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汇语录网 给大家分享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kennylam”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时代”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学批评由于对新媒体的“失语”状态,还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而新媒体中的文学批评则由于其自身在批评标准、批评体系等方面的无序状态,无法担当起指导文学的重任,这与新媒体文学的繁荣景象是无法匹配的。面对这种时代要求,传统文学批评就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媒体的发展要素和思考方式,不断改进发展路径、批评模式和批评方式方法。所以,探讨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自身特征
(一)门槛低、操作简便
传统媒体的运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传统的媒体形式,几乎都有一套“寫作者-编辑-审查者”的内容生产流程,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从而确保媒体生产内容的公信力和安全性,但对新媒体而言,这些角色都由一个人来完成。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书写个性化的内容,传播没有时间空间限制,比传统传播方式自由随意,其进入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让新媒体大受欢迎,发展迅速。
(二)平民化、个性化鲜明
新媒体主要内容的发布者大多来自平民阶层,现在也成为“草根阶层”。这些业余的新闻爱好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他们的参与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但同时,这些自发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在其发布、传播的过程中,也显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自然而然地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三)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由于新媒体在发表和传播上都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加之新媒体在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为零,可以真正实现面对面交流和传播,极大地增强了双方的交互性。
二、新媒体引发的文学批评的新变
新媒体的个性化、随意性和自发性给传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体文学批评是一种互动式的文学批评
新媒体文学批评,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性”特征,其传播即实现了一种零距离和零时间传播。新媒体文学批评对于作品的评论从作品开始创作,在媒体上第一次发帖开始,就已经跟随作品的创作开始了,得到读者的随时随地的关注,随着作品的发展而发展。作者每更新一次帖子,就会有无数网友在线阅读,并即时提出评论,为作品的创作提供建议。作者也可以在阅读了读者的评论帖子之后,采纳合理意见,进行即时的修改。这种批评形式是互动式的,读者与作者可以在线交流阅读感受,对于作者的创作也是一种灵感性的启发。
(二)新媒体文学批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学批评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使批评的“门槛”降低,凡是具有一定文字写作水平的人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权威话语权,权力轴心被多元的话语结构取而代之,在批评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小,使广大草根阶级可以自由发表对作品的不同看法,同时,这些批评话语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倾向,每个评论者都可以发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学批评的水准,由于过度随意,造成出现了很多水平极低的评论,这正集中体现了新媒体文学批评的优与劣。
三、文学批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构
文学批评要面对新媒体的急速发展,但不能失却批评的使命,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传统文学批评和新媒体文学批评积极地去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首先,传统文学批评应该放下身段,正视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存在,从新媒体文学批评中吸取生命力,跨越数字“鸿沟”,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电子平台的便捷、互动,使之成为批评家施展才华、表达思想观念的广阔空间。认识到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变,以更加开放、兼容的心态切入文学批评,用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学经验和熟稔的理论修养来对多元化的文学体系进行阐释,通过文学批评的职能激活当代文坛,使新媒体成为文学批评的沃土。
同时,作为新生的不成熟的新媒体文学批评也应当不断调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摒弃那些浅陋的、粗俗的不良文化,从传统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抵制批评中的趣味主义,坚持文学批评的指导使命,坚持对精神价值的关注和体悟,坚持批评的美学追求,从而建立起新媒体文学批评的标准和尺度,进一步规范新媒体文学批评。
篇2: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产业的发展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产业的发展论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传播的特性分析
1.依存性
从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就已经脱离了艺术创作范围,与实际的艺术作品分离,这就使得传统的动漫艺术仅是建立在作者的审美程度之上的,脱离了受众。在技术层面上,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也不需要不断地更新技术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动漫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但从另一角度看,为了作品能够吸引受众,作者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创作优质的作品。就日本动漫的发行态势看来,长时间的连载并没有使人们的热情退却,反而更加痴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制作精良。与此同时,作者在完成作品期间,不断地推敲与思考,积极地接收读者的反馈意见,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动漫风格。这种作者对于动漫艺术作品的信息完整度的保持是传统媒体在传播特性上与新媒体的不同之处。进入了新媒体信息时代,新媒体所依赖的高科技在传播特性上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媒体对高科技的依存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数码、网络等,这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决定的。动漫艺术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诉说效果,其对网络数据信息的依存程度可见其对现代化社会下的高科技的依存性。
2.仿真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能够让受众群体直接感受到艺术作品内涵的效果使得其具有可感性,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所见的艺术作品的内涵。动漫作品的独到之处就是能够将作品简单化,将纷繁复杂的道理具象化,使人们能够从诙谐的表达中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往往是基于纸质媒体的基础之上塑造的,由于纸质媒体的视觉性,就使得传统的动漫作品着重塑造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作品而言,由于所传播的媒介不同,使得所描述的同一对象在不同媒介之上有了不同的形象:新媒体能够赋予人物更为鲜活的性格特点,具有拟人化的仿真性。仿真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传播媒介所体现的仿真性。电子、网络与多媒体等都能够为艺术传播动漫作品添加人物声音和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纸上的人物“活”了起来;二是传播形态的仿真性。高科技手段加强了艺术表达作品的专业性,从多方面深入挖掘,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数字媒体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动漫艺术的感知程度则更加深层次化,能够从基本的观看转变为互动,这是以往的纸质媒体无法完成的,这一仿真性加深了人们对于动漫人物的喜爱程度。
3.间传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是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形成的艺术作品,从传播特性来看,是可以依靠其本身的形象直接进行传播的,不需要二次加工,观众也能够直接感知角色的独特之处。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却有间传性的特质,因其大范围地依赖数字技术,故其表现形式是依靠媒介工具而体现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反映出作品的主要表达思想,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是借助科学手段进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动漫艺术作品的人物能够有更加鲜明的人物特性,间接地使受众与作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沟通,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达到多维度的立体式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动漫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突破内容瓶颈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其发展态势较为平缓,虽然有人气高的动漫作品出现过,但仅是少数。目前,动漫市场的态势较为低迷,虽然发展潜力无穷,但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伯乐,仅仅是在既有的素材之上不断地重复,缺少创新性与独特性。内容是动漫艺术作品的主要灵魂,如果内容一味地重复,受众群体会进行更为新颖的选择,创作者不仅要更新内容,更要使作品的完整度得以保持。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前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新颖的题材,内容停滞,止步不前。内容这一环节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此进行高度重视。
2.创意型人才的匮乏
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性。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需要背后凝聚创意的来源,而目前的动漫产业创意型人才紧俏,自然不能够生成好的动漫作品。就动漫作品的仿真性而言,创意型的作品能够激起受众群体的喜爱程度,相反,一味地搬用以往的素材,只是换个模式运作,会降低其受欢迎的持久性。在原创作品中,能够看到作者的心意与表达欲望。就网络游戏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文学作品之上进行加工,少了自我构思的过程,这样使得作品的完整性不够,也不能保持受众群体对其的喜爱度持久。相关的动漫艺术产业工作人员,需要始终保持灵活的头脑,培养自己能够发现新的闪光点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保持作品的新奇性与吸引力。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使动漫艺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具有创意型的作品被竞相模仿,少了原作品的独特性。由于网络的自由性特点,使得作品不能够受到良好的保护,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几乎相同的动漫艺术作品。这些直接影响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原创人才。新媒体环境下,动漫艺术要想长久不衰地健康发展,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立法并付诸实施,打击盗版行为,建立创作者的信息,保护原创作者的创作权不受侵犯,促进其创作新产品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动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发展对策
我国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地构思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如推出专项资金对原创作品进行维护与奖励等。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的扶植力度和推广力度不够,有待提高。对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新媒体动漫特性的研究,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提高创作人员的专业性,这样能够从传播角度引领动漫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进行版权落实与保护,并进行相关立法,使得人们对于版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版权保护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的保障,也是能够使动漫艺术良性发展的最大前提。三是在动漫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能够保障作品的传播渠道,使动漫作品与新媒体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对新媒体进行丰富与完善。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发展,不仅要基于特性发展,还应注重发展的持久性,促进动漫产品的创新性,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保障产品的版权所有,杜绝侵权,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作品的内涵与积极性,促进动漫产业在新媒体环境下良性健康地发展。
篇3: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共生同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渐渐流失于时光长河,在新媒体大规模普及日常化的环境科学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多样的方式记载文化,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留传,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每个人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对少数民族文化记录传承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更好地传播、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繁荣,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时代涌出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他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不小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并传播,引领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通讯或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多种方式将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电脑等,实现信息和服务的传播传递。因而新媒体应当是一种突破固有的传播方式借助新的传播手段而充分实现个体自主选择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一) 互联网及4G用户普及率提升,移动网络应用迅猛发展。
从国内目前互联网及4G用户数量发展来看,我国新媒体用户整体规模增速放缓。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比仅增长3117万人,普及率增长2.1%,达到47.9%。据此估计,我国互联网网民将接近7亿人,普及率达到50%,手机网民将超过6亿人。
(二) 媒介融合速度加快,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媒体技术。
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三) 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作为媒体的主要宣传形式,广告日益转向新媒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未来网络广告尤其是移动广告所占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背景,为当前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宽广、更直观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对信息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为现代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因此,加强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了解,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对新媒体下所形成的广告带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都非常有利。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
中华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了和谐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许多少数民族人民渐渐与外部失去联系,许多人都无法更深地了解、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其次,由于外国文化的冲击,人们似乎更加偏向于去享受国外的文化、节日等等。这都让原本流传区域极小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提炼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图书、娱乐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并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与充实。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利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出来并进行对比,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了解其特点,然后取其精华,用微博、微信、视频等来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让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人们熟知。当然,人们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旅游景点,并对其加以开发创作,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多样化,无不改善着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与媒介之间彼此依存。没有媒介,文化也就丧失了依附的载体。有了媒介,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体现,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民族文化的堆砌,而要利用数字技术语言,全面深挖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价值、原创性、效应及生命力这四个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寻找新媒体延展的可能,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创作。这样,才能让具有古老东方气韵的少数民族文化借着新媒体技术的翅膀,翱翔于世界文化之林。
篇4: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新策略论文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新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既遭遇着新的发展困境,又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校报开始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高校校报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借鉴新媒体开始培养全媒体记者、发展公民记者,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又不断加快实现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校报的宣传优势正在不断扩大。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校报 新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新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发布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发布,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 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 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四)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获得了漫画创作奖,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设立以来,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通过沟通交流,借鉴合作,升级转化,把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品化筛选,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合作、共赢、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英)斯图亚特·艾伦(Stuart Allan)着,新闻文化,方洁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第234页
王延,对新时期高校校报发展的思考[J],理论界,.5(157-158)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
篇5:浅析广告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论文
1 广告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与大多数人文性浓厚的学科的设置不同,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当前,在广告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开设广告学课程的学校基本上都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进行课堂授课教学,这些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表现出对当前多媒体环境大背景下的机遇把握。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300余所,但在培养方案中对于新媒体运用的重视程度、媒介授课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处在探索初期,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滞后于业界变革。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以及教授媒介技术的相关课程,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下市场对广告学专业的发展需求。
篇6:浅析广告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论文
2.1 转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广告学专业的目标设置应在继续通识教育的同时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在新媒体环境的导向下,市场对广告学人才的需求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广告专业和新媒体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为目标,是保证广告学专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负荷当下经济环境中对人才范式的知识和思维转型的要求,有利于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经济知识体系人才的培养。
2.2 进行广告学专业媒介类课程设置的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广告运营中媒介策略的地位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媒介选择被强化,而媒介的地位开始有所弱化,消费者的媒介接触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从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研究媒介的地步,缺乏对媒介类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及基于新媒体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设置,无法适应当前人们的实践需求。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站在广告运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今后应该尽可能增加对新媒体的应用课程的数量,增加传授媒介的相关课程,增加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而对于与传统媒介传播与市场营销的理论类课程则应该相应减少。
2.3 开展微信互动课堂,借助多样的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微信互动课堂是指由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科学性的设置微话题,组织学生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又联邦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交往教学论,旨在探讨师生关系。8月。第十二届中国广告学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在井冈山召开,与会业界以及学术专家纷纷提出要就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广泛探讨,一直呼吁高效的广告学课堂要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满足微时代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创新学习需求。
2.4 进一步实现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诚然,广告学的发展得益于媒介环境的便利,外部环境对广告学的扩张起来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广告学今天的发展状况也离不开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的加强。在今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知识,简化知识的繁琐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握住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拓展广告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更具包容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使得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拓展课堂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5 对于创新的新媒体教学环境,要更注重学生反馈机制的设定。
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学时空的不设限性决定了反馈机制存在的必要性,新媒体互动平台为老师和学生的良性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企业应该具体制定对该类院校所培养的现代人才进行广告设计应有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教学薄弱环节的发展,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
3 总结
广告学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特色理念、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教育理念,一般人文类专业一般更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注重学生内涵的培养,与之不同的是,广告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将培養重点放在了学生外在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上。该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比本科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掌握各项必备技能,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发展,对于该专业设置下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现实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耀晗.融合与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媒发展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120:24-26.
[2]王云.新媒体视角下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10):64-65.
[3]王玉洁,黎泽潮.颠覆与嬗变: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发展策略——中国广告教育第十届学术年会成果述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01):103-106.
篇7: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 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 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篇8: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这也就使得相较于传统媒体行业,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而新媒体环境的产生,也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市场地位造成了威胁。播音主持作为我国众多传播媒体中的一员,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自身竞争力,还需要对自身进行创新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都使得传统播音主持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于如今的社会发展。要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播音主持必须对自身进行创新和发展,借助新媒体环境下的优势,通过对播音主持工作方式的改变来实现新闻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即时性,同时增强与听众的互动性,为播音主持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以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播音主持行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一)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速度不成正比
随着新媒体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需求愈加强烈。然而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使得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人才的培养速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我国的高校教育现状有关。由于对播音主持行业的不了解,许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较晚,甚至有些高校至今仍未开设相关专业,这也就使得相关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相关专业教学。其次,由于播音主持专业在高校的开设时间较晚,相应的配套教学设施无法到位,这也就极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但实战经验过少,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迅速适应。再者就是高校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播音主持的工作方式以及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改变,但是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所接受的专业培养并不适用于如今的市场。这些因素都为播音主持的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二)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资源的匮乏
由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开设时间较晚,相关专业的教师从业人员少,且在此之前,各个高校均没有对播音主持专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师资源的选拔上并没有太过于高的要求。许多高校的播音专业教师并非来自本专业,大多数是从与播音相关或相接近的其他文学专业毕业的,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进行专业的学习时并无法得到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且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播音主持工作的实战经验,在教学时只能通过理论知识为学生进行讲解,这也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实战经验的训练和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面临突发问题时容易不知所措。
二、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
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紧跟时代潮流,播音主持行业必须对自己所面临的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对自身的工作方式进行创新,以便播音主持的未来发展。以下是播音主持进行创新发展的几点策略:
(一)以观众需求为主,提高观众意识
观众的喜好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播音主持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因此,播音主持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工作中则需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同时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在节目可以适当加入贴近观众日常生活的内容,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根据观众的建议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节目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为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一定的保障。传统的播音主持内容往往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差甚远,且内容往往枯燥无味,吸引不了多少观众。而将内容加入日常生活的元素,会使得节目有“生活的气息”,也就更容易吸引观众。在节目收听的过程中,更加贴近观众生活的内容也会引起他们心中的共鸣,在节目结束后会引起观众的讨论,节目的关注度也会因此上升,这对于提升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由于播音主持的特殊性,新闻信息往往是借助主持人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传递的,因此这就对主持人的综合专业素养有了一定的要求。往往在高校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时并没有重视实战经验,这也就使得大部分播音主持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有可能不知所措,此时应对性就十分重要了。如何应对播音现场出现的突发状况,以及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对新闻信息的良好传递,都需要主持人具有较强的应对性和专业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可以通过对现场突发状况的模拟,来增强自己的应对性。在主持过程中,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时可以适当对新闻线索进行讲解,以及其后续事件的发生展开相关的讨论,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分析、讨论,来帮助观众更好的接受信息。并且在节目中适当考虑观众的需求,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对观众的诉求进行解决,这些举措无疑会为节目带来更多的观众。而在生活中,主持人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播音主持最重要的便是对文字的掌控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在工作之余学习语句的组织结构,研究最好的说话方式和状态都会有助于接下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主持人自身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在工作中以观众为主体,切实考虑观众的感受,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进行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新媒体形式和技术进行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人们借助网络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和娱乐。传统媒体因为自身的限制,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强,也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和观众进行互动。而新媒体的出现,为观众与传播媒体的互动创造了机会,播音主持可以借助现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例如进行节目的直播,通过弹幕、线上留言等方式,主持人可以及时解决观众心中的疑问或者是所遭遇的问题。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节目的亲民性,更好的深入观众内心、倾听观众心声的,对节目进行有方向的修改与调整,从而帮助播音主持行业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通过线上交流等方式,可以知晓观众对于节目的期盼,根据他们的建议去对节目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这可以更好的提升节目的质量。
(四)播音主持人应当形成个人主持风格
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会为节目增加记忆点,随着国家逐渐对外开放,我国市场逐渐成为多元化状态,观众也可以接收到来自国外的新奇文化,其中就包括了与我国传统播音主持风格大不相同的节目。因此,千篇 一律的主持风格不再可以吸引到观众,如何将主持风格新奇化,则需要主持人自身去探索和研究。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可以更好的与节目相融合,观众在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吸引的同时也会对节目本身产生好感度。同时,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通过对主持风格的更改,也会对于节目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借助不同风格的转换,在节目中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向观众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的分内之事。
三、新媒体下播音主持创新发展的意义
时代的进步也就注定着播音主持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如今的多元化社会,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但是只要积极地去学习,对播音主持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创新。同时深入观众内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将节目真正做到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就一定会得到观众的支持。学会去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潮流,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热点进行关注,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如何维持自身的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还需要管理人员对社会的发展形势进行研究,以及为播音主持的未来发展制定下相应的发展策略。借由上述文章的探讨也可以明白,在播音主持上进行一定的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可以更好的帮助播音主持行业融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从而提高播音主持节目的关注度以及节目收听率,保证了播音主持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萍.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10):138-139.
[2]吴凤婷.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8(16):146.
[3]吴云.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方向[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76.
[4]石艳.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0):165.
[5]程旭.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7(21)
篇9: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1网络安全分析研究
1.1网络安全的问题原因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事件也开始频繁发生。互联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开始不断的推广与扩大,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问题开始出现。其中,网络风险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1)安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虚拟网络方面本身所存在的对外开放性,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各种非法攻击也是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网络安全。(2),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但是网络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提出约束条件,网络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公开的发布信息,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各种问题频发。
1.2安全业务
这就必须要真正强化对网络数据方面的安全保护,从而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网络数据被强行攻击,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整网络信息流量的畅通性,同时也要设置加密环节,保证业务安全,业务认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在保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之下,要认真的确认信息人的真实身份。
篇10: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安全研究论文
2.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方面的措施
在网络计算机的安置地域方面,本身有较为安全的环境条件限制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充分的保证其所具有的防护措施效果。就必须要保障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需要为计算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稳定的环境条件,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给计算机的机房提供一定的安全设施。在计算机安装的地点也必须要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有着强烈噪声源或者是用水设备的地方。另外,对于网络计算机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盗和安全有效防护等方面的设备。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计算机受到侵害。
2.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管理层面的措施
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的执法力度,使得计算机的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认识,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人员的培训,使得他们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在接受相关法律限制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观的束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大限度的对网络风险进行强化和完善。这样一来,网络管理人员在有网络安全知识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好地防护网络病毒以及来自外部的骇客攻击。
2.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层面的措施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防范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必须要在技术的层面上来强化对网络的'定时访问,同时也要严格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权限。使用计算机时,我们要定时的对计算机的病毒进行扫描,同时应当设置相应防火墙,以此来强化真对网络的有效控制及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另外,也需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有效数据来进行真正有效的数据化备份,以此来帮正意外事件发生时能够真正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并解决。加强信息加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对称性密钥和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两种加密措施,这两种措施各种长短,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对称性密钥的加密解密的速度较快,安全性较好,但是密钥的长度较短,空间也较为狭小。而非对称密钥加密容易管理,而且方便数字签名。但是解密所需的时间长,算法也较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好的保护网络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系统操作以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安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并以此来及时有效的强化防范。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方面的运用和操作安全。
篇11: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学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该文首先从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探究了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的意义。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即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口语练习等。并指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使用新媒体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遵循适度原则、灵活使用新媒体等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的讲解单词发音,领读课文和单词,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这无疑对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小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体技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为学生带来综合性体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图片等讲解相关的英语单词与句子,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生动的学习氛围中,缓解英语学习的紧张感,更加灵活、自由的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还可以搜集、展示各种贴近生活的事物,进而引导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自主开展英语学习探究。
2)丰富教学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若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运用新媒体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直观的英语学习材料。新媒体以网络为基础,互联网特有的丰富性可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多种多样且生动直观。例如,在学习elephant、tiger等单词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相关的动物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为学生构建语言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网络学习的平台和互动平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针对性的练习作业,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以趣味性形式引导小学生自觉进入英语教学情境中,并根据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通过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及相关的学习任务,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把握视频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小学英语学习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针对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上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的内容,由辉景求职网(mingnadm.com)-搜集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