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通用16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通用16篇)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名人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通用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1
孔融,字文举,生于公元153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幼因聪明好学,博览群书而被称为神童。长大后,初为司徒,后拜中军侯,迁虎贲中郎将,转议郎,举北海相等职。汉献帝时,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公元208年被曹操杀害。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有史说他“生而能言”,虽属牵强附会,可说他二岁学识字,三岁能诵诗确有可能。因为他的长辈都为名门仕宦,孔融生于这样的家庭,从小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而且还有专人施教,就是耳闻目染,也会识字作文的,何况他自幼又聪明过人呢?
孔融四岁那年的一天,仆人从集上给他家买来了一筐鸭梨,个大肉多,绿中透黄。孔融看了,口水欲滴,高兴得拍着小手说:“哥哥,这回可好了,我们有鸭梨吃了。”
哥哥们见孔融馋成这个样子,便笑着说:“你既然想吃,就吃吧!”
孔融把手向筐里伸了伸,又缩了回来,对哥哥说:“父亲还没来呢,还是等父亲回来后,咱们大家一块吃吧!”
不一会儿,他的父亲回来了,见到后也夸赞说:“好水灵的大鸭梨!”说着,便拣了一小筐,放在桌上,对孔融和他的几个哥哥说:“你们弟兄几个先分着吃吧。”
兄弟几个你推我让,都让对方先拿。推来推去,最后大哥说话了:“都别推了,在我们几个兄弟中,孔融最小,就让他先拿吧!”孔融的.其他几位哥哥一致表示同意。孔融却说:“既然几位哥哥都让着我,那你们也得听我的,就由我分给几位哥哥吃吧!”说着,便拣大的一人一个分给五个哥哥,而把最小的一个留给了自己。
父亲在旁边一看,孔融把几个大梨都分给了哥哥,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觉得奇怪,便问孔融:“你为什么拣最小的给自己呢?”
孔融笑着说:“因为我的年龄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况且,就是哥哥们给我大的,我还怕吃不完浪费了呢!”他这样一说,哥哥们也不好意思把大的换给他了。
其父见孔融年只四岁,就这样谦让有礼,十分高兴地说:“好懂事的孩子!”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2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它表达了一种谦让和分享的精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孔融,他是一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自小聪明好学,知书达理。
有一天,孔融的父亲带朋友回家做客,朋友带来了一盘梨。孔融的父亲让孔融分梨,孔融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把大的梨按照长幼顺序分给了哥哥和弟弟。父亲问孔融为什么给自己留最小的梨,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父亲接着又问孔融,弟弟年龄比他更小,按照他的逻辑,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弟弟吃。” 父亲听后甚为欣喜。
这个故事传递了谦让和分享的精神。孔融虽然才四岁,却懂得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一种智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以及如何保持谦逊和爱的态度。
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迪:
尊重他人:孔融尊重他的哥哥和弟弟,把大的梨子让给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尊重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分享精神:孔融愿意与他人分享,他没有选择最大的梨子,而是选择了最小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我们的财富、知识和经验。
谦逊品质:孔融展现了一种谦逊的品质,他没有因为自己年幼就一定得到最大的'梨子。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或地位而骄傲自满。
爱的力量: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传递了一种爱的力量。他的行为体现了对家人的爱和对朋友的关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用爱来对待我们周围的人,用爱来传递正能量。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传统的道德故事,也是一个启迪我们如何做人的故事。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发扬谦让、分享、尊重和爱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3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神童点子故事》,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爸爸从集市上买来了一些金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上学期,我被评为“有孝心的好少年”单项奖,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中午学校发餐点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姐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高梵晟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高梵晟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新年都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4
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5
今天,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觉得其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对我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名叫孔融的小孩既聪明又懂事。有一天,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母亲叫孔融及七个兄弟挑梨,弟弟
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孔融的一举一动,再加上那惊人巧妙的回答深深的吸引了我,从这可以看出他格外的懂事,礼貌,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语句中,洋溢这可贵的最老爱幼的高尚品质,蕴藏着一种谦让的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想想自己,我感到十分惭愧。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放生过这样一件事,在我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妹妹正津津有味在吃着鲜美的桃子,我看了看盘子里的桃子又看了看她。天哪!只剩最后一只桃子了呀!我立即从她手中抢了过来。妹妹突然用眼角瞪了我一眼,然后急忙跑够来跟我抢。这是惊动了妈妈,她来到我的面前,狠狠的骂了我一句,说:“媛媛,每桃子了,我可以帮你买呀”我骄傲的说:“就不。”妈妈立刻拿出了家法‘鸡毛掸子’打了我一顿。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后悔莫及,我真对不起妈妈,自己没有做到先人后己尊老爱有的责任,心里还埋怨妈妈。
我终于明白:我们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还要尊敬师长,以礼貌待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在吃东西是,我们可以先让晚辈……还有玉树地震中,有很多人失去父母,有很多人受伤……我们都可以伸出温暖的手,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是他们都感受到温暖……
我决定做个小孔融,让大家看看我的本领!
孔融四岁让梨名人故事 6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