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共10篇)

2024-11-11 12:31:07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共10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本文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篇1:《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韩维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韩维,字持国。以进士奏名礼部,方亿辅政,不肯试大廷,受荫入官。父没后,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古嗜学,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

富弼辟河东幕府,史馆修撰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礼官议祫享东向位,维请虚室以待太祖。温成后立庙用乐,维以为不如礼,请一切裁去。议陈执中谥,以为张贵妃治丧皇仪殿、追册位号,皆执中所建,宜曰荣灵。诏谥曰恭,维曰:“责难于君谓之恭,执中何以得此?”议讫不行,乞罢礼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泾州。

颍王为皇太子,兼右庶子。神宗即位,维进言:“百执事各有职位,当责任,若代之行事,最为失体。天下大事不可猝为,人君设施,自有先后。”因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后世礼文之变,以伸规讽,帝皆嘉纳。除龙图阁直学士。

初,僖祖主已迁,及英宗祔庙,中书以为僖祖与稷、契等,不应毁其庙。维言:“太祖戡定大乱,子孙遵业,为宋太祖,无可议者。僖祖虽为高祖,然仰迹功业,非有所因,若以所事稷、契事之,惧有未安,宜如故便。”王安石方主初议,持不行。

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帝令改命词。维知帝意,请提举嵩山崇福宫。帝崩,赴临阙庭。宣仁后手诏劳问。

维处东省逾年,有忌之者密为谗诉,诏分司南京。尚书右司王存抗声帘前曰:“韩维得罪,莫知其端,臣窃为朝廷惜。”乃还大学士、知邓州。兄绛为之请,改汝州。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转少师。

绍圣中,坐元祐党,降左朝议大夫,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诸子乞纳官爵,听父里居。哲宗览奏恻然,许之。元符元年,以幸睿成宫,复左朝议大夫,是岁卒。年八十二。徽宗初,悉追复旧官。

(节选自《宋史·韩维传》)

4.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B. 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C.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D.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辟,征召。如辟召、辟引、辟书、辟除。本文指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

B.袝,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太庙。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 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汉以后形成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维博学多识,不慕名利。他起初凭借祖上的功德做官,后因为喜好学习和古礼,得到宰相的推荐,安心静退,不去朝廷任职。

B.韩维富于胆识,敢于进谏。他在得到欧阳修推荐做检讨、知太常礼院时,认为陈执中的谥号不应享受恭的称号,议论完后没能成行,被免去知礼院一职。

C.韩维深得大家认可,知恩图报。他在为资政殿学士时,曾得到曾巩的夸赞并深得神宗的器重。当神宗驾崩后,他为报知遇之恩,奔赴朝廷。

D.韩维仕途坎坷,死后尽享哀荣。绍圣年间因元祐党案,他被降职,后因儿子们的请求,哲宗回复左朝议大夫的`官职。死后受徽宗追赠并恢复以前所任官职。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因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后世礼文之变,以伸规讽,帝皆嘉纳。(5分)

(2)尚书右司王存抗声帘前曰:“韩维得罪,莫知其端,臣窃为朝廷惜。(5分)

参考答案

4. B(断句的前提是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5. A(辟即开发建设意,本文指富弼在河东建置幕府)

6. B ( “议论完后没能成行,被免去知礼院一职”错,应为“议论完后没有允许,乞求免去知礼院”)

7. (1)于是韩维向神宗解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论后世礼仪的变化,以便伸张规谏之风,神宗都认为好而加以采纳。(句首补主语1分,“因” 1分,“推” 1分,“伸” 1分, “嘉纳”1分)

(2)尚书右司王存在帘前大声说:“韩维获罪,没有谁知道根源,臣下私下替朝廷惋惜。”(“抗声”1分,“得” 1分,“莫” 1分,“端” 1分,“窃”1分)

参考译文

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人。以进士奏名礼部,这时韩亿辅佐朝政,不肯试于大廷,受恩荫做官。父亲死后,闭门不仕。宰相向朝廷推荐韩维喜好学习和古礼,安心静退,奉召考试学士院,辞谢不任职。

富弼在河东建置幕府,史馆欧阳修推荐他为检讨、知太常礼院。礼官议论祭祀应东向位,韩维请求虚室而待太祖。温成后建庙使用音乐,韩维认为不合礼仪,请求全部免去。议论陈执中的谥号,认为张贵妃死后得以在皇仪殿办理丧事、追位册封号,都是陈执中所建,应当谥为荣灵。诏令谥号为恭,韩维说:“向君主责难叫作恭,陈执中凭借什么能享受这个称号呢?”议论完后没有允许,乞求免去知礼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泾州。

颍王为皇太子,兼右庶子。神宗即位,韩维进言说:“各位执事都有各自的职责,应当各负其责,如果互相代替行事,是最失体的事。天下大事不能仓猝办理,人君所建立的各项制度,自然有先有后。”于是向神宗解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论后世礼仪的变化,以便伸张规谏之风,神宗都认为好而加以采纳。升为龙图阁直学士。

起初,僖祖庙已迁走,到英宗祭祀祖庙时,中书认为僖祖与稷、契同等,不应毁坏他们的庙宇。韩维说:“太祖平定叛乱,子孙继承其事业,叫宋太祖,没有什么可议论的。僖祖虽然为高祖,但考察他的功业,没有因袭,如果以对待稷、契的礼仪对待僖祖,担心有所不妥,应像过去一样。”王安石正主张毁坏僖祖庙,坚持不准。

王安石被罢相后,正好韩绛入朝为相,韩维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又知许州。神宗巡幸旧邸,为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韩维纯洁正直,神宗命令韩维改动命词,韩维知道神宗的心意,于是请求提举嵩山崇福宫。神宗驾崩,韩维奔赴朝廷。宣仁后亲自书写诏令进行慰劳。

韩维在东省任职一年多,有妒嫉他的人暗中诬陷他,诏令分司南京。尚书右司王存在帘前大声说:“韩维获罪,没有谁知道根源,臣下私下替朝廷惋惜。”于是又任大学士、知邓州。兄长韩绛替他请求,改任汝州。一段时间后,以太子少傅致仕,转少师。

绍圣年间,由于元祐党案,降职为左朝议大夫,又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在均州安置。他的几个儿子请求朝廷给予官爵,让父亲住在故里。哲宗看了上奏后感到悲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元符元年(1098),随哲宗巡幸睿成宫,又恢复左朝议大夫之职,这年死,终年八十二岁。徽宗即位之初,又全部追赠恢复以前所任官职。

篇2:《宋史·韩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韩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真宗尝欲召试,而与王旦有亲嫌,特召见,改亿官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主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视旧牍未尝引乳医为证,召甲出乳医示之,甲亡以为辞,冤遂辨。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三司更茶法,岁课不登,亿承诏劾之,由丞相而下皆坐失当之罚,其不挠如此。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唃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唃厮啰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巨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地犬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陈尧佐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知应天府,寻加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改澶州,复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注】①台:御史台。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赋:征税

B.因衙吏至京师因:经由

C.民坐是不饥坐:因为

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饬:谨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

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

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用种种恶劣的手段欲使其嫂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不可掩盖,就主动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旱,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百姓没有遭受饥荒之苦。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官员选拔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嫂诉于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3分)

(2)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4分)

(3)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3分)

参考答案:

8.B 9.C 10.B

11.(1)嫂嫂向官府告发,李甲就贿赂府吏拷打其嫂,使她屈服,十多年,其嫂不断上诉。(“辄”“掠服”“积”各1分)

(2)河北大旱,转运使没有把实际情况上报,只有韩亿把当年饥荒情况和旱情上报,并打算宽限百姓近年的租税。(“以实闻”“饥”“贷”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依照旧例,益州每年要拿出官粮六万石,赈济或是卖给百姓。(“故事”“出”“赈”各1分)

文言文翻译

韩亿,字宗魏,他的祖先是真定灵寿人,后来迁徙到开封的之雍丘。中进士,任大理评事、永城县令,有政治的声名。其他县邑不能断决的案子,郡守皇甫选就嘱托韩亿断决。任陈州通判时,恰逢黄河决堤,治理河堤的费用需要数以万计,韩亿没有想百姓征收赋税而营建构筑河堤。到洋州做官。地方豪强李甲,兄死后他逼迫嫂子改嫁,就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孩子,以图霸占她的财物。嫂告官,李甲就贿赂官吏拷打嫂子使她屈服,拖了十几年,他嫂子不断上诉。韩亿把李甲召来并把孩子的乳医找来给李甲看,冤案于是得到断明。后任尚书屯田外郎。河北大旱,转运使没有把实际情况上报,只有韩亿把当年饥荒情况旱情上报,并打算宽限百姓当年的租税。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人请求受了别人的金子,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查这件事情,事情最终虽然明辨,但是韩亿还是被降职为大名府通判。

吴植主管临江军队,派人送金子给宰相王钦若,趁他的手下衙吏到京师,审查衙吏,言语间多有泄露,王钦若知道事情不可掩盖,就抓来衙吏上报。皇上下诏交给御史台处置,而吴植却说自己没有送给王钦若金子,反而诬陷衙吏错把问候亲近的人的话传给了王钦若。韩亿追查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为生病害怕被罢免,金子没有送到事情却已经败露。吴植于是被除名。并连带审查王钦若,皇上下诏对王钦若不加追究。自薛奎后,韩亿独自掌台管事务一年多。

在益州做官。旧例,益州每年岁拿出官粮六万石,以赈济卖给贫民。这年大旱,韩亿拿出比往年多几倍的官粮,先给百姓,百姓民因此没有挨饿。又疏通九升江口,使下游灌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与羌夷接壤,蕃部每年到永康官场卖马,韩亿担心他们窥探两川地形,就上把官场迁到黎州境上。

唃厮啰与赵元昊相互攻打,来献战利品。朝廷议加封唃厮啰官职。韩亿说:“他们都是蕃臣,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他们解除仇恨,却趁此机加封,不是用来安抚控制四方的办法。”奏议御史停止。元昊每年派遣人到京师,出入民间么有任何限制,韩亿请求下诏为他们建馆舍礼待之,让官府主管贸易,外表上好像烦扰,实际上限制提防他们。

开封知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选拔不平,就暗地推荐韩亿可用。仲淹被贬后,皇帝告诉亿。韩亿曰:“范仲淹因公举臣,臣之愚钝陛下所知;因私举臣,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于是被任职户部、参知政事。适逢忻州地大震,谏官韩琦进言宰相王随、陈尧佐不是辅弼之才,又说韩亿儿子韩综为群牧判官,不应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知应天府,寻加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改澶州,复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韩亿的性格端方沉稳,治家非常严格。即使是家里的日常生活,也不会让自己的仪容不整。亲戚朋友有贫穷孤独的,他经常为他们养老送终。

篇3:《宋史·苏轼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苏轼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徙知密州徙:调任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参考答案:

1:C 应为“连接”

2:BA 介词,在/介词,被;B 连词,表目的,为了;C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D代词,他/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3:D ①表明苏轼敢于直谏,⑥表明苏轼心胸豁达,和题干“关爱百姓”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诋毁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篇4:《宋史·钱乙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钱乙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钱乙,字仲阳。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君 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稍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年三十余。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后七年, 父以寿终,丧葬如礼。其事吕君,犹事父。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 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 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 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挖 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②,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 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 十二,终于家。

(节选自《宋史·钱乙传》)

【注】①瘈瘲(zì zhòng):病症名,抽搐、抽风。②度越纵舍:古代军事用语。比喻临床治病,灵活辨证施治。

试题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其孤,收养为子

哀:同情

B.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

烛:拿、持

C.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阅:察看

D.末年挛痹浸剧

浸:渐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钱乙在治病方面颇有效验的一组是(3分)

①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

②入进黄土汤而愈

③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

④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⑤自以意治之,辄愈

⑥退而考之,皆中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乙事亲至孝。对生父,他往返寻找数次,最终将其寻回并养老送终。对养父,生时侍奉如同生父,死后为其安葬服丧。

B.钱乙不肯居功。他曾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治疗皇子的病症,是因为众国医的治疗已有成效,皇子已接近痊愈。

C.钱乙医术高超。他想出将病症转移来保全生命的办法。除了自制药液日夜饮用,还亲自挖来茯苓服用。

D.钱乙辩证施治。他治病时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他不固执守旧,而是根据病症灵活治疗,最终也符合古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5分)

(2)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脏)者死,吾其已夫!” (5分)

参考答案

4.C(“阅”应是“历经”)

5.D(③介绍钱乙受欢迎的情况,不是直接表现④介绍钱乙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成就⑥表现钱乙多识物理)

6.C(理解错误,并非亲自挖来茯苓,而是派亲近的人去)

7.(1)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2)他于是叹息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人会死掉,我大概要死了!”

试题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悦其对悦:满意

B.秉火烛其下烛:蜡烛

C.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名:拘泥

D.卒与法合卒:最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彼且恶乎待哉

B.俄以病免勿以善小而不为

C.因自制药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退而考之我腾跃而上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5分)

译文:

(2)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译文:

4:请分别概括钱乙品德和医术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B 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照

2:B :A.连词,并且;语气副词 还要。B.介词,因为。C.表承接,于是;介词,通过、经由。D.承接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

3:(1)吕君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2)(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4:(1)钱乙事亲至孝。(2)钱乙不肯居功。(3)钱乙医术高超。(4)钱乙辩证施治。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钱乙当时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 故,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他同情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 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讶叹 息,感慨激动为之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这件事。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 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了病,召钱乙让他为女儿看病,立了功,长公主上奏皇上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第二年,皇帝的儿子 仪国公得了抽搐的病,太医院里的医生不能治愈。长公主朝见,于是禀报说钱乙出身于民间,有特异才能,皇帝立即宣召,钱乙入宫后进献了“黄土汤”,皇子得以 病愈。神宗皇帝召见并褒奖钱乙,并且问用“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原因。钱乙回答说:“以土去抑制水,这样木就能平复,那么抽风自然就被控制住了。况且前 几位太医的治疗已使皇子的`病症接近痊愈,我(只是)恰好赶上皇子将要病愈。”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了太医丞的官职,又赐给紫色官服和金质鱼符佩 戴。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请到钱乙治病,钱乙没有一点空闲的日子。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老医家没有人能够问倒 难住钱乙。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免官。哲宗皇帝又召钱乙在宫中值夜。过了好久,钱乙又以生病为由请求皇帝恩准他告老还乡,于是不再起复。

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简率平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于是叹息道: “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人会死掉,我大概要死了!”过了一会儿又说:“我能让这病转移,使病转移到四肢上。”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饮 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过了不久,他左侧的手足挛缩不能使用,就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又让亲近的人登上东山,找到菟丝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着菟 丝下面,而在火把熄灭的地方去挖,果然挖到茯苓,茯苓大得像斗,于是就按法服食它,历时一个月吃完了。从这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骨强壮坚固,就像没 有患病的人。

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不拘泥某一师门,他对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都精通,而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对于各种医书没有不读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古 法,惟独他能够灵活辨证施治,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他特别精通《本草》,广泛地了解事物的原理,分辨改正《本草》中的缺漏和错误。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材, 或者拿奇怪的事去问他,他定能给他们说出其本源发展,物的颜色、名称以及形貌特点等,问的人回去拿书考证他的话,都符合。钱乙晚年,挛痹症逐渐加重,他嗜 酒,喜吃寒食,这些嗜好都不肯戒掉。他给自己诊断后知道病不可治,便召来亲友诀别,换好寿衣等待寿终,享年八十二岁,死于家中。

篇5:《宋史·张汝明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张汝明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根据。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一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13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参考答案:

10、D(按:巡视)

11、D 12、选C(“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

13、(1)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

(“不时”、“直”、“绳”各1分,句意2分)

(2)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故”“委”“诡辞”“为”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幺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篇6:《宋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太祖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高祖朓,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敬生弘殷,是为宣祖。周显德中,宣祖贵,赠敬左骁骑卫上将军。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汉乾祐中,讨王景于凤翔,会蜀兵来援,战于陈仓。始合,矢集左目,气弥盛,奋击大败之,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即位,复典禁兵。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诘旦,乃得入。韩令坤平扬州,南唐来援,令坤议退,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趋六合。太祖下令曰:“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令坤始固守。太祖寻败齐王景达于六合东,斩首万余级。还,拜殿前都指挥使,寻拜定国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

10.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B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C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D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1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字前加“讳”。文中宋太祖名匡胤,故“匡胤”前加“讳”。

B. 御史中丞: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元丰改官制后,无御史大夫,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

C.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可指贬谪,放逐,如“迁谪(贬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文中“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迁”应指升职。

D. 术数:术数是研究 “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术数也可解释为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文中“有老僧善术数”“术数”指看相算命。《张衡传》中“衡善术学”与本文意思相近。

12.下列选项中对文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宣祖骁勇善战,在征讨王景时,恰逢后蜀军队来援救王景,宣祖左眼中箭,但他的气势更旺盛,奋勇攻击,把敌军打得大败,因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累官至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B. 太祖,是宣祖的二儿子,母亲杜氏。出生时红光绕室,奇异的香气一夜没有消散,身体上有金黄颜色,三天没有变。

C.太祖公私分明,廉洁自律。宣祖率领军队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太祖却以“王事”为由拒开,等到天亮,宣祖才得以进城。

D. 太祖相貌雄伟,器度豁达自如,有见识的人知道他绝非一般人。随周世宗连年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升任滑州副指挥,严州刺史,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等。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5分)

(2)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5分)

参考答案

10-12.A D D

13.(1)宣祖年轻时勇猛过人,擅长骑马射箭,侍奉赵王王镕,替王镕带领五百骑兵在黄河边援助唐庄宗,有功劳。唐庄宗喜欢宣祖的勇猛,留他在身边掌管禁军。

(2)北汉派军前来侵犯,世宗率领军队去抵御敌人,在高平作战。将要交战的时候,军队的指挥樊爱能等人先逃跑了。战事危急,太祖指挥同僚们骑马冲击敌人的前锋,北汉军队溃退。

参考译文

宋太祖,名字叫匡胤,姓赵,是涿郡人。宋太祖的高祖是赵朓,这是僖祖。在唐朝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令。赵朓生子赵珽,这就是顺祖,在唐末藩镇幽州镇中担任从事的官职,积功升任御史中丞。赵珽生子赵敬,这就是翼祖,历任营、蓟、涿三州的刺史。赵敬生子赵弘殷,这就是宣祖。在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地位显要,后周皇帝追赐赵弘殷的父亲赵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官爵。宣祖年轻时勇猛过人,擅长骑射,侍奉赵王王镕,替王镕带领五百骑兵在黄河边援助后唐庄宗,有功劳。后唐庄宗喜欢宣祖的勇猛,留他在身边掌管进军。后汉乾祐年间,在凤翔讨伐王景,正赶上后蜀兵马前来支援,在陈仓展开大战。交战刚开始,就有箭射中宣祖的左眼,而宣祖士气更盛,奋力击战,大败敌军。宣祖凭借功劳升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广顺末年,改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后迁官转任右厢都指挥,兼任岳州防御使。后跟随后周帝出征淮南,前军遇敌败退,吴人趁机而来,宣祖领兵拦击,大败敌军。后周显德三年,领兵平定扬州,与后周世宗在寿春会和。寿春城中卖饼的人家做的饼又薄又小,世宗很生气,带了十几个人要去杀掉卖饼的人,宣祖执意劝谏,救了卖饼人的命。后来宣祖积功升官到检校司徒、天水县男,和太祖一起分别掌管禁军,一时受到众人的敬重。死后被追封为物情军节度使、太尉。

太祖时宣祖的二儿子,母亲杜氏。后唐天成二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太祖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屋,奇异的香味整宿都不散去,太祖的身体散发着金光,三天都没有消失。等他长大了,容貌英俊,气度旷达不凡,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不是普通人。太祖学习骑射就比一般人高明许多。太祖曾经骑着一匹烈马,不带任何马具,马跑到了上城的斜道上,太祖的额头撞到门楣上摔了下来,人们都以为他的'脑袋一定撞碎了,太祖却慢慢地爬起来,又追着马跑并跳上马去,一点伤都没有受。又有一次曾经和韩令坤在土屋里下棋,有鸟雀在门外戏斗,他因为争着起来去捉鸟雀,把房子都撞坏了。后汉初年,太祖没有目的的四处游走,借住在襄阳的一座寺庙之中。有一位擅长看相的老和尚看了太祖的面相后说:“我吧我的财物全都送给你当路费,你向北走一定会有奇遇的。”太祖正赶上周祖以枢密使的身份征讨李守真,太祖就响应招募到帐中效力。后周广顺初年,补任东西班行首,担任滑州副指挥的官职。后周世宗治理京畿的时候,他转任开封府马直军使。后周世宗极为,太祖又去掌管禁军。北汉派军前来侵犯,世宗率领军队去抵御敌人,在高平作战。将要交战的时候,军队的指挥樊爱能等人先逃跑了。战事危急,太祖指挥同僚们骑马冲击敌人的前锋,北汉军队溃退。太祖乘胜攻打河东城,烧城门,太祖的左臂被弓箭射中,世宗命令停止进攻。班师还朝后,世宗任命太祖为殿前都虞候,并兼任严州刺史。

后周显德三年春天,太祖世宗出征淮南,首战就在涡口击败一万多人。杀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领兵号称十五万人,阻隔住清流关,太祖攻打他们,皇甫晖等败走。太祖追击他们直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我们双方能摆开军列一决胜负。”太祖笑笑答应了他。皇甫晖整队出城,太祖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下皇甫晖的脑袋。并擒获了姚凤。宣祖不能也领兵到了城下,传令要城门打开。太祖说:“我们父子虽然亲近,但是城门的开合是国家的大事啊!”到了第二天早上,宣祖才带兵入城。韩令坤领兵攻打扬州,南唐派军前来援助,韩令坤商议想要退兵,后周世宗命令太祖领两千人满赶到六合,太祖下令说:“扬州的军队有敢退过六合的,就砍断他们的脚。”太祖在六合的东面寻机打败了齐王景达,杀敌一万多人。班师回朝后,后周世宗封太祖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封他为定国军节度使。

篇7:《宋史·范成大传》阅读题及参考译文

《宋史·范成大传》阅读题及参考译文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越级升迁),罢,奉祠。

起知处州。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务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差者,以轻其役。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于松阳、遂昌之间,引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中,《令》以绢计罚金,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曰:“是陷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金宋最初的受书礼为君臣之礼,极尽屈辱,隆兴议和后改为叔侄之礼,但没有具体讨论接受国书的礼仪),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徽钦二帝灵柩。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至燕山行宫,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见金主,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除中书舍人。初,帝书崔寔《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曰:“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草诏,留诏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遂罢。

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

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会岁旱,奏移军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以病致仕,进资政殿学士。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宋史·范成大传》,有删节)

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除吏部郎官 授予官职

B、估价轻而论罪重 评定

C、上面谕受书事 告诉

D、意在饬纲纪 损伤

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

B、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

C、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

D、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

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范成大颇有政治才能,在管理处州时做了两件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个是创建“义役”来减轻百姓的徭役压力;二是疏通年久失修的通济堰,来灌溉农田。

B、范成大出使金国,在宋金受书礼的外交争议的大背景下,坚持自己的立场,争取恢复相对公平的两国关系,没有因为受到威胁而放弃,展现了自己的'骨气。

C、皇帝想要任命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但是范成大反对,于是便趁自己负责起草诏书的机会,压下任命诏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弹劾,于是皇帝收回任命。

D、四川白水砦的守将暗中与边境土著勾结,不仅娶了当地的土著女子,而且引导他们入侵宋国边境,范成大先设计让守将和土著内讧相争,然后一举擒拿。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上惊曰:“是陷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

②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

参考答案

4.D(本句是整顿的含义)

5.B

6.D(原文只说相疑,没说内讧相争)

7.①皇上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使动1分)的苛政。(判断句1分)”于是律令中定的绢价增为四千(语义1分),因而让刑罚减轻(使动1分)了。(句意1分)

②凡是(1分)可用的人才(句式1分),范成大全部招纳(1分)到幕下,不受小礼法的拘束(句式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朝廷授予户曹之职,监管和剂局。隆兴元年(1163),提升为秘书省正字。又多次升调,为著作佐郎,被任命为吏部郎官。有人说他的升迁逾越等级,朝廷罢去他的职位,让他管理祠观。

后来被起用为处州知州。入宫回答皇帝的提问,陈说力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国力、人力,今天全部被不急的事务耗费掉,皇上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处州百姓因抗争劳役而吵闹、争论,范成大于是创建了义役,按照家庭贫富程度出钱买田,资助承担徭役的人,百姓很是方便。此后范成大进宫上奏,说到此事,皇上于是下诏颁布义役法在各路实行。处州多山田,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在松阳、遂昌之间修建了通济堰,引导溪水流到四十里外,灌溉农田二十万亩。通济堰因年岁久而坏,范成大走访故迹,派人垒石筑堤,建立堤闸四十九所,使上中下灌溉有条有序,百姓深得其利。

朝廷任命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年间,《令》规定以绢为单位统计罚款的数额,法令中对绢价的评估便宜了因而导致实际的判罚很重,范成大上奏说:“太平年代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法令中估的价超过实际几倍。就算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定到三千也足够了。但现在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皇上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苛政。”于是律令中定的绢价增为四千,因而刑罚减轻了。

隆兴年间朝廷与金再次议和,却没有议定金国接受宋国国书的礼仪,皇上曾感到后悔。调任范成大为起居郎,暂授资政殿大学士称号,充当金国祈请国信使。所送国书是专门为了请求接回徽宗和钦宗的灵柩一事。皇上当面告诉他自己对接受国书之事的看法,范成大请求一起写在国书中,皇上不答应。金国迎接使者的人仰慕范成大的大名,以致效仿他戴巾帻。到金国燕山行宫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主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左右大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越王阻止了他,范成大竟然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朝廷任命范成大为中书舍人。开始,皇上书写崔寔的《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说:“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整饬法纪,革除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皇上称他说的是明智的话。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诏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张说的任命最终被去除。

任命范成大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用重赏使蛮人互相怀疑,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杀掉了他。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监司、郡守私自役使他们,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说这样不行,皇上下诏命令遵循旧法。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纳到幕下,不受小礼法的拘束。

皇上召范成大入宫对话,任命他暂代吏部尚书之职,拜官为参知政事。两个月后,被谏官所弹劾,奉命主管祠观。被起用为明州知州,上奏请求罢除进献海物。遇到干旱年,上奏调军队储蓄的米二十万石以赈饥民,减去租米五万石。范成大因生病请求休息,皇上提他为资政殿学士。绍熙三年(1192),加职大学士。四年(1193),范成大逝世。

篇8:《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

参考答案

4.C (风:讽谏。)

5.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0分)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篇9: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渠,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偺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题目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1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忧是指遭遇父亲丧事。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国子博士是隶属国子监的学官,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国子生徒。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赐谥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称号来褒扬功绩,如文正、忠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治理有方,为民兴利除弊。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社会安定。

B.杨万里文武双全,好读书善军事。他进士出身,敏而好学,谥号中的“文”可见其成就;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之法。

C.杨万里坚毅刚直,不屈服于权势。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以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他因此没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在家赋闲了十五年。

D.杨万里忧国孤愤,病中奋笔疾书。权臣把持国政、专权跋扈,他却报国无门,忧愤难平而成疾,在病重之时,只能以纸笔写下自己对韩侂胄用兵祸民的激烈批判。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

参考答案

13.B

14.D

15.C

16.(1)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2)韩侂胄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托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张说出守袁”是“论”的具体内容,要连在一起,排除AD;“虽不果留”的主语是“栻”,要连在一起,排除C。本句译为: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项,“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称号来褒扬功绩”有误,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故选D。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以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分析有误,据原文“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冑用事……”可知,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没有好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后面韩侂胄才当权,所以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导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谪”,贬官;“杜门”,闭门;“力请”,极力请求;“始”,才;第二句得分点:“用事”,当权;“相羽翼”,辅佐自己,做自己的羽翼;“属”,嘱托。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考取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张浚入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授予临安府教授,他还没有赴任,便遭遇父亲丧事。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前往官府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高宗称他为“仁者之勇”,遂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被征召为尚左郎官。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完就去世了,死时八十三岁。追赠光禄大夫,赐予谥号文节。

篇10:韩休传阅读答案和译文

韩休传阅读答案和译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答案:

11. 【解析】:答案为D。 “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而“计策”是指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释不够准确。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虽说都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12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所考查的均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的。

13。【解析】: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14.(1)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2)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