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9篇)

2024-11-10 13:05:24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19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本文共1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篇1:《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如果说,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看成是一份民意答卷的话,那么惠及亿万百姓的经济发展成绩无疑可打优秀。道德建设呢?也许只是及格而已。姑且不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大问题,就说随地吐痰这一小事情,据我所知,只要是有国人不文明行为的评选,那随地吐痰肯定排名第一。由此观之,国家虽然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但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已落后太多,国人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亟需改善和提高。可能是亚当·斯密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本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道德情操论》,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道德情操的力量,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弘扬,现已成为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和新风尚。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关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发展说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我们古老的中华国度,会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将向世人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辉煌魅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篇2:《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后来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温家宝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推荐这本书,我想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篇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 “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

这本书里写道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国情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正义,《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它是一种美德,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自由决定是否遵守,而是可以使用武力强求的,违法这种美德将遭到怨恨,受到惩罚。道德一旦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必定影响社会和谐。由此可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读了《道德情操论》,我们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从而使本书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对现时代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不断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迷失了自我,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经济发展要顺应人的本性,应该让“看不见的手”去操控这一切,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行了。毒奶粉事件、过期疫苗事件、楼脆脆事件等等就是鲜活的例证。《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懂得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总有陈光标似的人物挺身而出,不难理解香港义工冒险救孤儿捐躯的义举。

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国家的任务,那就是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把“蛋糕”分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紧紧围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先富起来的人”积极行动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法律建设、道德修养建设,让社会建立起诚信经营机制,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更为依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篇4: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和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水务公司的刘书记也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我怀着好奇之心拜读了这本书。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有着“经济学之父”的称谓,他的著作《国富论》远比这本书有名的多,那总理为什么更看重这本书呢?在现今社会,我们是不是应更看重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通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形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今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可以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因为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直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一定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公用事业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才能创建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应该通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真正在工作中通过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篇5: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篇6: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当・斯密一生共撰有两部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由于后者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它的万丈光芒之下,前者似乎显得有些暗淡。后世学者,对斯密分别在两部著作中阐释的看似矛盾的利他主义伦理观和利己主义利益观,感到不解,于是,这个“斯密之谜”被争论了两百年。而世人对《国富论》的重视远甚于《道德情操论》,把前者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而忽略后者所倡导的道德情操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世人误解斯密深矣!其实,《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把人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都注意到并承认人的两面性――利己和利他。斯密肯定人从利己出发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贪婪”,利己是个人行为的出发点,而自私或贪婪却会把社会带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他认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而发扬利他的精神。两部巨著的结合点应该是,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过去当学生时,导师开列的书目中就要《道德情操论》,当时读此书带着任务,且感到斯密的道德理论与现实有点脱节,但是,在目睹了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之后,才悟出斯密思想的精髓,感到斯密的超凡、伟大之处。要真正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最近读报看到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时至今日以总理为首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现实社会,才能做到中庸。

任何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颗平常心,不因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次的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教育出学生怀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篇7:《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社会公正与市场竞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近日,写了一篇单位要求的习作,纯粹系练习之用,极尽抄写之能力。然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境界仿佛得之。不嫌浅陋,搬至网上。

有观点认为,生意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不在乎别人是否会欺骗或欺诈我。正因为我愿意别人对我进行欺诈或欺骗,如果我也打算欺骗或欺诈别人,这在道德上也说得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认为这是基本道德的黄金规则。这条黄金规则的问题是,“如果你愿意让别人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你,那么你就似乎也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他们”。

所有人相互之间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最为严重的情况莫过于“中国人的一天!”所揭示的程度:“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吃个苏丹红咸蛋,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吃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 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和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房家,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了把生意场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是多么的有害!市场参与竭尽所能的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多么的有害!我们需要一个建设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可以为我们建设基于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

亚当?斯密,一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世人皆知他是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作者名声享誉世界。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伦理学家,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教授,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著作。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光芒却被《国富论》所覆盖,因此人们往往只知《国富论》,竟不知还有《道德情操论》的存在。如何理解亚当?斯密这两部著作的关系,这形成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即《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和《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关系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就是“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利己心的指引之下,人们参与市场竞争,最终通过“看不见的手”调控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亚当?斯密所架设的经济人。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决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应当谈论他们自己的利益,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告诉他们,给我们做事对他们自己是有利的,那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容易多了。只有乞丐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同胞的施舍上。――《国富论》

但是,亚当?斯密对于何谓“人”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也是立体的或综合的。如果仅仅把人纯粹理解成为仅仅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就是对亚当?斯密的以偏概全。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开篇,亚当?斯密就讲人性之中的另外一种倾向――利他心。可以说,利己心和利他心共同组成所谓的“人”,也就是说人既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亚当?斯密说到:这本来就是“无所不知的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了人类的幸福打算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培植的两颗种子。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德中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道德情操论》

显然,亚当?斯密对利己心对于人类幸福的作用评价更高于利他心。亚当?斯密没有简单的从道德角度评判说利己心优于利他心,相反,正是因为,利己心、自爱心以及每个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自然努力是值得保护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本性。

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因为他比任何人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是恰当的和正确的。因为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这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小。――《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于人的综合的研究,而《国富论》则是在《道德情操论》所论述的人性基础之上,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利己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人的这种利己本能决定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竞争领域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基于自我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经济活动唯一动力。

但是,如果通读《道德情操论》,我认为侧重于人之利己心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是基于特定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仅仅依靠人之利己心是不可行的。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同情为基础的公正旁观者作为内心的监督和以公正为核心原则的法律制度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而同情和公正则是利他心所产生的美德。因此,我认为利他心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稳定的前提条件。

二、谁是公正的旁观者?

不言而喻,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道德情感、道德判断的余地。原来利己的本性和利他的本性本身之所以具有意义,无非是因为人或多或少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的个人特征。因此,两种本能的协调问题也是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已在那里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营建为前提。由于怎样协调利己心和利他心也许是最合乎目的形成?斯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事情,由此基于本能的行为(利他的和利己的)才会具有道德意义。

在亚当?斯密看来,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与“道德”相适应的行为标准,不应在两种本能之外的地方寻找,他确实存在于这两种本能的“合宜”之中。那不是限制神授的本能、扭曲其动力这个意义上的“合宜”,而是使他们最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东西。

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合宜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立即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别人,或者为之服务。同样,如果一些行为表现为某种情感的怨恨而又公认的对象,那么这种情感也立即直接的促使我们去惩处别人,或者处以刑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后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道德情操论》

那么由谁就行为作出合宜或不合宜的判断,或者人们怎样将他人的判断理解为对自己的本性行为的批判呢?对此,亚当?斯密作了这样的回答:

一个人若在其整个一生中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坚定而始终如一的仿效谨慎、正义或合宜的仁慈这种思想,则其行为便主要受到这样一种尊重的指导,即对那个想象中的公正的旁观者、自己心中的那个伟大居住者、判断自己行为的那个伟大的法官和仲裁者的情感的尊重。――《道德情操论》

通过这个观察者判断当事人的行为合宜与否,来决定其道德性。观察者断定当事人行为或感情是否合宜,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作对同胞对当事人的行为或感情能否表示同情。无论是利己行为,还是利他行为,只要得到公正的旁观者的认可,都是可以断定为合宜的行为。

三、何谓旁观者之公正?

每个人只要按照上帝所赋予的利己本能的趋向行事,对于来自上帝所赋予的其他本能,即利他心的最低限度要求――复合“一般人道”标准,则只要将它看作“正义规则”不予侵犯就可以了。因此,亚当?斯密也说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同时,亚当?斯密又说:

人类社会中所有成员都互相需要,同时也彼此伤害。但是,只要人们因为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互相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繁荣兴旺并充满快乐。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伸出友爱之手,那么社会将会变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公共中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是在论述保证经济生活有效运行赖以为基的伦理行为,希望通过社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机制的约束,减少包括谋杀、偷盗、通奸、欺诈在内的不道德行为,增加以公平、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而以公平、自制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才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才是社会文明的本质。亚当?斯密借助公正的旁观者调节着利己心和利他心,使得每个人的行为成为符合道德的行为。

既然我们总是深深地为任何与己有关的事情所动而不为任何与他人有关的事情所动,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和平常的人在许多场合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一种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既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他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为有力的动机。他是理性、道义、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合法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采取采取行动影响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的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的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道德情操论》

事实上,《国富论》充分论述利己心与分工之间的关系,认为分工无论是在技术分工还是社会分工或职业分工的意义上,都是从“利己心”或“自爱心”出发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分工进而形成“互通有无”的市场。但是,通过任何观察就会发现,仅仅依靠“利己心”是不够的,或是不完备的。经济生活的有效性要在很大程度之上依赖于某种程度的伦理行为。纯自私的行为其实同任何既定的经济生活都不相容。经济生活中总是存在某些信任和向新的因素。有很多生意都是在口头保证的基础之上做成的。

公正的旁观者认为,如果有人参加竞争活动但又破坏规范竞争的规则,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为什么?因为如果规范竞争的规则受到如此普遍的破坏,这些规则就不再成为规则。如果规范规则受到普遍破坏,规范就不再可能。这种行为具有两种意义的自我否定性质。规则的普遍破坏就会使得规则无效。又因为规则被用来使竞争避免陷入混乱或变成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所以普遍破坏规则使得增进福利的竞争也把自身给否定掉了。

作为一种美德和统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的原则,公正既是一种禁止伤害他人的消极原则,也包括一种被亚当?斯密称之为“公平竞争”的积极内容:“在多数情况之下,单纯的公正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阻止我们不去伤害邻居罢了。我们可以坐着不动就能满足一切公正原则的要求。”与此同时,按照斯密的说法,如果某个人很公正:

他的行为要遵循公正的旁观者能认同她行为的原则。在对财富、荣誉和显赫地位的争夺中,为了超过所有的对手,他可以竭尽全力,活动每一根神经,调动每一块肌肉。但是如果他要对那位进行挑衅,或者把那位打到,那么,旁观者的迁就将彻底终结。因为他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他们不能许可的。――《道德情操论》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公正是我们唯一可以使用外在力量确保的美德,唯有公正原则才可以平等的、不带偏见的应用到所有人身上。为了符合道德,人无需仁慈,但他有责任不伤害他人,并且参与公平竞争。因此,对于“社会生存而言,公正比仁慈更为根本。社会少了仁慈虽说让人心情不畅通,但他照样可以生存下去。然而,要是一个社会不公行为横行,那它注定要走向毁灭”。

四、何以让社会达至公正?

亚当?斯密的公正旁观者归根结底不过是个“心路之上的路人”,这个“心路之上的路人”可能会被外部的呼声压倒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让这个外部呼声尽可能地具有“公正”的本来含义,就是让社会逐步达至公正的境界。

首先,亚当?斯密肯定政府作为对于文明社会的维持必不可少:一个文明的国家不同于那些野蛮没有开化的国家,她有许多必要的支出。军队、舰队、防御严密的供电、公共建筑、法官和国家税务官的费用支出都是必需的。如果这些支出被忽略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混乱也将随之而起。

政府可在公共工程和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亚当?斯密简要描述政府的职责: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的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建立严正的司法制度;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国富论》

其次,亚当?斯密特别提出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可以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有着双重的功能:在指针工厂,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在学校,知识丰富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那些在指针工厂里每天麻木的做着枯燥单调的不幸者们。

再次,亚当?斯密也对那些尚未把公正感觉作为内心准则的人,公正的法律就是必要的、恰当的替代物。这样我们就会更为容易的理解并接受公正交换的事实,哪怕它的实施并不符合我们的自我利益,虽然我们自己并非总是会从是公平的活动。当然,亚当?斯密对于法律的实施并不总是乐观的;

制度制定者似乎认为他可以安排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不同成员,就如同用手安排一个棋盘上不同的棋子一样自如;他没有考虑到棋盘之上的棋子除了手施加在其上的外力之外没有其他的移动法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一个他们自身的移动法则,这种法则不同于立法机关对其施加的法则。――《道德情操论》

最后,亚当?斯密认为让社会达至公正还需市民美德的现实担当者。这种美德不是以贵族、僧侣及其他以往的特权阶层为中心的传统美德,而是应有新兴的社会阶层来承担的美德。亚当?斯密认为“中等和低等的阶层是“谨慎之美德的真正担当者”。

亚当?斯密关于市民美德的现实担当者之论述受到阿尔佛雷德?马歇尔的否定。阿尔佛雷德?马歇尔认为:

骑士时代并没有结束。我们知道,要过上高贵的生活,物质和道德环境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们不信任强权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很快就意识到,没有人能够高枕无忧、心安理得,除非它能贡献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所得来保证其他人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收入并因而享有过上高尚生活的机会。――马歇尔:经济学骑士精神。

马歇尔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样描绘具有骑士精神的商人:他们可以迅速提升财富的社会化使用,显示出公共精神,拿出自己的财产慷慨的资助公共事业,也为公共利益自觉地提供服务,并且在社区中提倡道德品质。

这里也让我想起老子之著《道德经》的一段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老子不提倡不以智治国,这是因为如果仅仅以智治国者,常会毁掉规范竞争的规则,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智慧出,有大伪”;而如果市场竞争赖以存在的规则不符存在,那么市场竞争也就沦为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篇8:《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篇9: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一生就写了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位绅士花了31年时间5次修改该书,还希望死后在墓志铭上写上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安眠于此,可见该书倾注了斯密一生的精血并且他以此作为自身最高荣誉。

看完本书仿佛喝了一碗加了藏红花和参鲍胶肚的不加盐的鸡汤,容我慢慢消化。历时整一年多读完斯密这部号称前后修订近三十年的著作,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维的精细度宛如发丝!论述各篇的关于各类人类情感的缜密逻辑和细致程度让人赞叹斯密卓越的情感体察力、合理联想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许多于他本人不可能体会的情感道德问题也被如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精确地展现出来,令人惊叹!

同样更令人赞叹的是斯密广博的各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知识,书中旁征博引了近200位哲学家、帝王将相、各类科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和安静的求学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本书总结了多种哲学流派对道德情操的观点,并尝试了以自己的方式总结和提炼出来一套更适合的情感道德体系,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当然,本书因其涉猎的范围和侧重点并不大众,需要积累多一些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流派知识会有益于对本书的理解……并不听任自己受其处境必然会激发的那些散漫的激情所摆布,而是按照他内心的那个伟大居民、那个神一样的人所指定和赞许的那些受约束的和矫正过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全部举止和行为,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的人,才是热爱、尊敬和钦佩的唯一真正的和合宜的对象。

篇10:《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作文

6月16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我前进道路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党。刘书记还给我们推荐了两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把信送到加西亚》、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我本人也是个喜爱读书的人,利用闲暇的时间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还从网上买了很多书,我觉得一件漂亮的衣服装扮了我们的外在,而一本书则填满我们空洞的内心。

亚当·斯密这个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x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我索性从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理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是喜欢为事事动情,也喜欢读完一本书写写心情。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的阐述极为深刻,他说:”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绝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他还说:”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自己正经受这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正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

的确如此,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动车相撞的报道时,我经常热泪迎眶,我感叹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悟到:身置其中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具体、最清楚,任何程度的同情、感受都无法与亲历来比拟。正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谓:”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啊!

想到这,我不由得悲从心头起,我的悲伤感受与那些亲身苦楚的人相比,差之远亦!唉…

斯密在阐述了同情之后,书写了”相濡以沫的快乐“。

在”相濡以沫的快乐“中,斯密写道:”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总让我们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相反,无动于衷的表情则让我们失望莫名。“”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另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肝胆相照,那么在同他交谈时我们得到的快乐,会远胜于偿还我们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

的确如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小聚,谈谈生活、谈谈工作,我还喜欢一个人抱着本写心情,把所有不快都倾诉给那小小的空间。有的时候到自己的博客去座一座,回味起曾经的心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斯密在”可敬的美德“中写道:”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当事人,当事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则早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人品,将激情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轨道。“”无独有偶,当我们放任胸中的怒火不加任何节制的时候,那种傲慢蛮横的态度是最令人讨厌的。但是那种愤恨之中却不失宽宏大量的气度却让我们由衷钦佩。“他得出的结论是:”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他也实事求是地讲:”在我们决定如何对一种行为加以褒贬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首先是得体适度、完美无缺。在那些艰难的处境中,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总是有可以指责之处。其次是虽不完美但有所接近,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无论这种行为距离无可挑剔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表扬,可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应该受到责备。“

他一再强调适度、得体和控制。而我偏偏是个随性的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会毫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其实控制的程度就体现出文化的水平:正常情况下,我们制怒,既不能肆无忌惮又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制喜,既不能得意忘形又不能麻木不仁;我们制声,既不能低声暗语又不能放声阔论;我们制技,既不能繁复虚设又不能粗制滥造;我们制步,既不能忘我疾行又不能犹豫不前…总之,最为难得的是适度。想适度、想得体,就要将所要控制之事控制的恰如其份,应时应景应人应事,此事最难为。所以,得体、适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得体、适度的人自然就不是一般人,而异于人、高于人。文化修为的高低自然一目了然,控制能力和文化水平成了正比。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读一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它真的是让我们受益非浅,相信读后你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它真的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伴随我们成长。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习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如果说,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看成是一份民意答卷的话,那么惠及亿万百姓的经济发展成绩无疑可打优秀。道德建设呢?也许只是及格而已。姑且不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大问题,就说随地吐痰这一小事情,据我所知,只要是有国人不文明行为的评选,那随地吐痰肯定排名第一。由此观之,国家虽然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但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已落后太多,国人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亟需改善和提高。可能是亚当·斯密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本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道德情操论》,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道德情操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弘扬,现已成为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和新风尚。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关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发展说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我们古老的中华国度,会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将向世人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辉煌魅力。

篇11: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全书分七篇,分别为: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论我们品评自我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那里从可亲与可敬这一个细小的点出发分享这一方面上我的阅读感受。书中证明,可亲的美德在于:以其敏锐细腻与出乎意外的体贴关怀,令人感到惊奇的那种程度的感性。庄严可敬的美德在于:以其令人讶异的优势驯服人性中最难驾驭的那些热敏锐情,而令人大大吃惊的那种程度的自制。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我们自然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我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力;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觉,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所有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亲与可敬的美德的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

可亲的人是仁慈的,他们愿意去感受别人,无论是其欢乐还是痛苦悲痛的一面;可见的人是自制的,他们能够克制自我比如情绪的抒发来到达别人能够附和的那种程度,只要将自我的情绪压制到这种程度,就能让别人同感到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感受其感受”。也就是说,具有能够感受别人和感受其感受这两样美德的人,无疑是最为我们爱和赞美的自然和适当对象。记得初中时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海兵在团体作战训练圆满成功后,趁着战友在一齐享受欢乐的气氛时,独自一人走到海边,原先他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克制自我悲伤的情感,不想让战友感受到这种气氛。而当他最终抒发完悲伤的情绪回头时,他发现他的战友就默默地站在他背后,跟他一齐承担着这一切。这位海兵能够克己,能够说十分可敬,而他身后的那些战友们愿意去感受他悲伤的情绪,能够说是可亲了。这样的人,我们无疑想要给予他们爱与赞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提议人们能够去追寻这样一种可亲与可敬的美德,感受别人,感受其感受,如果能做到这样貌的话,兴许就能做到作者所期盼的那样的一种社会:社会能够和谐,人人相互关怀理解。

总之,在此文章中,仅仅是对本书中的众多论述中摘取到的冰山一角。整体从此书中得到的理解众多,那里就可是多阐述了,很是感激这本书带给我精神境界上的升华。

篇12: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可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所以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我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我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可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可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可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可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我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我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我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可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我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我。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正因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带给了一个能够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

受巨大的损失,正因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超多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透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正因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立刻提醒我们:太看重自我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我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到达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透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xx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就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爱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向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以前讲过,仅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此刻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可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

,就必须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状况,发展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潜质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仅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就应透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透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篇1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我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我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我的本职工作,要把自我工作潜质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我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欢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欢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我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忙,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忙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齐,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我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仅有道德高尚、情绪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并且能够经受时刻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欢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我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发奋提高自我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我,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奋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篇14: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

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

同情既能增加欢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

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之后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日,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

每一个人都要应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礼貌的优良传统。

关心自我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能够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

可是人自我的活力十分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我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

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

篇15: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明白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可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明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欢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我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我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并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能够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篇16: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感情而诧异。

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异常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

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

我们应当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我的道德情操。

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

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亚当﹒斯密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肤浅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篇17: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发奋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能够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篇18: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篇19: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习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