤动,两个沦落的生命在人生境遇的共鸣中相知相怜,惺惺相惜!
三、第三层共鸣——内心感情的共鸣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却有相似的人生境遇和不幸命运,诗歌的主题至此已经表达得十分鲜明,全诗在此收笔不会令人感觉突兀和意犹未尽。但诗人却出人意料地再次挽留琵琶女,真诚地邀请她“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女感激诗人对自己的.厚意,即兴发挥,弹出了更为激越的音乐,使得满座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全诗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情感高潮中戛然而止。此时的共鸣是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更深层的共鸣,是全诗最具感染力、最能撼动读者心灵的共鸣。
篇2:解读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作者被贬江洲的第二年写的,在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它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诗中通过对一个歌女沦落身世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被排挤的悲愤之情。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叙述中饱含着作者白居易浓烈的感情。而作品中白居易的情感并没有一泄而出,通过诗歌中“声、曲、语”三个词,分三个阶段,情感如甘泉缓缓涌出,积势而发。
“忽闻水上琵琶声”
白居易江边夜中送客时,“举酒欲饮无管弦”,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醉不成欢惨将别”, 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忽闻水上琵琶声”,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
此时的白居易因身贬异地,又与从京城来探望自己的友人分别,主客凄凉伤别情绪不言而喻。白居易的内心因被贬而有伤感,更想借酒与乐消愁。无疑在孤独无助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的声音”,那是求之不得的。在常人听来这本是曲是乐,而白居易耳中听到是琵琶“声”。这既表明了白居易对乐律的谙熟,也可见他察觉京都之声的敏锐,仅一个“声”字,却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孤独、寂寞。也渗透了白居易渴求知音的强烈欲望。
“曲终收拨当心画”
盛情难却,琵琶女终于开始了弹奏。先是转轴、拨弦、调音,很利索的三两声,虽然未成曲调,却已是脉脉含情了。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着、幽咽着,显出沉思的样子,好像在倾吐自己的失意。她的弹奏自然,没有一点矜持,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取悦于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她轻拢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传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动作十分准确。先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宛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如银瓶乍破,水浆进泻,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进入了高潮。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东舶西舫全都像着了魔力一样,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秋月闪着皎洁的清辉。
琵琶女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她精彩的表演折服了听者。之前,白居易并不知此女子的人生经历,然而从乐曲声中,却分明感受到了:似在倾诉平生不得意的无限心事。表明了白居易辨律知音之造诣。音乐在白居易心头卷起哀伤。不过方才都被带入音乐境界之中,一切都不在视野之内了;乐声一停,才如梦初醒,感到置身于秋江月色里面。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只是被琵琶曲深深打动,所以他从琵琶女的演奏中能体会到女子的丝丝思绪和凄苦,还未能真正将自己的经历与琵琶女的曲中意旨结合,即白居易的被贬谪的幽怨之情,没有融入琵琶曲中,而只是从琵琶曲中读出了琵琶女的哀愁。可见,一个“曲”字,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渐进。
“今夜闻君琵琶语”
琵琶女思忖着,迟疑着,把拨子插入弦中,站起来整理一下衣裳,从刚才的激动中恢复了常态。遂即说起自己的经历: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他们如痴如醉,一边听一边打拍子,镶金镶玉的云篦不惜打碎,鲜红的罗裙也沾了酒污。就这样,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便抛弃她另寻新欢去了。她的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跟他离开长安来到这浔阳江边。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每当深夜梦见年轻时的生活,不禁妆泪纵横,从梦中哭醒过来。
琵琶女的昔盛今衰身世与诗人贬官谪降的遭遇何其相类,怎能不引起诗人“迁谪意”呢?
听琵琶声已经悲感,再听琵琶女言说身世更增悲感。将琵琶女的身世与自身遭遇相比照,使诗人写下那感慨深沉、动人心弦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河必曾相识!”这两句概括了人生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遭际。诗人感到自己的心和这琵琶女的心是相通的,忍不住也向她述说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他说:“我从去年离开京城长安,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的地方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血和猿的哀鸣罢了。每逢美景良辰往往取酒独酌,可是没有什么悦耳的歌曲可以侑酒,那些山歌村笛实在是难以入耳啊!今天晚上听到您的琵琶语,如同听到仙乐,两耳为之一新。
白居易在此时已将自己的经历和琵琶女的遭际、乐曲所表现的情感融合。白居易认为琵琶女的弹奏既是在表达女子自身的昔盛今衰身世的感叹,也是自己被贬官后冷落、孤独,寂寞的心绪的写照,好似白居易在与琵琶女通过琵琶互诉同病相怜的心境。可见,一个“语”字,已表明此时白居易情感的高起。“琵琶语”这是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诉说之后,感慨万端,将“声、曲、语”概括而成。
所以,诗歌中“声、曲、语”三个词,将白居易的情感分三个阶段,并没有一泄而出,而是情感如甘泉缓缓涌出,积势而发。让诗歌在白居易情感的渐进中显现诱人的气息。
篇3: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解读《琵琶行》中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提问]
《琵琶行》中我们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回答]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