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精选14篇)

2024-09-27 12:49:22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精选14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本文共14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

篇1: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

专题一:调控情绪,应对挫折磨砺意志

考点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即可)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身体外型的变化。②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

2.怎样正确看待青春期生理变化?

①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身体的成长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有的快,有的慢。即使是同一个人,他不同身体部位的发育速度和水平也不一样。②这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应正确认识,坦然接受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与生理协调发展。③努力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3.青春的含义:青春不仅表示着秀丽的容颜、优雅的气质以及健美的身姿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世界;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是从生命潜流中涌动的一种全新的感觉;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4.如何理解青春是幸福的、美好的?

①青春是人生的朝阳期、人生的转折期、人生事业的奠基期。青春更多的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②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追寻。③因为拥有青春,我们不怕失败,相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④我们要倍加珍惜青春,把握青春的美好时光,让自己的青春更加鲜艳美丽。

5.我们应该如何珍惜青春?

①树立奉献意识;②努力充实自己;③珍惜时间;④从生活小事做起

7.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

8.青少年怎样调控心理冲动、心理矛盾?

①他助法: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②自助法: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借助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等考点2.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情绪的种类:最基本的四大类:喜、怒、哀、惧。

2.情绪的作用:(为什么要调控情绪?)

情绪犹如双刃剑,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②消极作用: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3.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控情绪的方法)

①注意转移法:改变注意焦点、做感兴趣的事、转换环境。②合理发泄法:适当场合哭一场、倾诉、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叫喊。③理智控制法: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心理换位法,升华法。

4.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我们应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情绪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考点3.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承受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态度。

1.造成挫折的因素有:①自然因素:海啸、地震等;②社会因素:恐怖袭击、战争等;③人为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⑤个人因素:智力、体力、外貌及某些生理缺陷等。

2.对待挫折的三种态度:

①放弃者:胆怯.懦弱。一遇到挫折就放弃目标,放弃努力,其结果是一事无成;②半途而废者: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满足已有成绩,屈服于新的困难和挫折,也无法成功;③挑战者: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

3.正确认识挫折(挫折的两面性):

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双重性)。①消极作用:使前进步伐受到阻碍,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②积极作用:有利于磨练人们的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4.怎样战胜挫折?(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学会自我疏导和向他人求助(如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心理换位法,升华法)。⑤应对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

5.坚强意志的表现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

6.怎样磨练坚强意志?(磨练坚强意志的方法、途径)

①树立明确的目标。②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应善于管理自己。④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专题二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提升价值

考点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

1.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

2.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①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认识外在形象,又要认识内在素质;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3.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重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既不盲从也不忽视)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集体往往对一个人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考点2.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知道即可)考点3.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

1.生命的多样性: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2.人类与大自然共存的意义?

地球上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3.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①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②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4.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①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③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是有价值的。

5.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

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②尊重、悦纳自己的生命,肯定、延伸生命的价值,;③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不要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④善待大自然,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考点4.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知道即可)

1.怎样延伸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怎样实现人生的意义?)(结合具体做法)

①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③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如: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回报社会。

2青少年怎样才能实现人生意义,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①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回报社会②要保持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③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多做对他人、社会、集体有益的事。

专题三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考点1.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高频考点)

1.自尊的含义、表现和意义

①含义:自我尊重,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②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动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取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③作用:自尊有得利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利得到他人的善意提醒,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2为什么自尊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②人人彼此尊重,相互接纳,才能共同在感受自尊的快乐中成长.

3.知耻和自尊的关系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自尊必知耻,知耻才会有自尊。

4.尊重他人的表现?(怎样尊重他人?)①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关注他人的尊严。②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感同身受,推己及人。③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④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如何做一个有自尊的人?

①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动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②最看重自己的人格③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④要善于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应有的自尊

考点2.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1.自信与自负、自卑的区别

①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事.②自负依据的事实是假的,目标不可能达到.自卑缺少自信的表现,不相信自身和潜力.③自负和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怎样做到自信?

①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②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③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④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

3为什么要自立?

①我们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需要自立②自立是我们生活能力、心理和道德品质锻炼的过程。③自立能帮助我们走向自强,走向成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4.怎样做到自立,培养自立能力?

①告别依赖思想。②自立的前提是自主,遇事要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5.为什么要自强?

①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②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②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

6.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强品质?

①理想是自强的航标,树立坚定的理想,并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专题四明辨是非,学法懂法,健康成长

考点1.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怎样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青少年具有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不要盲目从众,要独立思考,学会选择,理性行动。

2.高雅情趣的作用和庸俗生活情趣的危害

高雅情趣有益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利我们积极向上;庸俗生活情趣的危害不利我们的身心发展.

3.青少年怎样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4.①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②有乐观的生活态度③要正确认识好奇心,学会鉴别

不同的兴趣爱好④丰富文化生活⑤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5.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⑴金钱的诱惑:要取之有道⑵游戏机的诱惑:适当有节制的娱乐能放松身心,沉迷就会产生不良影响⑶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拒绝参与

6.不良诱惑的危害?(为什么要抵制不良诱惑?)

影响我们身心健康,阻碍我们成长进步,干扰我们事业成功,影响我们幸福生活,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7.如何对不良诱惑说不?

①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②避开诱因法③提高自制能力④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⑤提高认识,端正动机。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两只标尺。

8.青少年如何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①努力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②学法,增强法制观念③选好学习榜样④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至不同的后果⑤自觉养成正确判断是非善恶意识和能力.考点2.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1.法律的特征(含义):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最本质特征);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道德靠舆论、习惯、信念规范人的行为;②都是社会规范,具有一至性,两者互相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4.法律的作用和功能:①规范作用:制裁、评价功能②保护作用:保障功能。考点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高频考点)

1.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国家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3.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1)家庭保护:①家庭保护:是指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1.一带一路中考政治考点试题及答案

2.中考历史考点知识总结

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考字词清单

4.20中考政治答题技巧

5.中考政治答题技巧

6.2017中考数学知识点考点汇总

7.一带一路中考英语考点试题及答案

8.一带一路中考历史考点试题及答案

9.2017中考数学考点及题型整理

10.2017地理中考复习资料考点详解

篇2:中考政治历年高频考点总结

一、法律常识部分:

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5、青少年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制观念。

6、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法律。

7、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9、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依法自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0、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1、法律打击各种经济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12、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律。

13、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是犯罪)

14、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母法)

15、刑法的作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

16、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要逐步学会依法保护环境。

17、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

18、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肯定违法(违反的刑法)

19、违法(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联系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20、犯罪要受到惩罚、刑罚

21、刑法的目的――预防和减少犯罪

22、什么是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3、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2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5、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8、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9、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30、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有――受教育和劳动。(体现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31、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用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协调社会的青少年的教育保护职责)

32、对青少年的成长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国家的特殊关注。

33、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4、未成年人要认真学法、用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5、什么是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违宪行为、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36、什么事犯罪――是指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7、我国法律的性质――体现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8、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人格尊严不受侵害,住宅及通信自由、秘密等受法律保护)

39、公民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人身权利。

40、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孝敬父母、依法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孝悌美德)。

41、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42、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以及依法继承权等)

43、公民应依法自觉纳税。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具有强制性,不按章纳税是违法行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45、公民依法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46、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7、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8、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组成。(揭发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9、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其原则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50、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二、初三部分:

51、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阶级,只要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5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53、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首推四大发明

54、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5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没有改变。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6、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7、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其他两个方面(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相互地位、产品如何分配)。

58、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共存和斗争。

59、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0月1日)

6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61、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底)

6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6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64、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5、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小康)

67、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9、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7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7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7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对外开放可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73、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稳定(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74、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根本目的)

75、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7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

77、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我们的对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8、21世纪我们面临的三大任务――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国两制),三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7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80、新世纪的三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81、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82、四大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是国家经济建设成就,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

83、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84、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切实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5、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家庭、学校、社区等)。

86、我国正在大力曲径基础教育改革,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7、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88、解决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和不使用农药、化肥,保持生态平衡;要求工厂实行达标排放,并加强对“三废”的治理,要求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减少尾气的排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

89、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0、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91、青少年时期是成才的最佳时期,要立志成才。

92、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93、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4、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奋斗)

95、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不同,当代青少年要树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是――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

96、当代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7、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9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

9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篇3:微观经济学常考考点总结

微观考点概括:

1. 预算约束方程:p1x1+p2x2=m,预算线上的两个坐标轴分别代表两个商品。

2. 偏好与效用:偏好要满足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和反身性公理。关于效用还要理解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常见的单调变换有:对原效用函数乘上一个正数,对原效用函数加上任意一个数,对原效用函数取齐次幂。(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单调变换。)

3. 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要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4.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满足的公式:mu1/mu2=p1/p2.

5. 角点解:是一种极端情况,它是一种商品不被消费,而只去消费另外一种商品,那么最优的选择点就出现在预算约束的端点上,所以当边际替代率不递减的时候,就要考虑角点解。

6. 一些常见的偏好还有柯布道格拉斯偏好和拟线性偏好。

7. 税收的类型有从量税和所得税,但是当消费者的偏好是完全互补的时候,政府无论是征税从量税还是征税所得税,效果是一样的。

8. 普通商品和正常商品:正常商品是当收入增加的时候,商品的需求也增加。普通商品是指需求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如果一种商品是正常商品,那么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此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相互加强,所以价格变动必定会导致需求反方向变动,则该商品一定为普通品,所以正常品一定是普通品。

9.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10. 谷贱伤农:是因为农产品缺乏弹性。

11. 如果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不可能都是劣等品,也不可能都是奢侈品。

12. 跨时期选择: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是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然还是一个贷款者,如果一个人是借款者,那么他利率下降以后还会是一个借款者。

13. 两种分解法则:希克斯分解和斯勒茨基分解,把总效应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注意吉芬商品的分解。

14. 效用的二阶导小于0的是风险规避者,大于0的是风险爱好者,等于0的是风险中性者。

15. 短期生产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均产量递增的阶段,那么厂商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生产,应该继续投入要素,使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第二阶段是平均产量递减阶段,但是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总的产量还在递增,第三阶段是边际产量为负的阶段,生产者的总产量会减少。

16.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性是因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性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7. 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形,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

18. 停止营业点是满足p等于C的最低点。

19. 水和砖石的悖论:从需求方面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来说,水资源充足,而且水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所以水的边际效用比较小,所以价格就比较便宜。同理对于砖石来说,砖石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从供给方面来看,水资源的供给比较多,水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其价格也比较低,而对于砖石来说,砖石稀缺,生产砖石的成本很大,所以砖石就比较昂贵。

20.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低工资法会引起失业,但是如果在买方垄断市场上,运用最低工资法,不一定会引起失业,反而还有利于达到一个均衡水平。

21. 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市场上,对市场进行征税,哪一方缺乏弹性,则承担的就越多。

22. 垄断市场存在着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厂商不了解每个消费者具有何种效用函数,通过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三级价格歧视是在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定价。

23. 寡头市场的四大模型:伯特兰模型、价格领导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

24. 进行效率工资制定的原因:选择更优秀的人,减少监督、提高工作效率。

25.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给定性状良好的消费者偏好,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所有的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每一个帕累托有效的配置均能通过竞争均衡来实现。

26. 外部性: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或者生产影响到其他人的消费或生产时,个人或者企业的收益与社会收益不等,或者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等。外部性的影响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7. 解决外部性的政策:进行课税或者补贴,进行企业合并,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明确,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甚至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把财产赋予给谁,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28. 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等,还有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即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比如公园。私人物品是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私人物品,公共资源是有竞争性,但是没有排他性,自然垄断资源是有排他性,但是没有竞争性。

29. 注意 区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比如二手书市场,柠檬问题,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的过程中总是趋向于尽可能的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道德风险时在交易双方签订交易合同以后,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去损害另外一方,同时也不承当后果。

30.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如何在预算给定的情况下,对商品进行购买,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需求。厂商行为--厂商如何制定价格,如何生产产量,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这些问题就引发出了各种模型,各种市场结构,就比如供给需求曲线模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微观常见考题为计算题和分析题,计算题通常结构利润最大化,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解,分析题常见为什么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之类,当然还有画图题,想用希克斯分解画出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考点

【常识】

选自《板桥家书》。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文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主旨】

本文针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引导家中子弟与读者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深与精)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到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核心内容】

①作者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②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

③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

作者论述思路清晰,在鲜明地表明对“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的态度后,先指出匆匆而读毫无收获,接着列举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表明“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观点;接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表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观点。

篇5:中考诗词鉴赏常考考点

中考诗词鉴赏常考考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篇6:政治常考知识点总结

政治常考知识点总结

政治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篇7:政治高考命题常考考点:解读“民生问题”

景耀勇 甘肃省兰州市兰化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重民生,实现“两个同步”,从而达到民富围强、国民共富是“十二五”的主旋律。围绕“民生问题”将是今后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一个持续性热点问题,其中涉及的知识将成为高考的常考考点。

【关键词解读】

1.“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指百姓的意思。而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2.“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用等问题,其中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从“民生”的内容上讲,它表现在由低到高递进的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汁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

【经济生活解读】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二五”规划一系列重民生,实现“两个同步”,从而达到民富国强、国民共富的制度措施,目的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合理控制商品房价格,增加经济适用房数量,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真正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是体现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产品分配上体现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教学论文 )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政治生活解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着力改善民生,完善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制度措施,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执政施政理念。

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执行者。“十二五”处处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体现了政府完善社会管理,切实履行各项职能,服务人们的宗旨和工作准则。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本要求,也是最大的亮点,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生活与哲学解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改善民生任务是基于现阶段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涉及到千家万户百姓的利益,是老百姓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

2.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完善创业和就业的政策机制,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正确价值观的最高标准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做出改善民生的决策,是在我国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并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主力军,党和政府关注老百姓“吃的安全点、看病便宜点、住房价格低点、学费少一点……”看似普通的小事,但却关乎着民富国强的大事,是高瞻远瞩,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处理问题的具体体现。

《政治高考命题常考考点:解读“民生问题”》

篇8:高考政治常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是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事物的名称及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

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扬弃,或:辩证的否定)

3、得到多数人认可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新事物不能以出现的时间、力量的强大、支持人的多少作为标准)

4、新事物在力量上一定超过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并非新事物一开始力量就大于旧事物,但是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5、新出现的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道路和事物发展的途径是一样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途径是二者的统一)

7、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不是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只有前进的和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任何发展都是变化是对的)

8、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运动,是简单的重复(是一种波浪式的向前运动,不是从起点到终点式的运动)

9、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不一定。有量变与质变两种情形,其中只有量变才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10、量变引起质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主发生了变化, 也能引起质变)

1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此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向前的、向上的、向好的方面发生的质变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 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引起质变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即量变积累到最高点时,质变才会发生。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

13、量变积累越多越好。(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后退的、下降的。对于能够促进事物发展的量变,积累越多越好。对于那些导致事物后退的量变,必须把握一定的“度”,防止过犹不及)

14、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相互交替 ,才构成了事物永恒发展的过程)

15、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求稳防变。(办事情是否要求稳防变应作具体分析,需要稳时求稳,需要变时则变)

16、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7、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8、发展就是质变, 质变就是发展。(质变≠发展。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的质变。但质变不能等同于发展,因为事物的质变有上升、前进和下降、倒退两种趋向,只有事物上升、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19、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或质变比量变更重要。(不能比较)

2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自治权包括: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7.、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 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③ 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

④ 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与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 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

(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措施:

①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

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途径)。

二、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 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篇9:中考政治核心考点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政治核心考点。

考点:理解自己生命来自父母,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

为什么要感报答父母?

答: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2)父母使家成为我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的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3)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答:1)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2)孝敬父母,对父母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

3)孝敬父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

4)孝敬父母不是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考点32: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的含义?

答:“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为什么要诚实守信?

答:1)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2)我们为人处世、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失信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3)为人诚实,严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4)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成功的保证。

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答:1)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践约守信,实实在在做事。

2)坚持实事求是;发生利益冲突时,站在多数人的一边;站在长远利益一边;情与法冲突时,站在法律的一边。

3)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①在对人诚信和尊重他人隐私相矛盾,要结合具体情况,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②在不是出于个人私利,而恰是为维护对方的利益需要时,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考点33:懂得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答: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

答:内涵: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在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

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答:1)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2)欣赏和理解他人。 3)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4)理解别人的痛苦,以温暖的态度和方式分担别人的不幸。

考点34:理解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怎样?

答:(1)人生而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2)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不容轻视。(3)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受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怎样做到平等待人?

答:1)要平等对待你我他。①平等对待差异 ②平等对待弱势群体。

2)学会尊重他人。要求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考点35:懂得人们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

宽容的含义是什么?

答: 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为什么要宽容?

答: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2)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3)生活不能没有宽容,人们之间无意之中的伤害,需要真诚的接纳、理解、原谅。4)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5)生活中不能没有宽容,有宽容才能共处,有宽容才能创造,有宽容才能成就事业。

怎样做到宽容?

答:1)宽容差异,尊重个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2)无意伤害别人,真诚地赔礼道歉,请求原谅;对别人的道歉,也要真诚接纳、理解、原谅。

3)接纳自己,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容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4)宽容是有原则,讲策略的,不是盲目的。宽容并不意味我们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辩,麻木不仁。对别人的无意伤害和对家人、同学、朋友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但绝不迁就“坏人”“恶人”。

尊重的内涵?

答:1)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尊重社会,表现为尊重道德、遵纪守法,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

3)尊重自然。核心是保护环境。

考点36: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考点37:懂得平等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

世界文化的特点?

答: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对待文化差异有哪些不同的态度?

答: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排斥,过分夸大本民族的价值,漠视甚至歧视其他民族的价值。一种是沟通,既尊重本民族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怎样对待中外文化?

答:弘扬民族文化,批判继承外来文化。1)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文化差异,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2)面对文化差异,要克服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提高鉴赏力。3)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保护、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政治核心考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篇10:中考政治法律考点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政治考点。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一位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也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

(3)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

(5)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公民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1)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3)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4)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

(5)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有权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但必须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

公民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1)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

(2)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

(3)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否则就是违法犯罪。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中考政治考点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中考政治法律考点整理]

篇11: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篇12:初中政治会考常考知识总结

初一政治知识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P4

(1)珍惜初中生活的起点,体验成为初中生的快乐。

(2)在新的班级里,积极认识新同学、老师。

(3)与新同学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4)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新集体。

2.上中学后,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新的集体,需要怎样做这个集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 P7

(1)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我们这个集体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2)其次.每个同学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

(3)最后,在为共同目标奋斗中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

3、如何看待个人在班级中的位置?P8

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替代。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色彩。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1. 初中学习生活有哪些新特点?P11

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如何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 P12

(1)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①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初中生,应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否则就不能独立的承担学习的任务。

②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③科学安排时间。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深,如果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2)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如何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 P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种.种方式各有特点。只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才能在摸索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习中有哪些苦与乐? P18

(1)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超越自己的快乐。

(2)失学是痛苦的,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快乐的。

6.有人说:“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他说的对吗? P18

这句话是错误的。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初中政治知识重点

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唤起人的潜能,不断的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类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受教育权的含义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4.义务教育的含义

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①强制性;②公益性(免费性);③统一性

6.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7.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①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②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③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师敬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1 、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政治:

①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发起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③主持召开了“六国朝核会议”

④派驻维和部队

经济:

①加入世贸组织

②三峡水电站的建成

③青藏铁路的建成

④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文化:

①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③“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④嫦娥奔月 等等

2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变化发展最快

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 和平、合作、负责任 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显示

3、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说明的道理)?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②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保证经济的蓬勃发展

④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科学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阶段表现在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的各个方面。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算起,至少需要 一百年 的时间。

4.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篇13:25个常考的化学考点总结复习

25个常考的化学考点总结

1)阿伏加德罗常数;

2)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4)溶液、离子浓度及其转变;

5)“位一构—性”,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10电子;

6)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特点;

7)代表物质的重要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要求巧解;

9)阴、阳离子的鉴定、鉴别——涉及实验评估,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确认;

10)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

11)离子共存;

12)溶液的pH及其计算;

13)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

14)有机化学思想:官能团化学、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同系物;

15)有机物燃烧规律;

16)十大反应类型——有机合成;

17)有机聚合体和单体的相互反馈及简单计算;

18)实验仪器的洗涤;

19)实验装置(仪器组装)、基本操作;

20)药品的存放;

21)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的计算;

22)化学计算——注意单位和解题规范;

23)混合物的计算;

24)化学史、环境保护、煤、石油、化工;

25)信息、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

怎样科学地搞好化学复习

单地重复、记忆和大量地做题不是科学的复习,不能收到上述效果。科学的复习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发展性、启发性和计划性,讲究方法,讲求实效。

所谓针对性是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况查缺找弱,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所谓系统性是指使所学知识技能相互联系,形成反映本质关系的统一整体,有纲有目,条块分明。

中学化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平时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学,使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受到削弱。例如,关于原子组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物质结构知识被分散在各个年级;氧化还原反应跟原子结构,电离、水解跟可逆反应等相互间本来存在着的联系,由于分割而不容易被学生掌握。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复习的综合性来解决。

发展性指通过复习不但要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努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启发性指要以学生为复习的主体,引导、启发他们自觉和主动地动脑动手,不依赖教师,做复习的主人。

制订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保证。复习要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求和进度要有周密的安排,这是计划性的主要含义。

复习还要讲究方法,不因循守旧,不搞固定模式,复习方法多样化,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复习常常跟教学测量评价相结合,在复习后进行练习、测验或考试,以便评定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一、搞好复习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复习与教学的关系

复习要“源于平时、高于平时”。平时教学是复习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复习是不可能搞好的。否则,平时教学不就可以取消而用复习来代替吗?还要处理好平时复习跟总复习的关系。平时复习是平时教学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不注意扎扎实实搞好平时教学和平时复习,一味加快平时进度以增加复习时间,让总复习多来几遍。显然,这样做是违反认识规律、也违反教学规律的。这就好比把米烧成夹生饭再回锅炒,炒的次数再多也难把饭炒熟。此外,复习时切忌把平时教学原样重复一遍,要从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又不能把复习变成上新课。

(二)处理好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的关系

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都是复习的任务。只强调巩固基础不注意综合提高,不能使复习达到应有的高度;反过来,只强调综合提高而忽视打好基础,也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只有肯下功夫,认真复习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综合提高的任务。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个蠢人吃了五碗饭才把肚子吃饱,他恍然大悟地说,原来第五碗饭才能把肚子吃饱!早知道这样,前面四碗饭不用吃了……。我们一定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三)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

复习时要抓住主线,形成网络,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平时教学的疏漏和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其它内容的关系

化学概念是化学理论的基础,每一种化学符号、每一种实验方法都跟一定的化学理论联系着,化学理论反映了物质及其变化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化学计算则从量的方面反映这种相互联系。因此,以理论为中心可以把中学化学的各类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化学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系统。在复习时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意运用化学基础理论加深对基本概念的本质认识,进一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注意使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跟有关的理论联系起来。

(五)处理好统一复习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复习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别,对于不同的教学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重点、速度和要求上适当作调整。对于同一教学班,实践证明,“面向差生慢起步、立足双基渐加速”是必要和可行的,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六)处理好学生复习与教师复习的关系

教师复习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的复习只是辅助性的外部因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加,教师的复习很难收到效果。学生自己编写的复习小结或提纲,尽管常常不及教师编写的完善,但前者的效果却往往优于后者,其原因就在这里。在教师复习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师生协同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学生先行复习,可以提高教师复习的起点,也可以使师生配合更加协调,使复习搞得更好。在教师作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之前,应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我复习。

篇14:中考政治常考易错点

2020年中考政治常考易错点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2.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八、带“二/两”的知识点

1.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5.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十九、带“三”的知识点

1.交友三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2.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最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

7.“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